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经济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 客家职业经理人 | 客家商会 | 世界客商大会 | 客商研究 | 客家千万富翁 | 客家小老板 | 客家老板的慈善捐款 |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 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 | 其它客家交流与合作平台 | 客家地区重大基础建设 | 客家地区终极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 适合客家地区终极发展的产业 | 客家城市经济 | 客家县域经济 | 客家镇域经济 | 客家富裕村与客家新农村建设 | 客家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客家地区科技概要 | 客家教育概要 | 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 | 客家服饰 | 客家工艺品 | 客家音乐 客家流行歌曲 客家影视 客家舞蹈 客家山歌 客家戏曲 | 客家菜馆 客家菜 客家美食 | 网上客家商城 | 客家专家科技成果与客家富豪资本对接合作平台 | 客家媒体综述 | 客家文化概要 | 客家财富俱乐部 | 客家籍经济学家与管理专家 |
张伟基:新农村共同致富的带头人 |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11 月 26 日 23 时 28 分 40 秒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10-8-21 9:29:00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8月16日上午,在南岭村社区居委会一楼礼堂,记者见到张伟基时,他正与本社区居民一道为甘肃舟曲灾区捐款。捐款仪式结束后,他又匆匆赶去参加社区召开的一个市容环境整治工作会议。一个多小时后,张伟基才得以抽出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 “前几天去台湾考察,亲身体会到南岭村与台湾在市容环境和居民素质方面的差距,心里急啊!”这位带领南岭村居民实现共同致富的前掌舵人,今年已经65岁,从社区领导岗位退下来多年,但他没有因此赋闲在家享清福,而是仍然奔波在一线,每天为社区居民的大小事而操劳。张伟基告诉记者说:“我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逛街,看到乱丢垃圾、乱张贴等不文明行为就要管。” 从过去贫穷的小山村到现在的全国文明社区,回顾南岭村的巨变,张伟基说,当初自己定下的“让全村人有饭吃、有钱花、有新房住、健康长寿”目标,现在基本实现了,自己感到很欣慰。“但南岭村不能躺在过去的成绩单上,还有继续奋进,开拓进取,创造新的辉煌。”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张伟基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新的目标:协助社区班子加快推进社区城市更新改造,提升社区环境和居民素质,为打造环境一流、文明和谐的新南岭贡献自己的余热。 大胆闯出一条致富路 “今天走上致富路,都是当初贫穷给逼的。”在南岭村社区居委会二楼致富思源展厅,张伟基给记者讲述南岭村创业的故事。他说,过去的南岭村穷得有名,环境脏乱,被人称“鸭屎围”。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因为无法忍受贫困,南岭村一些村民冒险走上逃港路。听到这一消息,时任南岭第一生产队队长的张伟基急忙乘坐拖拉机赶到边境线上,费尽口舌将包括他太太在内的50多人劝了回来。但仍有不少人逃到香港去,有人甚至说:“就是死了也不想再回南岭。” 这件事给张伟基很大刺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村民过上富裕的日子,让村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宣告成立,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南岭村发展带来机遇。头脑敏锐的张伟基意识到,引进工业项目,是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致富的关键。于是,他主动出击,多方奔走,亲自为南岭村引进了第一个项目——南和电子厂。由此,南岭村初尝甜头。 3年后,南岭村4个生产队合并成立村委会,张伟基被村民无记名投票选为村长。在村民大会上,张伟基郑重向村民承诺:“要让村民吃饱饭,要让村民有钱花,要让村民有新房住,要让村民健康长寿。”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赢得了村民们阵阵掌声。 “当时,村民对我的期望值很高,我从中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张伟基对记者说,那更是一个动力,令他有全身上下都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激励着他为实现这一目标去奋斗。 接下来,张伟基便迎来了真正的考验。1986年,吸引外资兴办三来一补企业,标志着深圳改革开放走向深水区。张伟基认识到,这是南岭村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当时,有一家香港大企业看中了南岭村的地理位置,有意在这里投资建厂。但他们抛出一个前提条件:南岭村要建好标准厂房,并配套生活设施。 厂房建还是不建?面临选择,张伟基算了一笔账:如果把这只金凤凰引来,将给南岭村带来源源不断的持续工缴费收入。但当时,南岭村总资产才170万元,而建厂房要投入300万元,必须向银行贷款,一旦引资不成,南岭村将陷入债务危机。但不栽梧桐树,何来金凤凰?他认定,从南岭村的长远考虑,这个投资风险值得冒。