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闽南地区
国内闽南籍亿万富豪 | 海外闽南籍亿万富豪 | 闽南商会 闽南地区的行业协会 世界闽商大会 闽南商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闽南商人在全国的投资 闽南地区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闽南商人的资金来源与资金出路 闽南商人的地下金融与高利贷 | 闽南地区城市经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富裕村与新农村建设 | 闽南商人的国际化、闽南地区的外资 | 闽南商人研究 闽南商人精神 闽南商人失败案例 与闽南商人有关的法律案例 闽南籍职业经理人 | 闽南地区的自主研发与自主核心技术 闽南地区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闽南地区科技发展战略 闽南地区科学技术 | 闽南地区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 | 闽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 闽南籍经济学家 | 闽南籍科学家、院士、著名专家教授 | 闽南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建设 | 闽南地区国有经济 闽南地区经济问题 闽南地区经济综述 | 闽南文化 闽南话 闽南地区教育 | 闽潮关系 闽客关系
“闽商精神”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3 月 1 日 16 时 6 分 13 秒  
来源: 华侨大学闽商研究中心   2006-12-29 16:10:0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席李祖可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说:“目前,闽商的发展态势跟浙商还无法相比,跟博大精深的徽商、晋商文化也无法相比,浓厚度不够。但福建的商人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他们在外面通过自己的努力打拼获得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长乐基本上主控了纽约的餐饮,北京的木材市场几乎百分之百为莆田商人控制,上海建材业70%是南安人的。如果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福建商人在现代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将上一个台阶。”采访中,不少福建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表露这样的期待。
    福建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郭铁民:“和浙江商人一样,闽商的创业轨迹也是从轻工业启端,这与当时短缺的经济形势相适应。所以,为了填补市场需求,福建小实业实体雨后春笋,迅急形成规模;但是,和浙江商人比,福建商人即闽商文化底蕴相对薄弱,企业成就大气候的先天因素还不十分具备,因此,单打独斗,缺乏团队精神。”
    对于闽商“缺少联合”,泉州市总商会常务副会长许鹏翔不以为然:“泉州是闽商重镇,泉州以外的异地商会目前已经发展到66家,闽商已经开始了大联合时期。10个福建人有1个在外地做生意,据我所知,很多都在联办企业,联合推介产品。”
    但许会长对《中国经济周刊》也坦陈:“大浪淘沙,这些从社会底层走出去的所谓闽商,立足可以,要发展尚需很多条件,尤其现在商业竞争激烈,浙江商人的市场攻势也很强猛,5年一个周期,届时,闽商能剩几多市场英雄,还是个问号。”
    “善观时变,顺势有为,敢冒风险,爱拼会赢,合群团结,豪爽义气,恋祖爱乡,回馈桑梓”,这32个字是2004年5月18日首届“世界闽商大会”上2000人集体对闽商精神的概述。
    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营官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就闽商精神如何进一步挖掘提出了“回归工程”。
    “东北的一位领导见到我,笑着说,现在东北街上跑的高级轿车,大多都是你们福建商人的。而我到西南地区考察也发现,很多大型钢铁企业都是闽商投资建设的,甚至一些闽商涉足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经营管理。”
    “纵观天下闽商,队伍庞大,对福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统战部门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与海内外的闽商加强联络、提供信息、增进感情、引导投资,以期实现家乡和闽商的共赢。”
    “加强异地商会、社团联合,形成网络,让闽商大会制度化,未来预计两年一届。让闽商既在当地发展,也关心家乡建设,让他们的特点、优势、精神在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平台中实施。”陈营官部长畅谈其闽商文化的“回归工程”。
    他所说的“回归精神”实质就是“联合”,他说,“闽南人个个猛”,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出现某些障碍,如果不联合,会让自己的脚步滞后,所以需要引导。作为政府,对闽商还要做到“承诺有信,承诺有度”,不要承诺做不到的事情,这将成为福建省各级政府执政的一个原则。
    角色转型引领时代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舞台上,浙商是一只市场劲旅,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无庸质疑,浙江人在徽商和晋商谢幕的历史断档里粉墨登场,扮演了中国当今经济舞台的重要角色;而与之几乎同时登场,却不被注意的另一个“商业军团”——福建商人,其实具有同样的市场拓展力,无论从规模、实力还是从领杀阵前的市场先锋,闽商不逊色于浙商。”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海峰博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盘点闽商,作为福建企业界旗帜的省工商联主席李祖可,将其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省内没有发展机会,很早就闯出去的,像福清、长乐、莆田等地的闽商就是此类,做木材生意、蒸笼生意,从简单的行业起步创业;第二类,是在福建本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于再发展扩大的需要而走出去的,比如龙岩的某些企业;第三类,就是1990年代以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事的多是科技含量更高的行业,但这类闽商并不很多。就目前现状看,天下闽商的主体力量还是第一类。
    这批在短缺经济时代踏足全国的闽商,出去的目的就是为了谋生,艰辛创业20年,慢慢的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莆田形成了两个主打行业:木材和建材;晋江形成了自己的陶瓷型的建材产品;长乐形成了以钢材见长的产业链;还有周宁,一个几万人的小县,就有1/3在上海经商;还有永泰,在上海搞“干果蜜饯,”李祖可介绍说。
    不过,被称为“建材王”的莆田人,还尝试“吃螃蟹”——自己办医院。先是承包别人的医院,后自己筹集资金创办医院。对此,有人评价说,中国医院传统体制的改革,莆田人可能扮演了领先者角色。闽商这种敢拼也敢为天下先的风格,将奠定20年后闽商在中国商业舞台上的鳌头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闽籍的学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最近回家探亲忽然发现,闽商的诚信已经初步达到了现代商业交往的要求。”以前因为诚信,闽商付出过沉重代价,现在政府加强引导,用法律行政等手段规范企业,强化民企的经营记录和诚信记录,使其在健康的轨道上实现卓越。
    十年磨一剑,而这批拥有独特海外背景、掌控大量财富,尤其是经过现代文明洗礼的闽商,已经走过了20年的创业路;实现了社会角色大转型的新闽商,在未来的20年里,如果把残存的小农意识最后消化掉,鹏起东南,定能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