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区域经济 >> 潮汕地区 >> 潮汕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 特区为何变“特困” 潮汕地区经济发展辨析
潮汕地区
国内潮汕籍亿万富豪 | 海外潮汕籍亿万富豪 | 潮汕商会 潮州会馆 世界潮商大会 国际潮团联谊年会 潮商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潮商在全国的投资 潮商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潮商的资金来源与资金出路 潮商的地下金融 | 潮汕地区城市经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富裕村与新农村建设 | 潮商的国际化、潮汕地区的外资 | 潮商研究 潮商精神 潮商失败案例 与潮商有关的法律案例 潮汕籍职业经理人 | 潮汕地区的自主研发与自主核心技术 潮汕地区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潮汕地区科技发展战略 潮汕地区科学技术 | 潮汕地区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 | 潮汕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 潮汕籍经济学家 | 潮汕籍科学家、院士、著名专家教授 | 潮汕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建设 | 潮汕地区国有经济 潮汕地区经济问题 潮汕地区经济综述 | 潮汕文化 潮州话 潮汕地区教育 | 潮汕饮食 | 潮闽关系 潮客关系
特区为何变“特困” 潮汕地区经济发展辨析
客家经济网   2016 年 9 月 26 日 17 时 40 分 44 秒  
来源: 中国信息报 作者:李敏   2016-8-2 17:40:44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是我国经济的第一强省。而位于粤东区域的潮汕地区,虽然拥有很好的地理条件、人文历史,但经济却长期是省里的落后区域之一。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汕头市,是我国沿海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也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一度担负着改革开放实践突破口的历史使命。然而承载着各界厚望的汕头,却始终拿不出一份像样的成绩单,且在近20年陷入了长期发展迟缓的泥淖。特区为何变为“特困”,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潮汕经济:发展优势成包袱
       粤东地区,也称潮汕经济带,包括珠三角以外粤东沿海潮汕地区的潮州、揭阳、汕头和汕尾4个地级市。这里是广东省内除珠三角经济带外,位居第二的经济区域。无论从地理环境,还是从人文历史等方面来看,潮汕地区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这具体表现在:
       首先,潮汕地区地处沿海,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这里拥有悠久传统的海上贸易和运输业,临江靠海的地理优势,漫长的海岸线,使得这里发展现代海洋交通物流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这里远离中心城市和大工业基地,天蓝水碧,农业中的海洋水产捕捞和养殖业非常发达。
       其次,就产业基础而言,这里形成了汕头的纺织服装、工艺玩具;汕尾的电子信息、电力工业;潮州的陶瓷、食品;揭阳的五金机械、化工塑料等优势特色产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再其次,从人文基础来看,这里的居民源自中原,人口稠密,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大陆文化,加之地处台湾海峡通道的入口西岸,使得这里成为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交融最彻底的区域,具备了支撑其经济发展的强大人文基础;同时,这里还是我国最大的“侨乡”,聚集着最为庞大的海外华人资本背景支持。
       遗憾的是,如此众多优越的条件却没能迸发出经济快速发展的耀眼光芒。改革开放之初,潮汕地区曾经有过一段快速发展时期,但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经济社会发展逐渐陷入困境。究其原因,这与潮汕地区没有抓住工业,没有促进产业集群和产业升级不无关系。
       另外,由于潮汕地区长期有重商业轻工业、重经营轻品牌的习惯,产业基础缺乏工业文明的熏陶,导致经济增长长期缺乏内生增长的机制和动力,工业缺乏支撑,产业集群缺乏动力。企业竞争力不强,成长型、扎根型企业不多,这是多年来潮汕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致命硬伤。