随后,他将问题摆到村委会上讨论,最终大家被张伟基说服了,同意了张伟基的意见。靠张伟基的大胆决策,南岭村引进了第一个外资企业,此后,一批外资相继落户南岭村,南岭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富而思进,富而好学 伴随着集体经济发展,村民腰包也开始鼓起来了。而同时,深圳不少村的富毛病也开始显现出来:一些村民依赖房租过日子,不喜欢工作,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这是我当时最担心的,也是最令人头痛的一件事。”张伟基对记者说,为让村民富而思进,富而好学,当时他可真是没少动脑筋。 1991年,村里决定在老村中心建一个综合市场,一些村民搬迁时,把那些闲置不用的旧农具和旧家具都扔掉了,看着这些满地“破烂”,张伟基与班子成员商量,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办一个展览厅,让那些泡在“蜜罐子”里的孩子们,对祖、父辈的辛劳有感性认识。于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致富思源村史展览馆”现身南岭村。 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张伟基组织群众自己动手,建篮球场、足球场、电影院、公园、大家乐舞台,为群众开展文体活动提供场所。同时,还根据村民爱好,把青年、妇女、老年人组成“妈妈演唱队”、“青年舞蹈队”、“老年合唱团”等一批业余文艺演出队伍。这些业余演出队,成为南岭村文化一大品牌。目前,这些演出队仍然活跃在社区舞台。 在广东农村,家庭供奉神龛祈求富贵平安比较普遍。为引导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1996年6月22日,张伟基召开村民大会,号召村民拆掉神龛,兴建书台,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这一号召得到了村民的响应和支持,不出几天,全村170多户都拆了家里的神龛,建起书柜,每户购买书籍200多册,最多的达1000多册,掀起读书热潮。同时,村里还建起了图书馆,目前,南岭村图书馆藏书规模已达到6万册,每天定时开放;村内各厂也建起小型图书室,从而形成村、工厂、家庭三级图书网络,成为南岭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发展教育每户放弃一辆车 “南岭不仅要成为富裕村,也要成为教育村、文化村。”张伟基向记者介绍说,当时由于把一块地无偿划给政府教育用地,还被村民误解。南岭有个叫“天良坑”的地方。1992年,几个港商希望村里出让这块5万平方米的土地给他们办厂,出价5000万元。价钱相当诱人,但却被张伟基拒绝了。随后,南岭村将这块土地无偿划给了当时的龙岗区布吉镇兴建职业中专。张伟基的选择意味着,当时的170户村民,每户放弃了一辆价值30万元的轿车或一座崭新的住房。对此,一些村民认为张伟基是贪图虚名。如今,这所学校已经培养出数百名专业技术人才。“现在村民都理解了,当初的放弃是值得的。”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张伟基始终把教育放在首位,并从抓孩子教育入手。1984年以来,村里先后拿出数百万元修建了高标准的幼儿园和中小学。村里还规定,凡学龄儿童不上学的,家长将受到经济处罚;凡初中未毕业的,不给安排工作,一切集体福利无权享受;中小学生成绩优秀者和评上“三好学生”的给予奖励;考上大学的,一次性给予10000元的补贴,每月给大学生生活补贴500元。如果毕业后回村工作将享受副厂长级待遇。 1991年,张伟基又出台一项鼓励教育的新规定:选送本村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深造。对考上全国10大名牌大学的学生一次性奖励10万至15万不等;对出国留学深造的学生一次性奖励20万元。 针对村民文化水平偏低的现状,张伟基请来学校的教师,群众从家里搬来桌椅,夜晚在村晒谷场上挂起一盏灯,办起南岭村夜校,村里40岁以下的青壮年,都到夜校学文化。南岭村夜校一办就是20多年,从不间断,从初期学习语文、数学、农业知识,到如今的电脑、英语、管理知识和科技知识。夜校让群众提高了文化知识和管理水平,先后30多名掌握了文化知识的青年村民从田头走进工厂当上了厂长、经理。 在张伟基的带领下,南岭村这个过去贫穷的小山村,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同富裕的典型。2009年,南岭村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2.6亿元,人均收入15万元。荣获全国文明社区等28项国家级荣誉。张伟基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同时,南岭村精神文明建设也结出丰硕成果,到目前,全村无一人违法犯罪,无一名劳动力不参加劳动,无一名青少年不读书、不学习,无一个吸毒或参与黄赌黑活动…… 人物档案 张伟基 1945年10月生,籍贯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原党支部书记。改革开放后,张伟基带领南岭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南岭村从过去贫穷的小山村发展为2009年集体经济总收入2.6亿元、上交国家税收1.5亿元、集体固定资产16亿元、20%村民达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全国文明社区”,获得了“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28项国家级荣誉。党的两任总书记先后视察南岭村,对其建设和发展予以充分肯定。张伟基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主任”等荣誉,并曾当选为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党的十六大代表。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