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著名中学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广东省梅州市) | 梅州中学(广东省梅州市) | 兴宁市第一中学(广东省梅州兴宁市) | 惠州市第一中学(广东省惠州市) | 龙岩一中(福建省龙岩市) | 永定第一中学(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 | 上杭第一中学(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 | 武平县第一中学(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 | 宁都中学(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 | 安远县第一中学(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 | 南康中学(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县) | 广东北江中学(广东省韶关市) |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广东省梅州市) | 河源中学(广东省河源市) | 龙川县第一中学(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
广东北江中学简介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4 月 10 日 22 时 46 分 14 秒  
来源: 广东北江中学网站   2005-9-22 23:00:07
    广东北江中学创办于1939年,前身为抗日爱国名将张发奎将军创办的志锐中学,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由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首批七所重点中学之一, 1994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省一级学校,2008年3月被广东省教育厅授予“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称号、2008年4月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第一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8年6月被中共广东省委授予“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校现有面积约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校园绿化率达99%,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北倚青山,南拥翠湖,山水交融,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园林式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学校拥有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电教楼、美育楼、体育馆等教学场所;全校共装配电脑近900台,所有的教室都建有多媒体双向电视网络,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平台;建有广播电视监控系统、3间探究室、8间功能教室、7间多媒体网络教室、2间学生电子阅览室以及千兆光纤的校园网络;图书馆面积1640平方米,藏书16.3万册,电子图书13.6万册,阅览室5间,近500个座位;田径运动场总面积达1.76万平方米。
    现有60个高中教学班,学生3243多人;在职教职工276人,专任教师210人,其中高级教师102人,一级教师75人。2000年以来,学校领导和教师中,先后有9人次受到全国表彰,17人次受到省级表彰,43人次受到市级表彰。目前,学校拥有一批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名师”,其中全国名校长1人,韶关市名校长1人,广东省特级教师5人,广东省名教师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7人,韶关市名教师2人,韶关市教书育人优秀教师15人,韶关市学科带头人19人。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秉承“公诚廉毅”的校训和“全实严勤”的校风,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学校正朝着“管理科学、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治学严谨、师资优秀、质量一流”的国内名牌学校和“全国文明单位”的目标大步迈进。
       

 

办学理念系统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校构建了自己的办学理念系统。
一、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二、教学理念:教学相长,全面发展
三、办学目标:
总体目标:出高素质人才,创新办学经验
具体目标:管理科学 设施先进 环境优美
治学严谨 师资优秀 质量一流
四、办学策略:依法、民主、科学、规范、创新、高效
五、校训:公诚廉毅
六、校风:全实严勤
全:全面发展,全心奉献
实:求真务实,诚实守信
严:严格规范,严谨治学
勤:勤俭朴素,勤学进取
七、教风:敬业 爱生 善导 创新
敬业:诲人不倦,精益求精
爱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善导:循循善诱,教导有方
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八、学风:明志 守礼 笃学 敦行
明志: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守礼: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笃学:慎思明辨,勤学好问
敦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九、办学模式:主体教育、创新教育和特长教育“三育一体”。
十、办学特色:以“做文明北中人”为宗旨的德育工作逐步规范化、系列化、科学化,以信息技术教育为龙头的特长教育活动和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突出,以“田径”为传统项目的体育生机勃发,以“民乐”为特色的艺术教育同步展翅,学生以“诚实勤奋上进”和综合素质高受到高校和社会的赞誉。
十一、北中人精神:
1.坚持真理 质疑权威否定盲从,坚持原则求知求真
2.力求创新 细心观察勤于发现,大胆想象勇于创造
3.积极进取 不断前进永不满足,奋发向上超越自我
4.善于思索 潜心思考主动发展,深入探索学有所长
5.勤奋努力 争分夺秒汲取知识,遵循规律厚积薄发
6.克服困难 乐观自信正视困难,坚韧不拔战胜挫折
7.充满勇气 放飞梦想挑战自我,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8.热情执着 满腔热情富有朝气,锐意进取持之以恒
9.诚实守信 踏实做事注重操守,真诚做人信守诺言
10.赞赏他人 少点抱怨多些宽容,学会赏识激励他人
11.团队合作 相互支持主动沟通,精诚团结共同成长
12.实现理想 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坚定信念走向成功
队伍建设
    我校在职教职工现有275人,其中专任教师215人,有研究生学历学位15人,专任教师中有高级教师81人,一级教师67人。为了加强队伍建设,该校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强化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的建设
    深刻领会和理解学校管理的“七化”要求,即自主化、开放化、民主化、技术手段现代化、精致化、模式个性化、组织和人员的专业化;强化九种意识,即危机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理论意识、法律意识、垂范意识、管理意识、品牌意识、合作意识;开展“五比”活动,即比团结、比干劲、比精神、比奉献、比智慧;做到“五勤”,即勤学、勤听、勤思、勤干、勤交流。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一)加强师德建设。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做人民满意的老师”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并配合市委市政府开展的“效率年”及政风行风民主评议活动,进一步开展师德建设活动。
(二)加强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及教学技能,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断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理论和管理理论的学习;选派教师参加“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举行物理、化学、生物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大赛。
(三)“培青”工作长抓不懈。在培养年青教师的过程中,进一步确立“三年站稳讲台,五年基本成熟,十年成为一方名师”的培养目标,完善“五位一体”的“培青”模式。
(四)发挥市学科带头人和校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积极宣传本校市学科带头人及校骨干教师德、能、勤、绩等方面的事迹,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年青老师在良好的氛围中有一个努力的方向;进一步落实导师制,让市学科带头人或校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在制度上更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 
(五)建立学科网站及教师博客系统。建立学科网站,强化教师利用网络的意识,提高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达到共享资源的目的;建立教师博客系统,为教师进行教学交流搭建平台,促使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总结、教学反思等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达到教师共同提高的目的。
    因为对教师队伍长抓不懈,所以该校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名师不断涌现,到目前为止,该校在职的广东省特级教师5名,韶关市中小学首批学科带头人23名,占高中部分19.32%。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11月22—24日的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课堂教学优良率达到91.4%。 

