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浙江省(吴文化)
国内浙江籍亿万富豪 | 海外浙江籍亿万富豪 | 浙江商会 浙江行业协会 浙商大会 浙商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浙商在全国投资 浙商投机行为 | 浙商的资金来源与资金出路 浙江的地下金融与高利贷 | 浙江的城市经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富裕村与新农村建设 | 浙商国际化 浙江外资 | 浙商研究 浙商精神 浙商失败案例 与浙商有关的法律案例 浙江籍职业经理人 | 浙江的自主研发与自主核心技术 浙江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浙江科技发展战略 | 浙江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 | 浙江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浙江经济自主性研究 温州模式 | 浙江区域均衡发展问题 浙江山海合作 | 浙江籍经济学家 | 浙江籍科学家、院士、著名专家教授 | 浙江国有经济 浙江经济问题 浙江经济综述 | 浙江历任省委书记省长访谈录 | 浙江教育综述 | 吴文化——浙江
“苏商”之路有别“浙商”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2 月 4 日 14 时 18 分 8 秒  
来源: 浙商网   2004-12-14 14:21:50
    “我们要做的(项目),是单个企业不能投资的,我们决不是为了一件小事或一点资金走在一起”,蒋锡培在电话中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蒋是江苏民营企业远东集团董事长,两年前以民营企业家身份出席了十六大。11月26日,包括其企业在内的6家江苏知名民营企业发起组建的“江苏投资联盟”在宜兴公开亮相。 
    “我可以透露一点,联盟要在金融、保险、航空、石油等领域投资”,参加了6家企业联席会议的宜兴市长吴峰枫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我们不便表态,但对‘苏商’的举动很关注,希望他们走出有别于‘浙商’的一条路来”,江苏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 
    “投资联盟在解决资本供应、克服壁垒、与政府协作方面有优势,江苏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集群,将形成不同于浙江的产业格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李志能博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初衷? 
    以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富民”优先为特征的“新苏州模式”,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亮点。 
    经济外向度高,是江苏之优,也是江苏之忧。去年以来,当学界对苏州过分依赖外向型经济的结构发出“盛世危言”时,江苏已经开始向浙江学习。 
    2003年12月,省委书记李源潮亲率江苏党政代表团考察浙江。 
    2004年1月,温州市委书记李强、台州市委书记蔡奇与浙江著名的民营企业家鲁冠球一起,被请到江苏“传经”。 
    今年以来江苏浙江两省各种形式的交流不断,学习浙江、培育民企——已成江苏上下的共识。 
    “浙江的民营企业因为都是自发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非常有效,但进一步发展就会暴露一些问题,尤其是在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局限性很大”李志能博士分析说。 
    最新统计显示,江苏私营企业已发展到40万户,企业数量继续居全国第一,其中私营企业集团369户,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3万户。 
    江苏如何避免浙江企业的局限,比浙江走的更远?这是一个大命题。 
    “在政府对企业的影响力上,江苏要强于浙江,要想比浙江走得更远,政府在避免产业同构、组建产业集群、扶持产业升级,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方面,江苏显然比浙江有优势”,李志能说,“投资联盟可以避免‘铁本悲剧’”。 
    “政府对产业的正确引导,也是加强执政能力的一种体现”吴峰枫说。 
    冲动? 
    成立投资联盟的6家江苏知名民营企业分别是:远东集团、雨润集团、红豆集团、月星集团、一德集团、利安达集团。6家企业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的苏南和南京,各自都是产值、销售额在数十亿元或接近百亿元人民币的民营企业巨头。 
    “我们的阵营还将不断扩大”,6家企业的当家人蒋锡培、祝义才、周海江、丁佐宏、陈俊、黄丽泰在记者面前公开亮相时表示,将以“江苏投资联盟”为共有新平台,拓展江苏民营企业发展新空间。 
    据记者了解,这6家企业早在今年6月15日,就已经秘密签署《江苏投资联盟合作协议》。根据联盟合作协议,该联盟成员间不仅实行资讯共享、融资互助,而且还将联合投资、联合培训、联合采购。 
    在这份10页纸的合作协议中,将“投资联盟”定义为“既非社团也非企业集团”,而是“依据国家有关法人间经济合作的法规、以经济合作协议的形式构建的旨在加快各企业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蒋锡培把这种形式比做“欧盟”。蒋介绍,成立这样一个联合体的初衷,就是面对当前的民营经济已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形成并行发展的新格局和企业竞争高度国际化的新形势,以此促进江苏上规模的民营企业抓住目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并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 
    禁地? 
    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取消了对民营资本进入的限制,比如汽车、航空、医疗等行业,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等方面与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民营经济投资体制与政策环境研究》课题组研究显示,民营经济在将近30个产业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进入限制,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通讯、旅游、医疗等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这些行业的投资者中,极少能看见民营资本的身影: 
    一是在竞争性领域面临投资过剩的情况下,投资预期回报下降,投资激励不足,无人愿意进一步投资,而民间资本最有投资意愿的领域,如汽车、金融、保险业等,又都有较高的进入门槛。 
    二是有关主管部门对于融资、上市的控制直接阻碍了民营资本的扩张计划。研究表明,占工业增加值30%的民营企业得到的贷款只占全部银行贷款的1%。 
    中国目前的民间资本存量超过10万亿元,但由于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巨大的民间资本并未进入投资领域。民间资本,如浙江资本、温州资本四处游移。 
    “培育民营企业发展,对小企业,要解决融资问题,对大企业,要解决准入问题”,吴峰枫说。 
    “重化工业是与规模相关的。调控对‘铁本模式’的打击,是对投入一点点资金,就无偿获得土地、配套设施、银行贷款的所谓‘空手道’方式的否定,联盟却可以把投资强度搞上去”,李志能分析说:“江苏、浙江人文差异很大,政府对企业的操控能力不同,产业集群的形成上江苏也有比浙江更强的苗头,江苏应该走一条不同与浙江的路。”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