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城市经济 >> 惠州市(广东省) >> 惠州市委书记市长访谈录 >> 朱友植讲述惠州探索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鲜为人知的故事
惠州市(广东省)
惠州市概况 | 惠州市委书记市长访谈录 | 惠州县委书记县长访谈录 | 惠州企业家队伍建设 惠州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惠州科技发展战略 | 惠州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 惠州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与主要大公司 | 惠州私有经济 | 惠州市(县)政府年度发展计划、年度工作报告、年度统计公报、五年规划、专项规划 | 惠州县域经济 惠州镇域经济 惠州富裕村与新农村建设 | 惠州的招商引资 | 惠州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惠州的交通、能源、通信、城市建设等基础建设 | 惠州籍老板的捐款 | 惠州经济发展综述
朱友植讲述惠州探索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鲜为人知的故事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2 月 9 日 23 时 49 分 32 秒  
来源: 惠州新闻网   2008-3-20 9:04:00
    避开城市间“肉搏”引进国际大企业
    ■ “煮熟的鸭子却飞了”,惠州与“汽车”再次失之交臂,损失惨重。成为我终生的遗憾!
    ■城市之间的“肉搏”是很辛苦的,要尽量避开与周边城市的同构竞争,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与周边城市互补共赢。
    ■现代服务业不发达,是惠州的“软肋”,与现代工业发展不相适应。我们要拼老命把港口物流业搞上去。
    “我自1963年开始,除惠州设地级市之初的一年多在河源任市委书记外,一直在惠阳地区和惠州市工作。一直以来,我对这块土地饱含着无限的深情和热爱,亲历了在惠州改革开放中一些难忘的历程,也见证了这片土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辉煌和沧桑。”日前,原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友植接受记者专访,谈及惠州20年来的发展变化时感慨万千。
    1988年4月8日,惠州正式设地级市。设地级市以来的20年,是惠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20年,也是发展较快的20年。“这20年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为我们进军宽裕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友植感叹道。
    发展工业,用大项目来拉动惠州发展
    设地级市后,从惠阳地区分出去的深圳、东莞借助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和区位优势先行一步,承接了香港产业的首轮转移,大量“三来一补”企业涌入,迅速崛起。
    “当时形势迫使我们要发展,不发展就会落后,我们不甘落后!”朱友植说。
    穷则思变。市委、市政府从惠州实际出发,确立了一个发展思路:扬长避短,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惠州的‘长处’很明显:区位优势,毗邻香港;资源优势,土地、淡水资源丰富;港口优势,拥有天然良港;环境优势,生态环境优越。根据这些优势,与周边发达城市错位发展,确立新的工业发展战略,发展先进电子产业和临海重化工业。我们提出要站在更高的起点,发展大工业,用大项目来拉动惠州的经济发展。这个思路就与周边城市大力引进‘三来一补’企业不同,我们着力引进国际大企业集团。”朱友植说。
    “当时的形势和外部环境告诉我们,惠州只有走这条路子,才能走出特色,找到出路。”朱友植分析,当时惠州有几个特点:一是穷。设地级市当年,全市GDP仅18亿多,财政收入也才几百万元,基础薄弱。二是发展工业起步晚。改革开放前,惠州的工业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改革开放初期又没能饮到“头啖汤”。当时,恰逢世界重化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们有发展重化工业的良机。
    朱友植表示,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正是基于这个思路,我们有了与壳牌等国际大企业集团的接触。我们最终成功引进了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且大项目效应日渐显现。同时,索尼、LG、飞利浦等一大批世界级企业纷纷到惠州设厂,尤其是大量电子通讯企业落户惠州。我们还打造了自己本土的几大电子企业集团,从而奠定了惠州石化、数码百年发展格局。
   “要真正解决富民问题,发展工业是惟一的出路。惠州设地级市之初就提出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但找准了这条发展路子后,才真正把工业‘立’起来了,从而推动了惠州的加快发展。”朱友植说。
