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教育概要 >> 客家地区中学教育 >> 客家地区著名中学 >> 梅州中学(广东省梅州市) >> “院士就是战士,我要继续战斗!”——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市发展战略顾问廖万清将军
客家地区著名中学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广东省梅州市) | 梅州中学(广东省梅州市) | 兴宁市第一中学(广东省梅州兴宁市) | 惠州市第一中学(广东省惠州市) | 龙岩一中(福建省龙岩市) | 永定第一中学(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 | 上杭第一中学(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 | 武平县第一中学(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 | 宁都中学(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 | 安远县第一中学(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 | 南康中学(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县) | 广东北江中学(广东省韶关市) |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广东省梅州市) | 河源中学(广东省河源市) | 龙川县第一中学(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
“院士就是战士,我要继续战斗!”——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市发展战略顾问廖万清将军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4 月 8 日 15 时 36 分 35 秒  
来源: 梅州日报   2010-2-24 9:36:00

 

廖万清将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本报记者 李莹 钟小丰 通讯员 徐少同罗焕文
  人物简介:
  廖万清,祖籍梅县桃尧镇黄沙村,1938年出生于新加坡,3岁返乡定居,先后在明新小学(今黄沙小学)、启文中学(今隆文中学)就读,1956年高中毕业于梅州中学,1961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皮肤病学专家、医学真菌学专家,2005年晋升为技术二级,文职将军;2008年12月当选解放军总后勤部“一代名师”。2008年任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记者面前的廖院士身着军装,庄严笔挺,双眼炯炯有神,怎么也看不出已经是年逾古稀的人。他刚刚冒着细雨和瑟瑟寒风,带领10多位亲友返乡祭祖,并在春节这几天里参观了归读公园、院士广场、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叶剑英纪念园等地,体验梅州绿色崛起的发展成果。在与院士座谈的一个多小时里,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他身上透露着的一股客家人百折不挠,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院士就是战士,我要以此为起点,继续拼搏、继续战斗!”他的爽朗和激情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医从军是从小的愿望
  记:您矢志不移地与“真菌病”较量了近半个世纪,回想当初,从医是不是您从小的志愿?
  廖:我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上个世纪30年代,在战乱和灾荒中,父母那一代到印尼谋生,后来又去了新加坡。在我3岁的时候,父母考虑要留个“根”在祖国,就把我送回了老家,寄住在叔叔家里。在评成分的时候,叔叔被划分为地主,为了保护我,和我分了家,我被评为贫农成分,从此以后,我就独自过日子,那时候我只有12岁。
  我初中以后的生活几乎都是靠国家助学金度过。小学毕业后的那半年,由于交不起学费,我一直没有上初中读书。那时候,正好隆文中学有助学金,我去考,考上了,后来去梅州中学读高中,也是依靠国家助学金,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候。小时候非常刻苦读书,因为我只有一条路,就是读书,不读书就回家“背朝天、脸朝地”。
  从医、从军都是我从小的愿望。我有个叔公叫廖罗士,他是旧金山留学生,回国后到隆文当乡村医生,支援游击队,解放后,成为梅县人民医院第一任院长。他医术好、为人好,深受家乡人民的爱戴,我对他很崇拜,那时候,就有个愿望,要向他学习,解决人民的病患之苦。我还有一个理想是参军、报效祖国。
  记:您是怎样踏上实现理想之路的?
  廖:说起来,这还有一个小插曲。1956年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成绩很好,但个子比较小。一开始空军部队大学来招人,我的班主任推荐了我,但是一查,我有海外关系,被刷了下来。第二次,海军大学来招生,我各方面都符合条件,但是一体检,我的体重只有39公斤,招生要求是要在45公斤以上,又被筛掉了。第三次,第四军医大学派了一个中尉和一个少尉来到学校招生,看了我的简历后,他们很高兴,问我愿不愿意为国防卫生事业服务,我说愿意。有前面两次的经验,我心里很忐忑,就问他们,我有海外关系,收不收?他们说没关系,出生是没办法选择的,但是革命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你选择为国防卫生事业服务,我们愿意接受你。我又问,我体重比较轻、个子比较小,行不行。他们说,没问题,经过锻炼,会长大长高的。结果就招收了我,当时整个梅县有42个同学选上,我是其中一个。我心花怒放,参军、从医都是我的愿望;另外,去到部队,吃的、穿的、读书都不用钱,每个月还有7块钱的津贴。我暗下决心,要好好珍惜这难得的机会,用功读书、学好本领,为党和国家、为军队、为人民服务。
  5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的时候,学校听取大家的意愿,看大家愿意到哪里去,我一腔热血,写的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后来,因为建设的需要,要留一部分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到第二、三、四三个军医大学,我被安排到第二军医大学。宣布的时候,大家都哗然,因为我一个农村小伙子一没后门、二没靠山,那里可是很多同学梦寐以求的地方。我也是非常高兴,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那里一呆就是几十年。
  真菌病研究领域的“拓荒者”
  记:您在大学学习的是什么专业?
  廖:大学读医疗系,那时候分科分得不是很细,我是毕业后才选择去皮肤科的。当初,选择科室的时候,医院领导问我想去哪里,我说: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要是真的要我选择的话,我就选皮肤科。我读书的时候就发现,皮肤病很多,但是很难治,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去钻研。当时大多数同学都选择大内科、大外科,我想皮肤科虽是小科,但小科也一样可以变成大科,冷门也会变成热门,我愿做该领域里的“拓荒者”。
  记:在当皮肤科医生那么多年里,您发现了6种新的致病真菌,为无数被死神追逐的患者开启了生命之门,实为难得!
