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城市经济 >> 惠州市(广东省) >> 惠州市委书记市长访谈录 >> 中新社记者采访惠州市市长李汝求
惠州市(广东省)
惠州市概况 | 惠州市委书记市长访谈录 | 惠州县委书记县长访谈录 | 惠州企业家队伍建设 惠州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惠州科技发展战略 | 惠州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 惠州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与主要大公司 | 惠州私有经济 | 惠州市(县)政府年度发展计划、年度工作报告、年度统计公报、五年规划、专项规划 | 惠州县域经济 惠州镇域经济 惠州富裕村与新农村建设 | 惠州的招商引资 | 惠州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惠州的交通、能源、通信、城市建设等基础建设 | 惠州籍老板的捐款 | 惠州经济发展综述
中新社记者采访惠州市市长李汝求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2 月 9 日 23 时 13 分 5 秒  
来源: 东江新闻网   2009-5-23 16:24:00

惠州新定义:惠民之州
——访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市长李汝求
中新社记者 索有为
 

   

    在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有一座中国大陆除深圳市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惠州。惠州之名自北宋真宗年间以来,沿用将近千年。

    “惠州,顾名思义,就应该是‘惠民之州’”。2008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惠州调研时,一语激起千重浪。

    汪洋进而明确指出,惠州作为全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试点单位,更应该在推进科学发展、惠民利民方面,率先探索,把惠州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

    惠民之州,这一为惠州量身定做的崭新定义,赋予惠州的不是煽情的词汇,而是前行的方向。

    “建设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首要任务是发展,只有不断地发展、积累,才有雄厚的物资基础,才能惠民。”温文尔雅的惠州市市长李汝求,在这样理解“惠民之州”的时候,语气里透出的是自信和坚毅。

    李汝求的自信和坚毅,源于惠州在1988年建地级市以来的浓厚积淀,以及惠州蓄积的后来居上的莫大潜力。

早在十年前,惠州已进入中国大中城市“投资硬环境四十优”、“综合实力五十强”的行列,世界五百强跨国公司目前有26家在惠州投资。2002年,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中海壳牌石化南海石化项目落户大亚湾,在其带动下,惠州石化工业总产值在2010年可达1200亿元。

    同时,惠州自主品牌、自主技术的“两自企业”茁壮成长,TCL、德赛、华阳、侨兴四家集团跨进中国电子信息企业五百强、广东制造业五十强,惠州也成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级视听产业基地、激光头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彩色电视机、电池、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电脑主板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生产基地。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惠州把自然生态禀赋视为最宝贵的资本,提出“环境惠民”理念,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暂时的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 
    李汝求的手上有一笔得失帐 :近年来,惠州否决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建项目700百多宗,处理环境违法行为1000多宗。换来的是惠州连续6年在广东省城市环保责任考核中名列前两名,并于2007年超越珠海获得第一名,全市空气质量长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得益于“环境惠民”理念,惠州蓄势待发、从容“亮剑”:在珠三角目前土地紧缺、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惠州人口密度与土地开发强度都较低,土地存量占广东省的1/3左右;惠州还拥有广阔的海域,具备发展临港大工业、仓储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的良好条件;广东三大水系之一的东江和西枝江横贯惠州,水源供给程度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

    在打造“惠民之州”的征程上,惠州已进入科学发展的“黄金期”。

    惠州提出,到2011年,GDP达到1800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

    “制定这一目标,既体现了惠州的气魄,也是我们审时度势,对惠州经济发展作出的准确判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正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李汝求说。

    ——做大做强石化产业。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和中海油炼油两个项目为龙头形成炼化一体石化产业链,积极推进数码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力争到2011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以上,实现增加值400亿元左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优越的地理区位和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粤东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进一步扩大甜玉米、梅菜等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为珠三角城市和港澳地区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科学发展的惠州,如何让惠州民众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李汝求的回答饱含真挚,“建设科学发展惠民之州,第一要义在发展,落脚点在惠及民生。我市正努力打造民生福利的优势,逐步构建惠及民生的长效机制。”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民生的比重。惠州明确提出“民生财政”,将新增财力的7成以上投入民生和新农村建设。从2009年起,民生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平均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到2011年达到39%。

    ——优先均衡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强市推进计划”,力争2011年进入省教育强市行列;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计划”,到2011年创建十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10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高中阶段优质学位占总学位80%以上;实施“外来工子女就地入学计划”, 到2011年,在惠的适龄外来工子女100%享受与惠州户籍儿童同等的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惠州市农村卫生建设已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三级卫生网络覆盖率、村卫生站建站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到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将达到100%。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截至2008年底,惠州城镇居民纳入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已经达到100%,实现“全民医保”全覆盖。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向城乡居民覆盖。惠州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农村基层负责人、被征地农民和农村独生子女纯二女结扎夫妇养老保险制度,并对9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将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率,努力提高养老待遇。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水平,使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乡居(村)民和农村五保户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大力推进城乡安居工程建设。目前,惠州实行每年从本级土地出让净受益中提取10%用于廉租房建设保障资金制度,并将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相关费用之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建成一万套以上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对于正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是否会影响“惠民之州”发展的疑问,李汝求说,2008年前11个月,惠州经济仍然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有两项重要的经济指标增幅排在珠三角第一位: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6.1%。二是全市外贸出口总额增长25.4%。

    透过李汝求办公室的玻璃窗看去,惠州城阳光灿烂、碧空如洗。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曾有佳句“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惠民之州”,当为佳句增添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