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区域经济 >> 山东省(儒家文化) >> 山东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 解读“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
山东省(儒家文化)
国内山东籍亿万富豪 | 海外山东籍亿万富豪 | 山东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 山东的自主研发与自主核心技术 山东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山东科技发展战略 | 山东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 | 山东的城市经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富裕村与新农村建设 | 山东区域均衡发展问题 | 山东国有经济 山东外资 | 鲁商研究 鲁商失败案例 与鲁商有关的法律案例 山东籍职业经理人 | 山东籍经济学家 | 山东籍科学家、院士、著名专家教授 | 山东经济综述 | 山东历任省委书记省长访谈录 | 山东教育综述 | 儒家文化——山东
解读“青岛企业家群体”现象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2 月 4 日 16 时 25 分 52 秒  
来源: 经济导报   2006-7-28 2:41:22
    上周由本报发起组织的年度山东财经风云榜评选揭晓,在这些代表着山东势力的新生代企业家中,张正欣、张建华、李金堂三位青岛企业家占据了山东10大财经风云人物三分之一席位,继张瑞敏、陈玉兰等之后,青岛企业家群体的新生势力开始崭露头角。“青岛现象”还在继续谱写……
  提起“青岛现象”,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在20年的时间内青岛培育出一批知名企业家,他们所率领的企业已经或正在成为行业的领头羊,他们所塑造的品牌有些已开始影响世界。这其中,既有以张瑞敏、常德传、周厚健、汪海等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又有像胡谅伦、陈玉兰、陈索斌等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如同美国的硅谷集聚着众多科技精英,青岛聚集着大批企业界精英,并因此被称为“青岛现象”。
  在中国企业经历了20多年的市场化进程之后,企业家开始得到尊重。最关键的,企业家作为现代中国最宝贵的财富显示出其资源的最稀缺性。为此,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省经贸委、省国资委联合组成课题组,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形成调查报告。探讨“青岛现象”的成因,从中总结并寻找企业家成长的一般规律,再造“济南现象”、“烟台现象”……最终为培育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找到路径,打造引领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便具有了普遍意义。
◆导报记者  吴淑娟  济南报道  
“青岛企业家群体”什么样?
  先看一组数字,2004年底,全国547个中国名牌产品中,青岛有31个;全国450个驰名商标中,青岛有10个。青岛还创造了我国惟一入选“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的海尔,成为“中国名牌第一城”。2004年,青岛荣获全国“全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企业家满意奖”等称号。
  那么,谛造这些优秀企业和品牌的青岛企业家究竟呈现出什么样的共性?
  在商界,历来有一种说法:“一山不能容二虎”、“同行是冤家”。我们注意到,青岛的不少知名企业,产品结构相似,并且都是竞争激烈的行业,但却呈现出罕见的和谐性,共生共荣、良性竞争。
  家电行业的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家集团比邻而居,相距咫尺,却并没有“搞窝里斗”。而是和谐相处、良性竞争,主动到市外、省外、海外找市场、占分额。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企业家之间多的是相互借鉴,少的是孤芳自赏;多的是思想交流,少的是相互冲撞;多的是合作共赢,少的是尔虞我诈。
  群体优势和集聚效应明显。在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等六大产业集群强势崛起的背后,是优秀企业家群体的支撑。在青岛,一位优秀企业家往往就是一名领军人物,带动和催生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成长发展,像滚雪球一样,形成一个个群体。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龙头企业带动了800多家配套企业的发展;以中船重工为龙头的造船修船产业,集聚了国内的重点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以即发集团为龙头的针织行业,聚集了360多家相关企业;以重型载货车、专用车为重点的汽车产业,带动了全市100多家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以在建的1000万吨炼油厂为骨干的石化产业集群,正在打造一个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条。
  品牌是青岛的城市名片,同时,品牌也已经具有鲜明的人格化,与培育它的企业家密不可分、交相辉映。一提起海尔,人们头脑中就会出现张瑞敏的形象,一说到双星,就会把汪海联系在一起,企业家就是品牌。青岛的企业家与知名品牌相得益彰。海尔的张瑞敏已经成为世界级品牌的代表,1999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之一,2004年被美国《财富》杂志选入“亚洲25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青岛港的常德传于2005年4月获得中国企业管理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首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是全国获得此奖的3位企业家之一。海信的周厚健、双星的汪海等也都是我国企业界屈指可数的“名人”。
什么造就了“青岛企业家群体”?