  廖:想做成一件事情,就要有拓荒牛的胆识和勇气。工作以后,我才发现,皮肤科有很厉害的病,那就是真菌病。何为真菌病?你可能知道真菌会引起手癣、足癣,却未必知道真菌还会入侵脑、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器官,如隐球菌性脑膜炎不及时治疗,86% 在一年内死亡,92% 在二年内死亡。数据显示,在自然界150多万种真菌中,有300多种会引起人类不同的疾病。对于真菌世界,人类的探究还存在许多空白,所以我就选择钻研这个病。
  真正让我走进真菌病研究领域的,是一次难忘的诊治经历。1979年,医院收治了一名高烧、昏迷的中年男子。腰穿检查后发现,患者是隐球菌性脑膜炎。当时,作为主管医生,我参与了联合会诊与抢救,可患者病情依然危重,很快不治身亡。“起病急、来势凶、治疗难”,那次经历让我备受刺激。为了加深对真菌病的了解,我骑着自行车去复旦大学微生物系当起“走读生”,从基础理论、临床观察、做实验开始,深入真菌“家族”,一步步识别致病真菌的真面目,摸清它们的基本习性。
  不久以后,医院又收治一位脑膜炎患者小陈。27岁的他头痛剧烈、喷射性呕吐、体温40℃以上、意识丧失,我把他确诊为隐球菌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败血症。就在家属为他准备后事的时候,我打破常规治疗,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实施救治,将他的生命挽救了回来。小陈不知道,像他这种病状,脑脊液菌体数已超过死亡线5倍,也就是说,他体内致病隐球菌数量之多,足以让他死5次。这次的事件,对我是一次极大的鼓舞,让我坚持在真菌病研究的道路上走了下去。
  记:说起您的事业,不得不提您白手起家创建的隐球菌专业实验室。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当时创建的情况吗?
  廖:这个隐球菌专业实验室,是当时全国唯一的国家卫生部批准的隐球菌专业实验室。那时候,医院条件艰苦,我提出把皮肤科门诊一间5平方米的厕所改造成实验室,没想到医院却辟出一间18平方米的房子给我。从那一刻起,我就立下誓言:要填补国家真菌病研究的空白。于是,我带领课题组对隐球菌和隐球菌病从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多种隐球菌病的快速诊断方法,使早期正确诊断率达到了95%以上。
  实验要用动物,我就在窗外挂一个笼子,自己养小白鼠。为拿到第一手的标本,我亲自到手术室,等手术室医生给病人一实施完手术,马上把标本进行分离、鉴定,如果不这样,手术后,他们把标本拿到病理科去用福尔马林固定,那就没用了。这么多年,我踏遍了大江南北、边防海岛,收集到大量真菌标本。
  勤奋创业、艰苦奋斗是客家精神的优良品德,我的成功归功于党、祖国人民,归功于梅州人民,归功于军医大学和长征医院对我的培养,也归功于客家精神的传承。或许就是有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使我发现6种新的致病真菌和新的疾病类型,其中,在我国首次发现报告了新生隐球菌格特变种ITSC型(S8012)引起的脑膜炎,菌株被美国、比利时及荷兰的菌种保藏中心永久保藏收录;提出分期综合治疗新方法,使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治愈率明显提高,病残率、复发率明显降低。此外,还研究明确我国肾移植、烧伤、放射伤等高危人群真菌带菌谱主要有11属28种,采用针对性防治措施后使肾移植病人真菌感染率显著下降。
  希望建一流的真菌病研究基地
  记:获得了院士的荣誉,您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廖:现在,我正带领课题组开展有关《PMT4在隐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耐药中的作用》等研究,以期破解相关致病机理,让真菌病不再是夺命病。我的下一个目标,是希望建立医学真菌病研究所,一个国际一流的,集诊断、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真菌病研究基地。基地要全面开放招收研究生,吸引有志青年聚到一起搞研究。想治真菌病,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基地。
  无论路有多长远,有多艰难,我都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18岁的时候,我提出入党申请,但因有海外关系一直没能如愿,直到35岁,我才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我认准的,我都会不懈追求!
  愿为家乡培养医学人才出力
  记:您在2008年受聘为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对梅州的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廖:这次,我回到家乡,最大的感觉就是绿化好、风景美,心里高兴啊,我认为市委市政府“绿色崛起”的决策是正确的。五大洲有代表性的城市我大部分去过,但是有家乡这么美的还真不多。我还去了中国客家博物馆等地,感觉客家文化史源远流长,影响很大,如我们梅州中学出了8个院士,这在全国很少,有些省份还没有,而梅州就有23个,这就是客家文化传承的结果。我建议,市委市政府继续按照“绿色崛起”的原则,大力宣扬客家文化,继续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开发,让这么好的风光、这么深厚的客家文化给全世界分享,一定会吸引很多的游客,促进经济的发展。
  记:听说您还接受了嘉应学院医学院客座教授的聘书是吗?
  廖:这次回来,嘉应学院医学院聘请我为客座教授,我欣然答应。广东有9000多万人口,现在生活越来越好,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健康问题。医生不是多,而是少,要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在这方面,我可以尽一下力。有时间,我会回来讲讲学,给年轻人讲一些我的经验和教训,为大家提供参考。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把我的研究成果拿回来给大家研究、示范。梅州人杰地灵,大家努力定能共同托起明天新的希望,不久的将来,会有24个、25个院士的出现。只要我们努力,继续培养,一定会出现更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