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工艺品 >> 客家工艺品产业研究 >> 南方客家编织工艺品之乡——博白
客家工艺品
客家工艺品综述 | 客家工艺品大全 | 客家能工巧匠 | 客家工艺品产业研究 | 国内外工艺品产业研究
南方客家编织工艺品之乡——博白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2 月 12 日 11 时 12 分 58 秒  
来源: 织韵网 作者:刘 斯   2005-12-12 11:12:58
    在广西的东南端,有一个地理位置优越和广西人口中客家人最多的县——博白县,该县紧靠粤港澳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处于南流江、郁江、九洲江和那交河四大水系之间,六万大山余脉和云开大山余脉分别从北面和东北面奔腾入境,再分别向西南和东南延伸,与43条大小河流一起,造就了许多适宜耕作的小盆地和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的丘陵。在博白县3835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27个镇1个乡,325个村(居)委会,人口150多万,其中客家人逾百万。

    “客家”是汉族民系中重要的一支名称,这支称为“客家”的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经商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贑闽粤联结地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融合混化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支系。博白客家人,大多是唐末清初时期从贑闽粤三角联结区迁徒来的,他们操着独特的与其他汉族支系不同的客家方言,保留祖先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博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着灿烂的客家文化。

    博白客家人与其他客家一样,不仅具有“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的优良品质,而且更具有聪明勤劳,开拓创新的精神,他们用聪明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继承了客家文化的传统编织工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他们以“敢为天下先”的敢闯敢冒,大胆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发扬光大了编织工艺,使博白成为中国最大的编织工艺品生产基地。2004年,广西自治区有关部门授予博白县“广西编织工艺品生产基地”称号,今年,该县申报命名“中国编织工艺品生产基地”,博白,已经成为中国南方客家的编织工艺之乡而闻名于世。

    博白客家编织工艺历史悠久。明、清年间,博白就有编织草席、竹篮、竹笼、竹箩、簸箕、笠帽的习惯。据博白民间故事《满天飞》记载,清朝时,博白水鸣一带生产的一种竹笠,笠大数尺,人称“大头笠”。博白盛产单竹和三菱草,一些客家工艺人,利用这些原料,编织了形状各异的编织品,每逢县城和乡镇圩日,挑到圩头摆卖,也有一些编织品,销往博白县周边郁林、陆川、合浦、浦北、南宁等县市。

    在博白县众多的客家编织工艺人中,博白镇莫屋队的莫国富,是其中的姣姣者。

    莫国富,现年74岁,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由于家贫,他15岁便拜师学艺,学习编织竹箱、竹篮。由于他编织的竹箱精美,形如“猪腰”和“手笼”,人称“猪腰笼”和“手笼”。大凡有钱人家结婚嫁女,便买一对“猪腰笼”和一对“手笼”作为嫁妆,里面装着甘蔗、红枣、榄子等吉祥之物,两人挑着紧随新娘轿后,故称“轿尾箱”。

    莫国富编织出来的竹箱远近闻名,引起了博白县外贸局的注意。1972年秋,即广州商品交易会开幕前夕,博白县外贸局负责出口工作的庞汉金、温桂生等人,来到莫屋队,找到莫国富,要了几只竹手笼,作为样品拿到广州商品交易会进行展销。精美的竹手笼受到了客商的青睐,其中有一个香港客户试订了200多只。庞汉金和温桂才回来后,便通过莫国富,以生产队的形式组织村民进行编织,博白县外贸局把收购竹手笼的钱交给莫屋队,莫屋队以工分形式给参与编织竹手笼的社员记工分,工分再折回钱给社员。1973年春,博白县外贸局把200多只竹手笼,通过广西梧州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进行出口,卖给外商。由莫国富当技术员的莫屋队编织厂,是博白县编织工艺出口最早的编织厂,而当时出口的最早的产品仅是一只竹手笼,产品非常单一,后来,又发展到三只一套,进行出口。

    博白县那林、江宁两个乡,地处六万大山余脉的博白县西部山区,那里有丰富的芒、竹等编织工艺材料,有历史悠久的客家芒竹编织工艺习惯。随着产品生产的不断扩大,博白县外贸局便选择了具有客家编织传统习惯的那林和江宁,于1974年秋,组织这两个乡的10多名队干和编织能手,到广西的东兴和广东的信宜学习取经,回来之后组织芒竹编生产,当年,参与芒竹编生产的有那林大队,江宁乡库区的禾邦、道根、木旺和长江大队。那林大队生产的最早的产品是用芒心材料编织的圆筒,而江宁各大队生产的最早的产品是用单竹为材料编织的飞碟。现年75岁的蔡前钊和62岁的蔡代海,是那林大队编织厂最早的创始人,他们对当年编织工艺的历史记忆犹新,他们说:“当时那林大队有15个生产队,个个队挑选一些心灵手巧的社员到大队搞编织,我们把编织好的工艺品送到博白县外贸局,外贸局给钱生产队,生产队以记工分的形式给编织人员。由我们向外贸局供货,外贸局再通过广西梧州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把编织工艺品卖给外商。”后来,博白县外贸牵头,先后在顿谷、浪平、东平、沙河、水鸣、凤山等乡镇办厂,使博白县的编织工艺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到1979年,博白县有13个乡镇办起了编织工艺厂90个,从业人员5000多人,收购总值4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编织工艺之乡”的雏型。

