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闽南地区
国内闽南籍亿万富豪 | 海外闽南籍亿万富豪 | 闽南商会 闽南地区的行业协会 世界闽商大会 闽南商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闽南商人在全国的投资 闽南地区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闽南商人的资金来源与资金出路 闽南商人的地下金融与高利贷 | 闽南地区城市经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富裕村与新农村建设 | 闽南商人的国际化、闽南地区的外资 | 闽南商人研究 闽南商人精神 闽南商人失败案例 与闽南商人有关的法律案例 闽南籍职业经理人 | 闽南地区的自主研发与自主核心技术 闽南地区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闽南地区科技发展战略 闽南地区科学技术 | 闽南地区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 | 闽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 闽南籍经济学家 | 闽南籍科学家、院士、著名专家教授 | 闽南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建设 | 闽南地区国有经济 闽南地区经济问题 闽南地区经济综述 | 闽南文化 闽南话 闽南地区教育 | 闽潮关系 闽客关系
爱拼才会赢 区域色彩强烈帮会林立的福建商帮
客家经济网   2013 年 12 月 1 日 16 时 37 分 30 秒  
来源: 腾讯网财经频道   2013-10-25 16:40:00
    清末民初,民间有一句口头禅:“官大看北京,钱多数福建。”这是对福建商帮曾经创造的辉煌的最好写照。福建商帮,简称闽商,即福建商人,一般说,应当包括海内外所有闽籍经商人士。 
    福建商帮 - 商帮形成 
    《山海经》中记载:闽在海中。福建人与生俱来同海详为伴,闽商的发展也与大海息息相关。相对于民风较为保守的北方和内地,闽南人更具开放和向外开拓的意识。传统文化注重的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在闽南几乎没什么影响力。 
    闽人经商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是从南朝末期开始,除进行国内的商业活动外,还与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有定期的商贸和海船往来。闽人的崇商意识发端于五代十国闽王王审知治闽期间,他利用福州、泉州多良港,使之成为南北乃至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元代曾在泉州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使“泉州为世界最大港之一”。因闽地“负山环海,田不足耕”,加上封建剥削的苛重,闽人为了谋生而“轻生死”,从家乡带着丝绸、药物、糖纸、瓷器、手工艺品等特产,搭上商船,从福州或泉州出发顺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运销世界各地。有些商人因经商需求,开始定居异国他邦。长而久之、代代相传,福建商人成为侨居国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有人曾经这样形容闽籍商人:“世界上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闽人”。据统计,福建现有海外华侨11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闽籍的港澳同胞约 120多万人,闽籍台胞几百万人。这些闽籍华人资产存量估计超过3000亿美元。他们经商有方,顺势有为,不断积累财富,拓展商贸活动,商业资本十分活跃。 
    到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闽商成为与晋商、徽商、粤商、浙商、滇商齐名的中国十大商帮之一。这时期,福建海商最常见的经商方式,就是广泛联络沿海居民,建立了许多据点,利用据点收购出海货物,囤积国外走私商品,以利销售。从地域而言,闽商又派生为福州、泉州、兴化、延平、漳州、宁德等商帮。在这些商帮中,以福州和泉州最为重要,是闽商的杰出代表。从19世纪末至今,闽商中涌现出一大批可圈可点的领军风云人物。如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的陈嘉庚;被称为“万金油大王”的胡文虎;有印尼华商、东南亚首富,集“面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于一身的林绍良;被誉为“世界糖王”,后因香格里拉酒店而闻名世界的“酒店大王”——马来西亚郭氏集团总裁郭鹤年等。 
