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广东省
广东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广东经济自主性研究 | 广东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产业集群 | 广东的自主研发与自主核心技术 广东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广东东西北发展问题 广东山区发展问题 广东山洽会 | 广东的城市化 县域经济 城镇化 | 湛江市 茂名市 | 广东私有经济 | 广东国有经济 广东外资 | 广东经济综述 | 广东教育综述 | 广东历任省委书记省长访谈录
振兴粤东西北 广东闯出协调发展新路
客家经济网   2017 年 3 月 10 日 23 时 5 分 56 秒  
来源: 南方网 汤凯锋 郑佳欣 李春江 张玮 曹斯 吴哲 黄颖川   2017-3-5 7:24:00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广东于2015年末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图为平兴高速。资料图片


 



  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是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一大抓手。图为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资料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乳源县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伟还记得,19年前,他把企业从深圳搬到乳源,面临着产业、交通等配套不完善的难题。“这几年,广东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他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协调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要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协调发展理念。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广东,近年来努力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难题,实施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三大抓手”,强势推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去年12月召开的广东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以珠三角为龙头、粤东西北多点支撑、全省一体化发展的经济格局。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区域协调发展的广东实践引发代表委员们的广泛关注。不少全国人大代表表示,广东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各种发展要素正向粤东西北辐射,推动粤东西北的产业升级,正在闯出一条区域协调发展新路。

  代表热议

  新变化

  “路宽了,返乡的人多了,创业多了”


  去年,汕湛高速公路揭博段和潮惠高速正式通车,极大地改变了揭西的出行条件,由此给全县带来的发展机遇,这让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揭西县凤江镇凤北村主任助理王玲娜赞叹不已。

  “过去,因为路途远,揭西的生态资源辐射范围窄,吸引不了省内其他城市的游客。现在路途缩短,可带动更多的短途游、乡村游和农家乐的发展。”王玲娜说,旅游业带动餐饮、商超等消费。同时,运输成本的降低吸引不少乡贤返乡投资。“应加快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粤东西北后发区域创造更多发展契机。”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瑶宝生态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覃春辉来自粤北山区,这些年她一直在为山区的发展呼吁。“广清一体化的发展效果很好,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路宽了,返乡的人多了,创业多了,群众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她说。

  “主干道建好了,支线还需要配套完善。”张红伟提出,粤东西北地区通往珠三角核心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有了大的改善,但各地市范围内的交通、产业基础设施、金融政策等配套,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完善。

  “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加快交通建设。虽然从深圳开车去各地市,大部分要三四个小时,但如果有2小时内直达的动车,带动作用会更大。”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认为,粤东西北地区有很多生态资源,开发旅游业的基础很好,要加快转化为生产力。

  新动能

  “绿色增量”引领 新兴产业势头强劲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认为,粤东西北地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发展优势,以新兴产业引领动能切换,以“绿色增量”引领新发展,正在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双支撑”之一,为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韶关的龙头企业,东阳光的产业链已从电子产业向医药、休闲旅游业延伸。张红伟深刻感受到,拥有美好生态的粤东西北地区,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振兴发展的关键。他认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发展休闲旅游业,通过旅游将农副产品、养生等产业串联起来,打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渠道,发展绿色产业经济。“不过,旅游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经济效益可能是要到后期才能显现。政府可加大力度支持休闲旅游业发展。”

  当前,在振兴粤东西北发展中,各地纷纷抢抓机遇,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对此,张红伟也提醒,绿色生态产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各地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注重用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建议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市场化运作。”

  覃春辉指出,在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中,粤东西北地区不少是限制发展区,虽然近年来广东建立完善了生态补偿机制,但欠发达地区造血型的产业依然比较缺乏,尤其是一些绿色生态产业。“就我所在的粤北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可考虑给予税收和用地优惠,让更多企业进驻,特别是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将当地的自身活力激发出来。”

  新方向

  加速创新辐射 产业共建为区域经济造血


  前不久,位于汕尾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召开攻坚克难全面建设年动员部署大会,描绘出这样的蓝图:今年,合作区将通过一系列新举措,实现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以上,全年力争有20个产业项目和10个基础设施项目新开工……