教学管理
一、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一)学生评价体系。依据“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着重做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校化。
(二)教师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由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参与评价四个部分组成。四个方面的评价互为补充,目的是让教师明确自己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技能的改进程度和教育知识的增长程度,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学校评价体系。学校评价体系采用基础性指标评价和发展性指标相结合的形式。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上级督导、学校自评和其他评价。
二、建立和完善教学过程的管理制度
    完善备课组机制,提出了“六备”、“五有”、“五统一”、“五达到”、“钻研五点”、“优化二法”、“精选两题”等备课要求;健全教师交流学习机制,建立听课评课制度,促使新老教师相互学习。
三、健全学科组管理机制
    完善学科组长的评选机制,制订了《广东北江中学学科组长聘任办法、工作细则及考核办法》,让一批年轻有为的教师充实到了学科组长的岗位,各学科组都制订了本学科的三年发展规划,将校本教研工作和规范备课组活动作为学科组建设的重点;建立学科组长例会制度,通过学科组长例会制度,加强对学科组工作的指导,检查了科组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加强学科组考核,通过学科组三年规划提出的各项工作的目标,对学科组整体工作和教师的发展进行评估考核,促进学科组全面和谐发展。
四、加强教育教学行为研究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采取“备课标、备考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的“六备”形式,提高备课的质量;邀请市教研室的教研员到学校开展教学调研活动,进行课堂教学“会诊”;反思教学行为,通过案例分析、专题研讨、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等形式,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去剖析、研讨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在新课程理念和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课程特色
    2004年秋季,我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新课程实验工作样本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课程特色。
一、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适当加大选修课程比重。在开齐开足、全力开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丰富选修课程,加大选修课程的比重。
(二)常规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适当加大特色课程的比重。在确保常规课程开设的同时,还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烹调、陶艺、剪纸、工艺木工等课程。
二、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全面实施三级课程管理,我校的课程体系由8个学习领域的国家课程、两个模块地方课程、四类校本课程构成。学校校本课程分以下四类:
(一)实践类课程:烹调、陶艺、剪纸、工艺木工、机器人设计等。
(二)竞赛类课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
(三)兴趣类课程:《国家与国际组织》、《影视评论》、《数学运算》、《物理前沿的科普讲座》、《化学实验研究》、《文革重大历史事件解密》、《植物与人类健康》等四十多种。
(四)艺术健康类课程:排球、毽球、舞蹈、合唱、民乐、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

办学业绩
我校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扎实地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全面发展的人才。毕业生因“素质高、能力强”获得了高等院校、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评估组专家对该校的办学水平和所取得的办学业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说明: 1、2004年以前因为没有全市的数据,无法统计高分层人数占全市的百分比;
          2、在2006年的高考中,我校何世悦同学以政治五科总分900分获省状元;
          3、2007年以后高考采用的是原始分,故高分层中括号中所表示的是原始分段;
          4、以上统计数据是根据每年的高考统计数据整理而成。如有错漏,敂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