       这种失落在数据中得到了最为直观的体现。2015年,汕头、揭阳、潮州、汕尾4市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0.01亿元、1890.01亿元、910.1亿元和762.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4%、8.0%、8.3%和8.1%。虽然纵向相比,整体上还算不错,但是从全省的横向比较来看,则着实有些拿不出手。2015年,潮汕地区4市的生产总值均排名广东各市的中下游,4市的生产总值加起来仅为5430亿元,远不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任何一市的生产总量,不到广州市1.81万亿元的1/3;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7.5%,远低于其他区域。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潮汕地区4市均在3万元左右,不到广东全省67897元的一半,显示出明显的差距。
       龙头城市:创新发展缺合力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别设立了厦门、汕头、深圳和珠海4个经济特区。其中厦门面向台湾、深圳面向香港、珠海面向澳门,而汕头面向的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36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步入国内一线城市的行列,厦门和珠海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龙头地位,唯独汕头的发展被远远甩在了同时起步的4个经济特区的最后。
       作为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的汕头,可谓集合了国家政策之天时、水陆交通枢纽之地利、著名侨乡之人和。然而,这座城市的经济却在4个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中垫底,始终交不出一张足以匹配其身份的成绩单。数据显示,2015年汕头市生产总值为185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3.34万元,而同是经济特区的深圳、厦门、珠海,生产总值分别是汕头的9倍、1.8倍和1.1倍,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深圳、厦门、珠海人均生产总值分别是汕头的4.7倍、2.7倍和3.7倍。
       即便与本省21个市相比,2015年,汕头的生产总值排在全省第13位,总量上只相当于领头羊广州市的1/9,不但落后于同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和珠海,而且被东莞、佛山、中山等市所超过,并且在潮汕区域首次被揭阳市超过,首度丢失了区域领头羊的位置,这样的表现实在与汕头经济特区、粤东重镇的地位不相符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一是缺乏统一行政规划,没有形成发展合力。自建市以来,汕头区划几经变化,30多年内一直缺乏详尽科学的统一行政规划,导致汕头的行政、人事、财政、公共事业等重大政策频繁变更,造成人心浮动,政令无法深入贯彻实施,尤其是将同根同源的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人为地行政割裂开,导致了潮汕地区内部3市之间发生了恶性竞争,不仅潮汕文化的抱团精神无法充分展现,更使得汕头特区的发展失去了战略纵深。
       二是产业政策制定失误,错失转型发展机遇。潮汕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商传统让大量的潮汕人走出国门,遍及全世界,但在汕头设立经济特区后,相关部门和领导却没有及时调整思路,不仅发展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足,而且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仍旧一味采取老办法、走老套路,以致今天汕头的产业结构都没有形成关联性,而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的配套措施滞后,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包括海外潮汕华侨和台资等国际大资本在汕头进行投资,错失了上世纪90年代台资转移大陆带来的经济腾飞的重大战略发展机遇。
       三是排斥外来文化、缺乏知识和人才储备。潮汕人之所以在海外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就在于潮汕人勤于动脑、善于动脑并在保留自我文化特色的同时,能够与所在国、所在地区的文化充分融合。但在潮汕人的家乡,一方面重商传统导致许多潮汕人过早辍学经商,没有完整而正规的教育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则是当地人对待来汕头工作的外来人员和文化采取冷漠和排斥的态度,导致外来人才留不住、本地人才又离开汕头向外发展的局面。
       汕头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进出口业务本该是其优势产业,但在2015年,汕头的进出口业务却出现了严重的下滑。数据显示,2015年汕头进出口总额92.85亿美元,比2014年下降了2.9%。从以上述各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汕头的经济几乎都是这几个特区中垫底的。如今,当人们再提起经济特区的时候,更多想起的是深圳、厦门,甚至有人竟然不知道汕头也是经济特区。
       知名侨乡:肥水不流自家田
