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汇集
建设廉洁、高效、开拓、创新的各级政府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海外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海外中小老板的投资 | 大力扶持本地籍在本地发展的老板的发展 | 客家籍老板之间客家地区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 发展重点产业集群 | 龙头企业、大项目、重点项目带动 | 千方百计吸引高新科技人才到本地创业,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 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 | 大力促进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且不断快速进步 | 选择发展自主研发自主技术型零部件元器件产业 | 发掘、发挥客家和本地人文优势,带动、促进经济发展 | 搞好城市化、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工作,带动经济发展 | 搞好城镇化、专业镇规划与建设 | 保护、规划、建设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 客家特色山区特色旅游业,产业化农业 |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客家山区具有独特比较优势的产业 | 发展各种形式的产业园区 | 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 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 |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周边发达经济圈 | 主动争取央企、省企投资大中型项目 | 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专项计划项目 | 争取各种非政府基金 | 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合作,共同发展 | 农村劳动力专业技术培训转移就业 | 发达市县及省政府部门等对口帮扶 | 同等条件下当地政府优先采购本地产品 | 争取上级领导支持 | 主动争取国内的非客家籍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港澳台、国外的非客家籍华人华侨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美欧日的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大企业的投资 | 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 工业化发展战略 |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 请本地及本地籍百姓献计献策 | 请科学家专家教授工程师调研指导 | 参观、考察、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地区的做法,避免失败教训 | 抓住国家、省实施重大发展政策机遇,实现大发展 | 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大力改造和跨越式发展传统经济
变“原料输出”为“品牌输出”
客家经济网   2016 年 4 月 28 日 11 时 45 分 56 秒  
来源: 梅州日报   2016-4-25 8:46:00

    每一个细分领域中要做出一个标杆来:电商达人黄挺锋认为,梅州应该向深圳、义乌等电商发达地区学习,把人才引进来,把梅州本地的小微企业培养起来,在电商的每一个细分领域中要做出一个标杆来。


  在23日举行的2016年梅州市电商成果展的论坛上,主讲嘉宾既有本地人士,又有来自北京、深圳、揭阳等地的专家,既有实战经验丰富的资深电商从业者,又有大学的学者。他们围绕梅州电商产业和农电商发展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鼓励“新农人”回到产地做品牌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鲁诚对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格局做了解读。他认为,当前梅州电商氛围浓厚,若能够聚集更多人才和智慧,梅州的农特产品可以得到更好的宣传、挖掘、推广,农电商的发展前景广阔。
  “在当前的电商格局下,应该鼓励‘新农人’创客回到产地做品牌。”深圳国际商会电商委秘书长何旭斌认为,“新农人”创业已经有很多的成功案例,梅州有很多优质的农业资源可以挖掘。希望梅州政府能够有资金去扶持“新农人”创业,有培育“新农人”的孵化平台,在政策和资源上扶持他们,联合银行贷出一定的创业资金,鼓励有思想的年轻人回到农产品的原产地,让农产品走出个性化的道路。让梅州农产品从当前“原料输出”的现状变成“品牌输出”。
  用人文价值观打造会说话的农产品
  朴生物产深圳有限公司CEO綦峰表示,当前电商内部也存在着方式和渠道的更迭。梅州可以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实际需要,构建梅州供应链O2O生态圈,将梅州的农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打包”成为一个区域名片。綦峰建议,创业者可以用梅州的人文价值观打造会说话的农产品,给产品注入性格、灵魂,让它丰满起来,生动起来。围绕农产品的场景化、社交化、C2B定制,需要注重产品的消费体验,充分利用社群电商的风口,将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加上体验元素。
  来自揭阳市电子商务协会的王灿锦同样提到产品全面营销问题。王灿锦表示,当前梅州众多的农特产品在做好产品的同时,淡化了产品的营销,从而失去了产地优势。“有好产品要会讲好故事,要有互联网思维,让品牌可以‘玩起来’。花多点时间去琢磨品牌运营的技巧,巧妙地运用书画艺术、顾客心理去包装自己的产品,并且要控制好用户体验的整个流程。”
  每一个细分领域中要做出一个标杆来
  电商达人黄挺锋认为,梅州应该向深圳、义乌等电商发达地区学习,把人才引进来,把梅州本地的小微企业培养起来,在电商的每一个细分领域中要做出一个标杆来。
  作为电商“学院派”的嘉应学院计算机学院邓嘉明认为,当前我国的电子商务已经形成了一种生态,梅州要加速这种人才和产品等资源轮换对接,更快地融入生态当中。邓嘉明同时提到:“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做产品的做好产品,电商要做好服务。而我们还要做的是促进这些要素的完美对接。”    (本报记者 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