    招商引资,惠州人有自己的一套
    先走外向型道路,大量吸引外资,大进大出,继而在此基础上推进本土化工业发展。这是当时惠州确立的新的工业发展战略。
    “在招商中,交通等基础设施很重要。但当时惠州没有一条好路。”朱友植对此记忆犹新。当时惠州通往深圳的出口路仅3米宽,被市民和外商们形象地称为“排骨路”,整条路坑坑洼洼,坐在车上颠得厉害。惠州到深圳仅80多公里,得花上三四个小时才能到达。而且,货柜车根本进不来。
    朱友植说,他们下决心修路。但当时市级财力薄弱。修路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问题。“修这条路的预算是3个多亿。我当时亲自出马,四处筹钱。市财政挤一点、省路桥公司投一点、港商投一点,勉强凑齐了所需资金。新修的道路拓宽到12米,当时的拆迁工作也是困难重重。”想起当年的艰难,朱友植十分感慨。当时,由时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范炳魁专门负责修路事宜,他非常负责,每天到工地蹲点,协调相关问题。惠深一级公路惠州段,近30公里路程,自1990年开始修,不到两年就提前修好。
    “路修好了,可与周边城市比,惠州的条件还是差很远。但在招商引资方面,惠州人有自己一套。”朱友植自豪地说。
    当时周边发达城市引进的企业多,顾此失彼,服务跟不上,有些项目就流失了。“想抢别人的项目,服务态度要比别人好才行。”朱友植笑言,上世纪90年代初,惠州就非常重视政府的服务,做到以诚引商、以情引商。领导亲自带头招商,项目建设遇到困难,领导亲自出面解决。
    朱友植讲了一个例子。位于博罗县湖镇镇的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超薄系列高档铜箔制造企业,且是省级高新企业,其生产的18微米高档镀锌铜箔在1999年打破了日本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局面,也使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高新项目当年是如何落户到名不见经传的湖镇镇的。该公司老板姓杨,是位美籍华人。当年他从美国学成归国创业,准备以自己所学回报国家,研制当时国内空白的超薄高档铜箔。他在国内踩点时,我们获悉了这一情况,主动邀请其到惠考察。时任湖镇镇委书记的邓木林也听说了这事,便主动请缨。应该说当时的湖镇镇没有任何优势,惟一的优势就是靠近广汕公路,可通往广汕公路的路还是土路。能引进这个项目,靠的是诚意。杨老板到湖镇镇考察,邓木林接机、吃住都亲自陪同,并承诺只要项目需要,任何问题都将尽全力给予解决。杨老板被当地招商的诚意所感动,认为只要有诚意,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于是决定落户。湖镇镇兑现承诺,征地、供水、供电都以最快的速度配套。后来,由这个项目带动了华通电脑等一系列电子项目落户湖镇镇。
    终生遗憾,惠州与东风本田整车项目失之交臂
    “在惠州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其中就有个令我最心痛的例子。”朱友植坦言。
    当年,惠州领导班子深知,汽车项目产业链长,可带动很多产业,对经济拉动能力十分强。
    1993年,我市把目标瞄准了日本本田汽车项目。当年本田公司计划拓展中国市场。本田公司提出要找到中国国内前3名的汽车生产厂商与之合资,才考虑来惠州搞小汽车项目。当时,国内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长春一汽、湖北东风、上海汽车厂。“以惠州当年的情况,任何一家都不可能看得上。我们厚着脸皮上门‘求亲’。”朱友植风趣地说,“我们找到东风公司本部,诚恳地邀请他们到惠州合作小车项目,保证他们赚钱。开始,东风董事局不同意,湖北省政府也不答应,认为要搞也要放到武汉,不应该放到惠州这个粤东小城。”
    “我们不气馁,经过一次次上门,东风公司的‘家长’终被我们的诚意打动,也对我们提出的‘联姻’动了心。”朱友植说,我们撮合东风与本田,于1994年在惠州注册成立东风本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公司一成立,我心中的石头就落地了,心想,东风本田应该没问题了。”该公司计划以零部件为基础,之后上年产15万辆轿车的整车项目。当时数百个品种的零部件产品已生产出来,主要出口东南亚,计划下一步生产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的心脏部件。汽车横梁从东风出,车型在日本有现成的。1995年,发动机项目开始立项报批。一切前期准备工作就绪,整车项目指日可待。我们兴奋不已,觉得惠州人的汽车梦就要圆了。
“可万万没想到,‘煮熟的鸭子却飞了’,因为广州‘插了一手’。1997年,因广州标致汽车项目失利,按国家及省的部署,东风公司与本田公司因重组‘标致’而把整车项目移师广州。惠州与汽车项目再次失之交臂。从宏观考虑,这种布局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惠州来说,是个惨重的损失。已故省老领导任仲夷2005年到惠时,曾对我惋惜地说,如果当年汽车项目上去,惠州早就腾飞了!”朱友植至今仍有心痛的感觉。
    朱友植坦言:“如今汽车产业成为广州快速发展的新引擎,但鲜为人知其背后的故事,不知我们曾为这个项目殚精竭虑。这是我在任时最大的挫折,也成为我终生的遗憾!”
