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勇于开拓创新且取得成功的市委书记与市长、县委书记与县长
陈云贤 广东省佛山市委书记 | 仇和 江苏省宿迁市委书记 | 梁伟发 广东省河源市委书记 | 陈建华 广东省河源市委书记
佛山借力“撬动”1929亿推出十大工程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9 月 17 日 14 时 35 分 26 秒  
来源: 人民日报网络版   2004-1-12 18:18:35
      南方网讯 2003年初,佛山总投资1929亿元的十大工程推出,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也引来不少人的猜疑——一个可支配年财政才百亿元的城市,如何“撬动”这么大的项目?如今一年过去,十大工程的103个项目陆续上马,佛山固定资产投资创纪录地达到388.15亿元,钱从哪里来?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佛山市常务副市长陈云贤。
  嘉宾介绍
  陈云贤:佛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广东省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担任广东发展银行副行长、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先后被聘为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香港科技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和研究员。
  5年完成1929亿元并不吃力
  记者:5年投资1929亿元,佛山有没有这个能力?
  陈云贤:目前十大工程进展顺利。前不久我们刚开了十大工程103项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会议,专门请大家来摆问题,发现资金问题不大。2003年十大工程基本落实资金7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388.15亿元。2004年,按照20%的递增,固定资产投资将实现450亿元,但我们预计实际增长数要超过计划数。5年投资1929亿元,这个投资对佛山来说并不多,按照现有投资进度,应该说很有把握完成。
  记者:可为什么个别工程上马后动静不大?
  陈云贤:个别工程进度慢,主要是规划调整引起的。前段时间,佛山市推出了一系列规划,尤为重要的是《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念规划》、《中心组团城市规划》等,项目的进程要与规划的实施配套起来。
  记者:现在看来,这个投资数相对佛山未来发展算不算大?
  陈云贤:去年9月初,我们组织全市36个局去苏州考察,对方报的几个数字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00亿元、一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实现200亿元、每一天财政收入实现1个亿,乘以12个月,苏州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就是1200亿,国内生产总值就是2400亿,财政收入就是360亿。我们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和才计划1929亿,这个数字并不大。
  七大渠道广开财源
  记者:按照佛山市政府的设想,这么大的资金如何筹措?
  陈云贤:佛山十大建设工程是综合性工程,大体上可分为经营性建设项目和公益性建设项目两大类,其资金筹措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和杠杆调节作用,主要采取七项融资方式推进项目发展:
  省财政或省有关单位出投资;市和各区财政出资;银团贷款;资本市场融资;项目融资;BOT、TOT等方式以及其他。其中,资本市场融资方式是佛山筹措十大建设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的重点。总投资1929亿元,这么大的工程建设资金,仅仅靠我们财政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资本市场融资应是我们解决资金的主渠道。
  记者:从资本结构看,主要有哪些特色?
  陈云贤: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是参与城市建设资金的主力量是社会资金;第二是政府投资领域在逐步缩小,财政的放大效应充分发挥出来了。从十大建设工程项目资金落实进展情况看,社会资金占大部分。通过政府贴息、专项资金引导、投资公司运作等方式,政府财政资金向难以市场化的公共设施、关联性强的重点基础设施倾斜,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政府放手让资源进入市场
  记者:你的谈话中,多次提到“市场化”这个词,是否政府逐步退出?
  陈云贤:通过项目市场化向社会筹集资金,根本目的并非为了找钱,而是让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政府逐步退出市场领域,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最根本性的转变就是投资机制和主体的转换。
  比如上市,不单纯是个市场融资问题,股票只是一种资本市场的表象,关键是形成一个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使企业真正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所以应该推进企业上市,对目前佛山大量的民营企业,我们准备出台一个《扶持民营企业上市的若干意见》,让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使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原来最大的顾虑,就是这种观念大家能否接受,现在这种担心消除了。佛山的干部除了实干外,对新东西的接受能力快,看准了就上。
  记者:政府是否完全退出?
  陈云贤: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看,目前政府完全退出市场不现实,政府目前还不到完全不管经济的程度。现阶段,一方面,政府应通过法律、财税、价格和一定补贴等方式对经济实现调控,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也还需要一定的“政府推动”。当然这个推动不等于计划。可以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与放大作用。
  “经营城市”才会越搞越活
  记者:在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大的难题是什么?
  陈云贤:就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进程比较慢。去年9月份,佛山开了个投资推介会,总共签约项目598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签约才1个。对产业这一块,社会投资的热情比较高,而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进程和速度比较慢。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出现了两种模式:一种是产业发展早于城市建设,这种情况在佛山较为典型;另一种模式则是城市建设快于产业发展,这种模式珠海比较典型。
  其实,作为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应该协调发展,否则就会出现“短腿”。而城市建设的推进,可以起到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重拉动。也正因为如此,佛山市第九次党代会黄龙云书记明确提出佛山三大目标:“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市委、市政府的思路相当清晰,目标也十分明确。
  记者:如何把城市资源盘活起来?
  陈云贤:其实,城市也是一种资源,应把城市当作一种资源来管理,只有用“经营城市”的思路来运作,才会越搞越活。不要像以往那样,一搞城市建设,老把眼光盯着财政和银行。
  虽然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但回报稳定、风险低。在国外股票市场最看好的有三类股:一是与人民生活相关联的产业,如制药;一是高科技产业;另外一个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所以不少海外财团和投资基金对这一块的投资热情很高。
  这里面,政府关键是如何让这些项目公司尽快改制。改制得越快,政府越早退出,效果就越好。近段时间,佛山市政府出台了两个措施:一是《佛山市推进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多元化、市场化的指导意见》、一是《佛山市污水处理操作过程社会化市场化实施意见》,这里包含有三层意思:一是通过改制和股份化,政府退出市场,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要载体;二是建设资金主要来自社会和资本市场,包括国际市场项目基金;三是通过整合、重组,实现企业与项目之间“捆绑式”经营,并通过资本市场等途径,真正使企业做强做大。
  这样,城市成为资源,“包袱”成了财富,整个社会积极性高了,城市管理也就活了,经济也就不断向前发展了。
  2006年现代化大城市雏形初现
  记者:目前十大工程资金到位情况如何?
  陈云贤: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已到位资金约380亿元包括已开工投入、到项目法人账号资金、与投资方或银行签订合同等三大块,但不包含省属项目,而基本落实项目建设资金达700亿元左右包括到位资金加上与投资方或银行签订协议的,不包括省属项目投资。佛山十大建设工程项目1929亿元,其中省财政或省有关单位出投资约447亿元,也就说,市、区属项目投资约是1482亿元。
  2003年,是佛山行政区划调整后的第一年,全市一边忙于抓规划设计,一边忙于抓已确定项目的资金落实,在一年时间内就能落实好700亿元左右。这个进程,我们自己也比较满意。如果包括已完成的市话升位、在建的广珠西线二期、“珠二环”、广佛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省属项目的投资和落实资金,2003年整个资金接近800亿元。
  记者:怎样安排这个时间表?
陈云贤:对十大工程项目的进展,我们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如佛山在2006年举办第12省届运会,体育场馆肯定要如期完工并投入使用;同样,“一环”快速干线等省运会的重点配套工程,也要在省运会召开前完工并投入使用;中央组团新城区开发,省运会召开前也要初具规模。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广州至佛山段,规划2006年底竣工完成,2007年初投入运营。一句话,2006年,佛山现代化大城市将初现雏形。(编辑:刘曼)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