    福建商帮 - 帮派林立
    福建文化是多元性文化,所以福建人经商各有其特点、各有其门道、各有其不同的组织。如果以地缘来划分,福建商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闽南商帮、福州商帮、兴化商帮。 
    闽南商帮在向海外贸易时形成了具有垄断性质的海商集团。闽南商帮往往凭借家族的势力行商,并积极争取得到官方和乡族势力的支持,如明末泉州的郑芝龙海商集团依靠官府的支持,最终夺得东南海上的贸易大权。在向海外进行贸易时,闽南商帮也不放弃国内市场,闽南商帮利用与台湾隔海相望的优势,基本上垄断了对台贸易,如从宋代起,闽台贸易是在泉州港和台北港进行,明代拓展到漳州的月港、晋江的安平、惠安的獭窟、厦门附近的嵩屿、浯屿、曾厝和台湾的鸡笼、淡水等地对渡。甲午战争后,厦台航线虽由日本专营,但常有内河小轮船在泉、漳一带转运对台物资。抗战胜利后,在外地经商的闽南商帮凭着自身优势参加对台贸易,如在上海经商的泉州人租用货船,往返于泉州、厦门、上海、台湾之间。在对台贸易的闽南商帮中,经营的项目也有所侧重,如泉州商人大多经营茶叶,龙海商人大多经营纸箱,惠安商人大多经营中药材等。 
    福州商帮因其经营项目不同,帮派名目繁多,近现代时最多达200多个,如纸帮、木帮、油帮、茶帮、果子帮、锡青帮等,各帮都设有自己的办事机构。其中资金最为雄厚的如茶帮,在福州有固定牌号的约40 余家,每家资金从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福州商帮善于根据对方需要组织货源,如台湾渔民喜用茶子饼喂鱼,福州商帮常从古田、闽清、永泰等地组织茶子饼等货源到台湾,20世纪早期每年高达四、五千吨。 
    兴化(莆仙)商帮仅次于闽南、福州商帮,在福建商帮中别有特色。兴化商帮在莆仙地区形成了几个繁荣的商业区,如涵江区曾被称为“小香港”,经商者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兴化商帮更善于向国内其他地方拓展,并形成其鲜明特点。据莆田市文史资料第二辑《兴化商帮在福州》介绍,兴化商帮在福州经营的特点有五:一是经营的业务广泛,如南北货、食糖、烟叶、棉布、鞭炮、桔饼等;二是开设钱庄,如仙游林云阶、林阿贵开设天吉钱庄;三是组织运输;四是行帮组织繁多,如经营南北货的有“锦远堂,经营食糖的有“聚星堂”,即制造桔饼的有“浚星堂”,烟帮有“加兰堂”,经纪人有“坏远堂”等;五是帮内活动频繁,以此增加凝聚力,如庆赞、办学、帮助同乡处理疾病丧葬等。莆田商人在国内的延伸力极强,无论天山南北,长城内外,都可找到他们的踪影。 
    福建商帮 - 经商理念 
    福建文化具有极强区域性。福建不同区域人的不同性格,对他们从商的理念产生了直接影响。如福州人生性谨慎,讲究实效实惠,做每一件事要先估量一下有没有收益,有多少收益,对那种“猪宰白讲价”(指猪宰好削毛后才讲价,失去主动权)的没把握之事,一般都慎之又慎。同属福州文化区的邻近几个县的商人,由于文化性格的差异,其成就也不一样。如福清人善行贾,但福清人爱面子,场面上要讲得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后,热衷于搞排场、演戏、请客、办酒席、盖房子,而不是投入再创业。再如长乐人历来有出海行商传统,《长乐市志》称“近海之民,走海如鹭。”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从长乐出发的,长乐人极富冒险精神,出海外成为一种时尚,即使家中生活很富裕,也要出外讨生活。 
    闽南文化区的商人因文化性格不同,在经商上也有很大差异。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不仅敢冒险还善于经商,有敏锐的商业头脑,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泉南人赚了钱后,不是存起来,而是马上扩大经营规模。泉南人注重商业信誉,守条约,不失信,所以泉南商人中成大富翁的远远比其他几个区域商人多。兴化(莆仙)人虽素有经商传统,但由于太节俭,放不开,故有 “神仙难赚莆仙钱”之说,兴化商人认为苦是天经地义的,做生意不仅靠头脑,还靠韧劲,有时为了推销商品,硬是不顺别人白眼能赚一分是一分,能赚一厘是一厘。即使腰缠万贯,也是一个钱当两个钱用,与隔壁晋江、石狮一带商人一掷千金的豪举有着天壤之别。兴化商人对外界保持一定警觉,往往喜欢生活在老乡的圈子里,在外时很“抱团”,只要一个兴化人有事,大家都会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