  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迅猛,全国人大代表、汕尾市政协副主席李秉记看在眼里。“振兴粤东西北,产业共建是关键。区域振兴发展,没有工业、没有实体经济,就是空谈。再好的帮扶也不可能一辈子帮扶,产业共建相当于造血,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协调,这样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实现,扶贫攻坚战才不会返贫。”

  实现产业共建,打造跨区域产业链,是实现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产业共建是大势所趋。”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市市长邓伟根认为,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关键要紧扣交通抓手,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两个板块链接起来。同时,要搭建产业共建平台,让跨区、跨市的企业找到合适的着落点,并且要做好跟踪服务,引导企业有序、有梯度地转移。

  向晓梅认为,广东通过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通过珠三角中心城市往外的辐射带动力,珠三角创新资源正向粤东西北辐射,创新资源有序往外输出,推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使更多人才、资金流入粤东西北,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一体化发展正在闯出一条区域协调发展新路。

  “产业共建,重在落实。”张红伟建议,当前,广东已出台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的财政扶持政策,一方面,全省要充分利用好政策,有规划地引导产业梯度转移落地,使各地慢慢形成核心产业链。另一方面,在产业转移面临较多困难的情况下,要因地制宜,通过金融、人才等优惠政策,尽可能做大做强本地核心产业、龙头企业。

  纵深观察

  2062个产业项目向粤东西北集聚

  粤东西北迈向高铁时代 产业共建加速要素流动


  深茂铁路建设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2月15日,深茂铁路江茂段第2088片T型梁架设完毕,深茂铁路阳西段首座桥梁架梁完成。这将是首条连接珠三角核心城市与粤西地区的快速铁路线。

  实现“县县通高速”的广东再提速。计划到2020年,全省实现“市市通高铁”,高快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000公里,粤东西北将全面进入“高铁时代”。

  沿着高铁线,一个个高端项目从珠三角加快向粤东西北布局,产业共建的大幕拉开。据统计,2013年至2016年11月,珠三角地区6个帮扶市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地区8市,共主导和协助引入产业项目累计达2062个,计划总投资4204.4亿元。

  坚持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协调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推进协调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

  为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粤东西北在振兴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突破传统发展路径,咬定发展目标,牢牢扭住“三大抓手”,坚决守住“两条底线”,深化对口帮扶工作,通过实干把振兴发展目标逐步变成现实。

  扭住“三大抓手”

  今年粤东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超珠三角

  2013年7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三大抓手”,重点突破,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实现与珠三角地区“双轮驱动”。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粤东西北驶上了“快车道”。

  2015年末,广东实现“县县通高速”,揭西、陆河等最后8个不通高速公路的县(市)迈进“高速”时代。“十三五”期间,广东将新增通车里程约4000公里,全面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粤境段和贯穿我省东西的汕湛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骨干网络。

  今年,粤东西地区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超越珠三角地区,实现珠三角核心区通往粤东有3条高速公路通道、通往粤西有6条公路高速通道(含通云浮)、通往粤北有9条公路高速通道。

  “高铁时代”也渐行渐近。目前粤东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粤北的清远、韶关2市和粤西的云浮已开通高铁或轻轨。

  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中的另一大抓手——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成绩喜人。如云浮新城在倾力发展云计算产业,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则提出打造绿色轻资本城市综合体。梅州正致力于将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成为广东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试验区。

  日前印发的《粤东西北省产业园发展“十三五”规划》透露,目前全省园区布局基本完成,粤东西北12个地市45个县市中41个已规划建设省产业园,占县域总数91%。截至2015年底,省产业园共引进工业企业约4900家,其中投产企业3200家,计划总投资额超万亿元。

  与此同时,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也在加快推进,释放出巨大的城市发展空间。

  初春时节,站在清远市松苏岭公园的山顶向南望去,映入眼帘的依次是清远的未来城市中心——燕湖新城、“一号产业项目”——清远长隆国际森林度假区……清远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催生出城市中轴。

