厦漳跨海大桥重提 厦门再图闽南“金三角”龙头 |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3 月 7 日 22 时 5 分 1 秒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3-8-17 10:16:00 |
8月13日下午,漳州市计委、交通局等政府部门官员组队悄然来到厦门。一位知情人士称,漳州市政官员此行的目的,是与厦门方面商议厦(门)漳(州)跨海大桥的建设以及双方出资的比例。这标志着一度被搁置了半年之久的厦漳跨海大桥项目重新提上双方的议程。 8月15日,厦门方面也组队赴漳州谈判。 “2003年初,这个项目就停顿了,现在突然间有了互动。”知情人士这样评价。 其实,重新启动的迹象在两个月前就已经显现了。2003年6月3日上午,漳州市市长郑道溪与国家开发银行福建分行行长张伟,在漳州大酒店签订了“信用合作协议”。漳州市将获得国家开发银行授信额度36亿元的贷款,其中为厦漳跨海大桥提供的贷款有10亿元。 跨海大桥停停走走 8月14日,厦门市公路局副局长朱文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关于厦漳大桥的一切目前尚无定论。而此前漳州市交通局一位官员在电话中表示,这个项目是以厦门为主,具体进展并不清楚。 1999年,一位国家领导人视察厦门时提出了建设连接厦门和漳州的跨海大桥的建议。1999年下半年,厦门市公路局开始开展项目前期研究工作,于2000年7月形成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这份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规划,厦漳跨海大桥长达12.3公里,预可投资估算30.32亿元,预定由厦、漳两市及招商局漳州开发区出资、融资10亿元,国际政府间贷款、国内银行贷款(收费还贷)20.32亿元。 根据交通量调查、预测分析结果,大桥内部收益率为18%,投资回收期14年,其建设周期为3年,预计从2005年动工,2008年完工。 2001年4月19日,福建省交通厅对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初步评估。2001年5月20日-21日,福建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组织对该项目预可行性报告进行省内审核。2001年6月份,厦门漳州两地联合行文成立建设协调小组,双方均由分管副市长直接挂帅,此后双方进行多次协商。在2002年9月厦门举办的贸易洽谈会上,厦漳跨海大桥已作为厦门四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参与招商。 然而,到2003年初,一切忽然停止了。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向记者证实,到8月13日之前,双方政府部门没有就此项目再进行过协商。 厦门与漳州的微妙生态 一个共识是,30亿的跨海大桥项目成功与否,取决于厦门漳州两市政府合作的决心以及双方开放的心态。 “漳州一直担心被厦门吃掉。”厦门一位政府官员说。一个例子是,1993年,龙海撤县设省辖县级龙海市,主管部门曾有意将龙海市划归厦门,后来因种种原因作罢,划由漳州代管。 另一方面,曾经在“闽南金三角”遥遥领先的厦门,如今正在遭遇来自周边地区,尤其是漳州地区的直接挑战。 据了解,从1995年起,漳州已连续八年台商投资增幅位于福建首位。厦门不再是台资的首选之地。 2002年,在厦门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有两个:一是在厦门起家,有“小家电王国”之称的厦门灿坤实业有限公司搬迁,搬迁地点是与厦门海沧开发区仅一步之遥的漳州角美。另一个话题是,厦门大学将在漳州设立分校。 2002年5月,灿坤公司宣称,欲将生产基地从厦门整体搬迁到漳州,把漳州灿坤电器建为全球最大的小家电生产基地。2003年4月,灿坤漳州厂房四个事业部投产。漳州为此开出的条件是,160万平方米土地使用费全免,厂房由政府建设,以非常低廉的价格租给灿坤。而漳州方面每年将因此得到1万至2万个就业岗位。 灿坤的搬迁给厦门带来两个直接的影响,一方面是税收的流失,2002年灿坤给厦门政府上缴的税金上亿元。另一方面,灿坤生产基地的搬迁导致厦门上万个工作岗位的丧失。 与灿坤搬迁形成经济上的影响不同,厦门大学在漳州设立分校区,给厦门人带来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冲击。 2001年,厦门大学有意新辟一个校区,将本科部移到新校区,并以新校区为依托建设新的产学研基地。漳州市得知这一信息后,立即派人和厦门大学接洽,希望将这一新校区建到漳州来。为了促进这项合作,漳州市无偿提供2500亩的用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据称,仅此一项,漳州市在征地、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无偿投入就超过两亿元。 据了解,厦门大学漳州校区预计总投资13亿人民币,2003年建成,占地2568亩,超过厦门大学现有的面积。 对于漳州的挖角,厦门市政府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员说:“漳州的作法是无偿提供土地给人家,但是如果厦门也免费提供土地,那灿坤和厦大还会不会搬过去呢?” “闽南金三角”之变 其实,厦漳跨海大桥的现状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闽南金三角”的地区生态。 2002年底,漳诏高速公路开通,漳州到香港仅5小时左右的车程。漳州市由此提出,漳州市将以诏安、东山、云霄、漳浦、平和等县为重点,扩大对粤项目招商,加强与港澳地区经贸合作,推进诏安、平和边贸经济区建设,并向广东和港澳地区输出劳务,使漳州成为福建承接珠三角、港澳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基地,市场辐射的主要窗口和经贸联系的主要纽带。 与加入以厦门为龙头的“闽南金三角”经济圈的构想相比,漳州显然更钟情于投奔粤港经济圈。 “闽南金三角”的另外一个主角泉州,也有游离于金三角的迹象。 在8月13日召开的泉州市市委九届六次会议上,新上任的泉州市委领导提出要“北承福州、南接厦门,淡出闽东南,建设大泉州”。 “真正的奥妙在于第三句,”厦门的一位政府官员说,“‘淡出闽东南’不就是淡出闽南金三角吗?” 2002年,厦门、漳州的GDP分别为648.33亿和574.103亿元,而泉州地区的GDP就达1223.06亿元,据三地之首,对于以厦门为首的金三角,泉州的态度可谓微妙。 最需要“金三角”的,恰恰是厦门。在地理位置上,尽管位于“闽南金三角”的中心地带,但厦门特殊的地理条件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厦门市区是一个岛屿,依靠厦门大桥和海沧大桥与陆地相连,全市土地总面积1565.09平方公里,但岛内面积仅134.45平方公里,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6%。由于本岛的面积有限,即便是厦门最大的工业区——湖里工业区——也准备搬迁到岛外的海沧开发区,更谈不上容纳新的大型企业进入了。 “缺乏腹地经济是厦门经济的一个重大缺陷。”厦门大学一位学者表示。 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链配套和廉价劳动力,一些现有的大型企业也产生出走的念头。据了解,2002年下半年,曾有传言称,产值超百亿的戴尔计算机(中国)有限公司有意将原本设立在厦门的生产和服务中心迁往苏州,原因是厦门缺乏相应的产业配套。后来经过厦门市政府多方努力,戴尔才打消了搬迁的念头。 目前的一个事实是,如果能够将漳州变为腹地,吸引泉州的民间资金,加上自身现有的产业优势,厦门无疑能够成为金三角的龙头。 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