       历史上,发源于潮汕地区的“潮商”是与晋商、徽商齐名的著名商帮,被称为“东方犹太人”。改革开放后,新一代潮商离开故土,走向全国各地,在广阔的舞台上长袖善舞。如今的潮商,有很多光鲜的代表人物,前华人首富李嘉诚,腾讯帝国缔造者马化腾,国美创始人黄光裕等,都显示出了潮商过人的经商本领。
       汕头市原市委书记林木声曾说:“潮商是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商业群体,与已经在历史上风光尽显的徽商、晋商比,潮商踏迹天涯,在海外有着重大影响。潮商走到哪里,就在那里落地生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从现在泰国、新加坡等地的情况就可以看出来,潮汕人已经开始进入当地的政坛,为当地作贡献。”
       但是,作为潮汕商帮的根据地,潮汕地区的经济却远不如当地走出去的企业家那么光鲜。虽然潮商足迹遍布天下,却大多不愿意在家乡投资经商,这其中的反差,着实耐人寻味。比如,以广西潮商商会会长方秋潮为代表的广西潮商参加过多次汕头的招商引资活动,但鲜有在汕头的实质性投资活动。在近段时间“万科股权”争夺战中搅动投资界风云的潮汕商人姚振华,其宝能集团总部设在深圳,也几乎没有在潮汕地区的投资。
       对于这种巨大的反差,专家认为,重商的潮汕文化本来是开放的文化,侨居海外的潮汕人把这种特质不断发扬光大,但在潮汕本土上反而从开放走向了封闭,这一切根源在于独特的潮汕文化与当地复杂的商业裙带关系。
       与周边的地区相比,潮汕人崇尚经商也善于经商,但他们大多“开花”在外。那些与潮汕人一样特别能创业,而赖以生存的环境又比较恶劣的温州人、泉州人,却坚持发展本土经济,创造出了令人向往的“温州模式”、“晋江模式”。昔日,潮汕地区不少地方经济曾经都出现过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就是由于没有紧紧把握住本土经济发展的方向,没有下功夫改善本土赖以发展的环境,最终使经济和人才流失,错失了聚集发展的机会,使得本地经济失去了强大的生命力。
       从人才流动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仅汕头一地留学出去的就达7万人,潮汕人积极地“走出去”,但外地人却很难融入当地。改革开放初期,潮汕地区政府也曾出台政策也引进了一些外地人才,但由于本地独特的语言文化,加之无形的排外意识,外来人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呆不了多长时间就都走了。如今潮汕商人遍布全球,讽刺的是,却很少有外来人能够在潮汕落脚。
       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人至今依然保持着很强“自己人”的群体认同感。很多海外潮商虽然常年旅居海外,但始终一生乡音不改,“潮汕人”的烙印深深刻在潮商的骨子里。不少潮商能到异地谋财,最初往往是因为家族的提携。人们熟知的李嘉诚亦如此,如果早年没有舅父的收留,可能就没有十几年后香港首富的发迹。
       依赖强烈的宗族情结、关系文化特质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不少企业和各级政府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济活动中不讲规则和法律,讲人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潮汕地区社会、政府和市场都充满着家族化和血缘化。正因为如此,才导致潮汕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人情风、裙带关系猖獗。当广东珠三角地区实现经济腾飞时,潮汕反而错失了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机遇。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且封闭的区域文化,潮汕大佬们足迹遍及全球,敏锐的商业嗅觉使他们能够感知到最有回报价值的投资项目,却很少因“故乡情结”改变他们的投资原则。从投资目的地来讲,在放眼全球的潮汕大佬们眼里,潮汕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投资地。对此,专家表示,潮汕地区长期存在走私、假冒等不正之风,歪风不遏制将难吸引投资,也无法有效发挥“侨”的潜能,很多侨商只愿出钱建学校。潮商大佬李嘉诚就是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愿意捐钱给汕头大学,几乎每年都会回到汕头大学参加毕业典礼,却没有在汕头投资。
       诚信危机:聪明反被聪明误
      2001年,是潮汕地区发展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普遍进入上升通道的大环境下,这里却遭遇了罕见的下降。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经济增速为7.3%,而潮汕地区却出现大滑坡,龙头城市汕头甚至出现了2%的负增长。
       这其实是缘于当年发生在潮汕地区、号称“共和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系列骗税案”。从2000年8月开始,人称“807工作组”的国务院打击骗取出口退税工作组进驻汕头潮阳、揭阳普宁,一个巨大的黑洞呈现在公众面前:在过去几年里,潮阳、普宁1000多户出口企业,98%以上存在违法犯罪。据不完全统计,两地共虚开增值税发票8.8万本,虚开税额223亿元,涉嫌骗税42亿元。