  在“青岛企业家群体”的形成过程中,青岛市有关政府部门的态度与方式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确切地说,如果没有了青岛市委、市政府的长期培育和悉心呵护,或许我们今天在这讨论的就不是“青岛现象”了。
  青岛市委、市政府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最佳配置和有效利用。
  国有企业是青岛企业的“主角”。青岛市委、市政府在选配“一把手”时,坚持实践和市场标准,在“能人里选好人”,不唯年龄、资历,谁业绩突出,谁能被市场接受就用谁。海尔的张瑞敏、海信的周厚健、颐中的蒲强、澳柯玛的鲁群生担任企业“一把手”时,都只有35岁左右。青岛钢铁集团董事长王玉科,1997年上任时就已57岁,至今仍是企业的领导人。金志国担任青啤集团总裁前,仅是一名总经理助理兼二级公司经理,因他负责的公司业绩突出,自身发展潜力大,被破格提拔。
  在使用上,适当延长企业家任职周期,保持企业家队伍的稳定,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家作用,努力实现企业家资源效益最大化。对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不用官位奖励;对反映有这样那样情况的个别企业家,坚持看本质,看主流,只要没有原则性问题,一般不进行调整;对知名度高、贡献大、特别优秀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即使超过退休年龄,经批准也可适当延长任期,从而让优秀企业家们为青岛做出更多更大更长久的贡献。
  在抓好“国字号”企业家队伍的同时,培养、吸引凝聚各类企业人才和各层次企业人才,努力营造人才创业的高地效应,培植企业家资源。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到青岛落户。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71家在青岛投资,创建了89家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吸纳人才工作机制,实施人才向企业倾斜政策,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
  构建市场选配机制,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化配置。建立“青岛市企业经营者评荐中心”,通过背景调查、业绩评估、素质测评、情景模拟等手段,已为100多家企业成功推荐了400多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其中,帮助青啤集团面向国内外选聘的营销副总裁严旭,创造了令人吃惊的效益,由她负责的华南事业部,啤酒销量连年保持在70万吨左右,是她上任前的100倍还多。
  把最大限度地释放企业家能量作为改革方向,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服务。
  管理寓于服务。青岛市政府为企业家创造一心一意干事业的好环境,公开与企业“约法三章”:不干预企业家的决策;不把政府的包袱甩给企业;不同企业家过从甚密。尽量减轻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负荷,减少“文山会海”和社会活动,市里召开的会议从不强求大企业一把手必须参加。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上给予支持。特别是在一些重大项目的引进与合作上,青岛市委、市政府根据企业需要,实行重点帮助与扶持,先后促成了青岛啤酒与美国AB公司、海尔与日本三洋等的强强联合。海尔、海信的GSM、CDMA等项目,也是政府直接帮扶的结果。
  对企业家真诚信任、真心理解和真情爱护。当企业家遭到挫折时,及时给予热情帮助;当企业家受到非议时,迅速澄清事实,旗帜鲜明地表明支持态度,使企业家丢掉思想包袱,一心一意干事业。对以举报为名,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管理寓于保护中,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青岛市坚持市领导谈话打招呼制度,监事会主席、财务总监和审计特派员“三位一体”的日常财务监督制度、年度综合考核制度和审计制度,防止企业家发生违纪违法问题。对待企业家,青岛市既讲贡献,又讲待遇;既给予物质奖励,又进行事业激励、政治激励和精神激励,让他们充分享受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从1998年开始,青岛对海尔、青啤、青钢等12家企业实行以基薪和风险收益为主要内容的年薪制试点。
  把建立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企业家队伍作为培养目标,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素质。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企业领导者素质和能力的竞争;“与狼共舞”的背后是企业家过人的胆略和过硬的素质。青岛的企业家基本属于土生土长,跟随着改革的脚步开始创业的,虽有长久的创业经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大多没受过正规的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随着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迫切需要提高企业家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正是适应这样的新要求,青岛市不断加大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
  按照“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准”,确立培养目标。借鉴美国通用、日本松下等大企业培养企业家的成功实践,设置了三个层次的目标:即熟悉专业知识,培养优秀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熟悉经营管理,培养能够触类旁通、善于处理复杂问题、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熟悉战略决策和资本运作,培养掌握市场规律、不断开拓创新的高素质大企业集团领军人物。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
  把优厚的待遇作为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关键手段,实行以人为本的长效激励。
  让管理同劳动、资本和技术一样按照贡献得到合理回报。从1998年开始,对海尔、青啤、青钢等12家企业进行以基薪和风险收益为主要内容的年薪制试点。2004年,加大产权激励的制度。还设立了特别贡献奖,对业绩突出且任职年限较长、因组织调度或正常退休的国有(集体)及控股企业经营者,在离职时,可按贡献大小给予一次性特别奖励。通过实施这些激励和奖励办法,有的企业经营者年薪达到上百万甚至几百万,极大地激励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我们发现,除去对企业家本身的素质要求外,青岛现象的关键是政府造就了一块培育企业家的好土壤。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肥料和浇灌使得这块土壤厚积薄发,长势十足?
  启示一:需要营造企业家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企业家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大力宣传企业家的重要作用、创业事迹和突出贡献,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企业家,支持爱护企业家,崇尚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努力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依法办事的法制环境,完善对优秀企业经营者人身、家庭和合法财产安全的有效保护措施,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建立完善优秀企业经营者医疗保健和休假休养制度,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启示二:企业家队伍的职业能力建设要加强。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发展,按照高起点、国际化的要求,制定企业家队伍的培养规划。通过与国内外名校、国外友好城市、国际人才培训机构的合作,建立高水平人才培训基地。坚持计划培训与自主培训、系统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化的人才培训机制。在培训内容上,重点搞好企业领导人员的资本运营、国际贸易、法律法规、信息网络以及EMBA、MBA等方面的培训。加速培养一批能取得国际通用职业资格的资产管理、风险投资、财务审计以及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实施“千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培养工程”,努力培养造就数以千计的优秀企业家。
  启示三:一个完善的企业家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很必要。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的市场化。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尽快建立起多层次的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需要,能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机制健全、功能完备、政策配套、规范有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体系和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完备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储存、发布人才信息。
  启示四:对企业家队伍的管理服务不能忽视。按照职业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在科学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上下功夫。理顺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式。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行分层分类管理,逐步建立起一种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管人、管事与管资产有机结合,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管理体制。改进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管理办法,坚持做到管大、管少、管活、管好。
  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借鉴青岛市考核国有企业的办法,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由市场决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信誉、报酬和前途。加快企业人才资源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
  启示五:对企业家的激励与约束一个不能少。进一步改革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薪酬制度,建立多元化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结构,将经营管理者薪酬与责任、风险和业绩直接挂钩。完善年薪制,积极探索试行经营者股权、期权等多种激励方式。建立企业年金制度。设立企业经营管理者奖励基金,对做出重大贡献的进行重奖。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考核监督,保证企业经营管理者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