  类似的案例并不少,汕头华侨试验区加快粤东CBD,茂名滨海新区、高新区、水东湾新城三大功能区均以产业为依托推进城市化……

  “三大抓手”有力推进了广东的协调发展,让粤东西北的发展赶超全速启动。

  坚守“两条底线”

  向污染项目说不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外观酷似人们平常见到的集装箱、圆筒罐,实际上却是先进的移动式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将被用在偏远乡村生活污水源头治理。落户于中德金属生态城的环保装备合作项目最近拿出的新成果,让人眼前一亮。

  从利用高新技术处理电镀废水,到优化能源效率、节约能源消耗,再到回收利用废物废料——揭阳中德金属生态城坚定不移地走环保生产之路,不仅将电镀这种污染产业做成了环保产业,还抢占了华南地区对接“德国工业4.0”的先机,成为我国对德合作的标杆之一。

  这是在振兴发展中坚守生态保护底线的典型样本。粤东西北地区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在强调生态建设和经济转型的今天,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为此,广东对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提出更高标准:要闯出一条新型发展之路,要坚守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

  深汕特别合作区从一开始就定位为“产业高地、生命绿洲、未来之城”,未来的目标是建成一座150万人口的新城;云浮新城对污染产业“一票否决”,原生态湿地保存良好,引来创新巨头华为。河源高新区对污染环境项目说“不”,近年拒绝了总投资额达400亿元的350多个项目……在粤东西北地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正是高门槛的生态环保准入机制,令粤东西北地区在新一轮产业布局中承接到了一批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转移项目,一个个产业转移园发力扩能增效。既做大总量,又做强质量,成为粤东西北绿色崛起的突出特点。

  坚持高起点,粤东西北地区还扭住创新驱动“牛鼻子”,谋划新一轮发展。

  加快产业共建

  珠三角携手粤东西北

  优质资源加速流动


  广佛肇与清远、云浮联手打造“3+2”大都市圈,深莞惠经济圈迎来汕尾、河源两位“新兄弟”加入,阳江已由省政府批复正式加入珠中江经济圈……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正不断提速。

  在此基础上,广东将打造由珠三角9市和环珠三角的韶关、河源、汕尾、阳江、清远、云浮6市组成的大珠三角经济区,推动珠三角和环珠三角地区融合发展。

  不断发展壮大的广清产业园尤其瞩目。围绕一体化目标,园区已启动约500项帮扶项目,计划总投资663.2亿元。按计划,在2020年底前,广清园要实现年度工业增加值达到400亿元以上的目标,相当于“再造一个清远工业”。

  在广清园的欧派南方基地,从头走到尾需要25分钟,这是欧派集团目前最大的集研发、生产、展示、物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基地,投资27.2亿元。“我们把广州白云区、花都区等零散的基地集中搬到这里,到2019年将有1万人在这里上班。”欧派集团家具制造总经理宁惠说。

  越来越多企业正加速布局粤东西北,汕尾比亚迪、阳江维达纸业、清远长隆等一系列来自珠三角的重大项目加速落地,优质资源向粤东西北聚集。

  2016年底,《广东省财政厅关于支持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的财政扶持政策》正式印发,省财政厅将统筹安排210亿元用于鼓励有技术含量的珠三角地区企业优先在省内梯度转移,拟通过政府推动和市场驱动的共同作用,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

  政策的推动,释放着市场的活力,使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产业共建更具生命力。

  “广清园90%的企业来自广州,除了资源、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还有我们的‘3号章’也在发挥巨大作用。”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副主任黄旭聪介绍,“3号章”赋予广清园行使市一级审批权的同等权限,建立和完善了“办事不出园区”的一站式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广东的贫困点在粤东西北广大农村,贫困面在区域,为此,广东突出点面结合,在新一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由珠三角6市对口帮扶粤东西北12个市,突出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全面推进协调发展。

  振兴发展粤东西北,广东正在交出一份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的历史性答卷。

  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锋 郑佳欣 李春江 张玮 曹斯 吴哲 黄颖川

  统筹:戎明昌 陈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