      精明的潮汕人在自己的家园里不断播撒着“灰色经济”的种子,但“玩火”的潮汕人很快为此付出了代价,诚信缺失的恶果很快显现出来。2000年初,国家税务总局发出《关于严格加强广东省潮汕地区购进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的通知》,这让潮汕地区大多企业上了全国打击骗税的“黑名单”。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潮阳虚开增值税发票波及13个省,影响了半个中国的经济秩序,“潮商”这个曾经的金字招牌顷刻间就倒塌了。一些地区市场在当时打出“此地无潮货”的招牌,外地一些部门怕受牵连,干脆不接受潮汕地区的发票。信用没有了,企业间的交易行为倒退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始状态。潮汕地区骗税之名出去后,守法的企业跟着一块倒霉,好多企业快倒闭了。当时潮汕地区有一家较有名气的化妆品公司,每年花数千万元做广告,但就是不愿把具体厂址“潮阳”打出来。
      事实上,2001年汕头的“骗税案”给汕头经济的影响远超当时的预期。21世纪初,各地争相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海外投资的时候,“骗税案”极大地动摇了海内外投资者的创业信心,不少企业外迁,招商引资工作困难重重。潮汕的信用,犹如多米诺骨牌被推倒。据悉,2001年潮汕“骗税案”案发后,全国共18个地区向所属企业发了通知,提出不和汕头、潮阳做生意。时至今日,这场发生在本世纪初的一场诚信危机,其影响仍未完全消除,不仅成为当地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重振潮汕:多措并举再扬鞭
       再过两个月,汕头将迎来设立经济特区的36周年生日,但是这个新中国最早成立的4个特区城市之一,曾经的辉煌却正在快速陨落,如今看上去,汕头与任何一座普通城市并没有多大区别。而其所属的潮汕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人文历史,本应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热土,却变成了本省的“特困区”,与广州、深圳等城市差距进一步拉大,当年的特区,何以变为一个“特困区”,个中反差,确实令人感叹。
       从历史的纬度来看,人多地少的潮汕地区,一直存在着生存与发展的“瓶颈”问题。千百年来,许多潮商为了解决发展的“瓶颈”勇敢地走了出去,遍布全球各地,也让这里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无论走到哪里,亲情式的纽带是不能割舍的。因此,潮汕地区要改变当前发展的窘境,应充分发挥这种乡情,多措并举,在提升本地软硬件方面下功夫,从而吸引更多人才、资金的回流,为本地经济的长期发展打好基础。
       一是要积极进行诚信建设与文化创新。潮汕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其独特封闭的社会氛围是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社会而言,一个人不守规则,是个体行为,100个人不守规则,是群体行为,100万人不守规则,默认按照潜规则办事,是一种“恶习文化”。因此,改变潮汕经济发展现状,必先从诚信建设与文化创新方面入手,这项治标也治本的大工程,需要当地政府与百姓的共同努力。
       二是要立足本土经济,将草根成长的摇篮变成企业创业的乐园。首先要尽快实现产业调整和升级,在以原本产业为基础的马车上再套上外向型、重工型、临港型的马力,用一、二、三产业轻重布置的“三驾马车”来注入潮汕经济。其次是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政府部门要将吸引海内外人士投资创业作为“一把手工程”的重中之重,确保把招商引资工作落到实处,从而促进本地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产业配套提升。
       三是要充分发挥和挖掘在外潮汕人的资源优势。对潮汕地区来说,吸引在外潮汕人回乡创业是本地区引资最易掌握的资源,也是解决潮汕地区投资不足最快速、便捷的办法,更是提升潮汕地区产业层次的必要手段。因此,当地政府要把握好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把在外潮汕人列为潮汕开放的对象,把对在外潮汕人经济的开放纳入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中。要与在外潮汕人建立密切的联系,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潮汕商会组织会员回潮汕考察、投资,以此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四是要加快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在现有城市化建设框架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消除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对潮汕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人居环境方面,适当开发建设一批环境良好、配套齐全、交通便利的生活居住园区,为在潮汕地区投资创业的企业家及高级人才提供适宜工作和生活居住的环境,让他们“既来之,则安之”,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与资金支持。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