    改革开放以后,宽松的政策和环境给编织工艺产品的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博白有的客家企业家,直接把编织工艺样品带到广州商品交易会,与外商洽谈订货,从而带动了博白县以编织工艺生产为龙头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987年至1989年,博白县每年的编织工艺产品的出口总额都在3000多万元以上,产品远销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跃成为全国编织工艺出口收入最高的县的行列。

    博白县编织工艺,进入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以后,展现更为辉煌的一页,涌现出了一大批编织工艺生产企业和优秀的编织工艺企业家,广西博白县林财工艺品有限公司、广西博白县民族编织工艺厂、广西博白鑫艺工艺品有限公司、广西博白县银龙工艺品有限公司、广西博白宏日工艺品有限公司、广西博白县宝佳工艺品有限公司、广西博白新毅工艺品有限公司等编织工艺龙头企业,带动了博白县编织工艺的迅猛发展。

    莫承振,这个曾在莫屋编织厂参与编织工艺产品的汉子,不仅继承了他叔叔莫国富编织工艺的技术,而且开创了编织工艺新的天地。1991年,他对莫屋编织厂进行改制,更名为广西博白县民族编织工艺厂,由原来单一的竹编生产发展到竹、芒、藤、草、麻、木等天然植物及钢、铁等五金材料的手工编织工艺产品,产品系列遍及家居装饰、办公装饰、宾馆酒店装饰、旅游、节日包装等用品。目前,这个厂月生产能力20万只(套),年销售额600多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韩国、澳洲、港台、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他的企业获得世界同行业零售排名第九。

    我们在广西博白林财工艺品有限公司新建的占地3万平方米的厂房里,亲身感受到了什么是编织工艺产品的世界。芦簊心、单竹、青皮竹、湿竹、黄泥竹、山藤、鸡藤、白藤、沙木、水彬木、三菱草、椰子壳、巴蕉绳、浮萍、杨柳枝、铁线、毛沙、滚珠等原料,经过心灵手巧的手工艺人编织,生产出的一万多种独具风格,玲瑯满目的工艺品,摆满了上千平方米的展示厅,最小的是仅有几厘米的芒编小鞋,最大的编织工艺品是为第二届玉林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订做的元宝型大灯笼,高3.20米,底边长2.10米,口径长3.10米,用铁120斤,藤90斤,8个手工艺人用了一个星期完成,谌称全国编织工艺品之王。

    广西博白银龙工艺品有限公司,是博白编织工艺的龙头企业之一,从公司成立至今共安置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上万人就业,带动和扶持了10多万人参与编织工艺生产。近几年来,公司每年的产值都在8000万元以上,每年上缴国家的税收在600万元以上,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小林,被评为全国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和自治区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

    到现在为止,博白县编织工艺厂有200多家,其中自营出口企业50多家,从业人员20多万人,遍及全县20多个乡镇。在这20多个乡镇中,其中江宁、那林、顿谷三个乡镇,编织工艺企业和从业人员最多。如江宁镇,目前全镇编织工艺企业有50家,年产值超500万元的有8家,从业人员一万多人,其中李亮的广西宏日工艺品有限公司,年产值3000多万元,从业人员3000多人。

    随着博白县编织工艺一个个企业的蓬勃发展壮大,一个个乡镇的从业人员不断地增多,促进了博白县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过去,那林、江宁、顿谷、浪平等山区的泥砖房屋,已经被一幢幢崭新的具有客家特色的钢筋混凝土砖房所代替,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只在博白掘起,这些乡镇的农民,编织工艺收入占总收入的60%以上。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博白县的编织工艺产品已经由过去单一的竹、芒、草、藤中低档产品,成为以金属为主体,天然原材料竹、芒、木、草、藤、蕉皮等20多种原料混编制作的高档、时尚、新颖、适销的产品,这些产品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体,可广泛用于家庭、办公、商业场地、会议展厅、宾馆酒店等场所的摆设,也有礼品包装配套和传统节日使用的最佳用品,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由过去编织工艺单一的供货形式发展为供货、来料加工、自营出口等多种形式的经济模式;已经由过去的小生产家庭作坊生产形式发展为遍布全县大部分乡镇,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结构模式,博白县编织工艺生产经营已经成为南方产、供、销的集散地,每年原材料的交易额达4亿多元,2004年,实现产值12亿元,销售额1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上缴税收3000多万元,真可谓“小小编织闯天下,富国富民富万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博白正在科学规划,精心打造“中国编织工艺品生产基地”,有关部门已制定了《博白县编织产业“十一五”规划方案》和《博白县编织产业“十一五”实施方案》,力争每年上一个新台阶,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将博白建设成为在全国独占鳌头的“南方客家编织工艺品之乡”。

    2005年冬

    (编者注:本文发表后不久,博白县被评为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