    朱友植表示,正是这惨痛教训,令大家深刻认识到城市之间的“肉搏”是很“残酷”的,要尽量避开与周边城市的同构竞争,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与周边城市互补共赢。
    突出优势,拼老命把港口物流业搞上去
    “当前,惠州越走越好,路越走越宽。与周边城市的同构竞争减弱,优势互补性增强。印证我们一直坚持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朱友植欣慰地说。
    他分析说,广州、深圳等城市发展空间受限,开始致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量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生产成本问题,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一部分技术含量高、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和产业要拓展空间,必然要向周边城市转移。邻近的惠州拥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好条件和显著优势,是发达城市产业转移的最佳选择。像比亚迪、富士康等大型电子产业抢滩惠州,就是一明证。当年联想集团也是这样引进来的,目前其在惠阳区的联想科技园已是联想集团在国内最大的台式电脑生产基地,占其总产销量的一半。这些企业把生产基地放在惠州,研发、融资平台放在深圳或广州,这样就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朱友植肯定了目前惠州的发展势头,但他指出,与珠三角发达城市相比,惠州还有很大差距。不能固步自封,要看到差距。庆祝设地级市20周年最好的方式,就是如何在20年发展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找差距,寻找进一步发展惠州的新思路、新举措。
    他认为,惠州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一定要把发展现代工业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相配套。现代服务业不发达,是惠州的“软肋”,与现代工业发展不相适应。尤其要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港口物流业上不来,生产的石油及化工产品运不出去,能源运不进来,必然会制约现代工业乃至整个惠州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拼老命,把港口物流业搞上去!”他加重语气说。
    朱友植认为,惠州的中小型工业发展尚不成气候。要把发展大型工业项目和发展中小型工业项目结合起来。石化产业有长长的产业链,仅有一个独立的大项目还不够,关键是要做强做大下游产业。要以过去引进外资的态度,大力引进国内的中小企业项目,与我们的大电子、大石化项目配套,拉长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在这方面要有新招,要引得进来,真正让地方财政增收。
    人物简介
    朱友植,1980年任惠阳地委农村部部长;1983年任惠阳地委副书记;1988年任河源市委书记;1989年9月任惠州市委书记。
    关键是找准一条发展路子
    记者:您认为惠州过去20年为什么能这样顺畅和快速发展?
    朱友植:惠州这20年来的发展是比较顺畅的,当然其中也经历了一些波折、坎坷。我认为,惠州快速发展关键是找准了一条发展的路子,就是坚持发展大工业,重点发展先进电子和临海重化工业。这条道路不是一两天找出来的,有个过程,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形成了这个思路,后来,有了实际效果,思路越来越明朗,大家统一了思想,这条路子也就越走越坚定。路子正确,历届班子接力得好,一以贯之,所以越走越快。
    记者:产业转移是广东及珠三角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您认为惠州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朱友植:惠州应该注意把引进先进技术企业与老企业的升级、转移相结合。帮助技术含量低的老企业升级,提高技术水平和质量,是壮大惠州经济的可行办法,不要一味赶走。引进难,赶走易。巩固现有的,再加上引进新的,惠州工业必然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  冷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