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地区科技概要 >> 客家地区科技发展战略 >> 科技创新助河源发展大提速
客家地区科技概要
客家地区科研院所 | 客家地区科技发展战略 | 客家籍两院院士、科学家、专家、教授、著名工程师 | 客家籍技术能手 | 客家地区科学技术综述
科技创新助河源发展大提速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2 月 11 日 20 时 1 分 39 秒  
来源: 河源日报 黄春胜   2011-1-14 7:20:55

    核心提示  “十一五”是我市科技工作硕果累累的5年。“十一五”期间,我市各级科技部门紧扣科技发展规划,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有了较快提高。“十一五”以来,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和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99项,是“十五”期间的2.3倍;经省、市级鉴定科技成果34项,获省、市科技奖励成果58项;全市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11家;批准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 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3个、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9个,创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8个;列入省级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14个,创建市级专业镇29个;全市专利申请累计1110件(累计到2010年11月),专利授权673件,分别是“十五”期间总和的3.2倍和3倍,获省专利优秀奖2件。



    2010年7月,省部产学研5年总结大会在广州召开,市科技局局长黄翀胤(右一)向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左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左一)介绍我市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邹建新 摄



 

中河转移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已接纳了一批高科技项目入孵(本报资料图片)
  

    LED灯赚足“眼球”  科技孵化服务“四新”
   

    我市“十一五”科技创新亮点纷呈


    亮点一:产学研结合工作成效显著

    在科技领域,产学研结合是一个热门话题。什么是产学研?“产”即产业,“学”即学校,“研”就是研发机构。产学研结合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十一五”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及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联合创建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2007年,我市成立产学研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我市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纲要。市政府与北京邮电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分别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市科技局与北京邮电大学、维图通讯有限公司等联合组建移动信息终端技术产学研战略联盟。省部产学研办公室批准维图通讯有限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联合共建“移动终端技术研究院”,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与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切削难加工材料刀具研究院”。同时,我市各县区也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如紫金县与华南农业大学、连平县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和平县与华南农业大学、龙川县与省农科院、东源县与华南理工大学、源城区与中山大学等分别开展合作。这将对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的落实,扩大产学研的合作范围,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升我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

    我市实施产学研结合战略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91项;共有74家企业与59所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合作,33家科技企业与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20多所高校建立了入驻专家教授机制,50多名科技特派员成功入驻我市30多家企业;组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1个,建设研究院、研发基地4个,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校企、校地共建研发平台41个;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员,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难题。

    我市产学研结合工作亮点纷呈。据统计,5年来,产学研为我市新增产值约200亿元,新增税收约34亿元,为河源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亮点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

    致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企业科技产品含金量,这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一个重点。

    5年来,我市着力抓好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07年,在市科技局的努力下,省科技厅批准我市雅达电子有限公司组建“广东省智能仪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依托该企业组建4家市级工程中心。2008年,我市组建省级工程中心3家,市级工程中心5家。2010年,我市的广东立国制药有限公司、广东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成功获得省科技厅批准组建工程中心,河源美丽康保健品有限公司、河源市超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也通过省级专家的论证,我市省级工程中心数量由6个增加到10个,市级工程中心增加到28个。

    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截至2010年底,我市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达到3家,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达到9家;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10多家。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即中河转移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于2009年正式挂牌运作,是我省产业转移园中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010年,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进驻中河转移园科技企业孵化器, 紧紧围绕发展“四新”产业的主线,高效管理,精心运作,大力招商引资,使中河转移园科技企业孵化器进入正常轨道,为完善市高新区各项功能,培育新兴产业提供“一条龙”、保姆式的创新服务平台。


亮点三: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将催生“绿色照明城市”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市区建设大道上的路灯和其他路段的路灯有所不同。那就是LED灯。

    LED灯照明效果好,而且更节能。未来,河源的大街小巷都将统一换上这种节能、环保的路灯。

    “我们现在用的也是LED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王冲指着办公室天花板上的照明灯说。据介绍,1.2瓦LED灯的功效与目前常用的8—12瓦节能灯的功效相当;8瓦LED灯的功效相当于40瓦节能灯的功效。而且,LED灯在使用过程中,灯管始终是凉的,既节能又环保。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和我市各级科技部门大力抓好节能减排方面成果的示范和推广。2009年,我市选择市区建设大道路段作为推广LED路灯的示范路段,得到市民的一致好评,取得良好效果。下一步,我市将对市区各路段实施LED路灯照明改造,进一步扩大示范范围,争创“绿色照明城市”。

    同时,我市已提出发展LED产业的宏伟目标:至2013年,全市LED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达100亿元以上。

    此外,我市大力抓好“深藏式”沼气池专利技术,在城市生活小区、学校等地运用沼气进行污水净化处理的推广应用。全市共推广建造“深藏式”沼气池1500多个,容积规模近2万立方米。节能减排方面成果的示范和推广工作逐渐延伸至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亮点四:传统产业改造培育大批名牌产品

    近几年来,省农科院、华农大等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纷纷受邀深入我市各县区,在农业等各个科技领域“传经送宝”。

    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我市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开展,大大提升了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5年来,我市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对食品、制药、机械、矿冶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如广东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先后成功开发出黑米、南瓜、胡萝卜、绿藻、淮山、红薯等功能型营养米排粉;龙记集团通过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采用高精度深孔钻等切削加工技术,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加强技术改造,许多传统产业创出了一批富有河源特色的名牌产品,如“霸王花”米排粉,“聪明人”猕猴桃果汁饮料、“望郎回”炒板栗等等,许多品牌先后获得了“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亮点五:专业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板栗专业镇、猕猴桃专业镇、鹰嘴蜜桃专业镇,近几年来,我市各类专业镇接连涌现,成为我市科技创新领域的一道景观。
    为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业镇的培育和建设工作。2005年,我市与省科技厅签署“省、市联动推进专业镇建设协议”。同时,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专业镇推动镇级经济大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我市专业镇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0年,我市重点培育新兴产业、旅游及商贸物流等产业领域的市级专业镇,成功评审认定了9个市级专业镇。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创建,目前我市共有省级专业镇14个和市级专业镇29个。各专业镇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特点,通过各种形式努力构建科技服务平台,从技术、信息、产前产后服务等方面为特色产业发展服务。如东源县船塘镇与省农科院合作进行有机板栗栽培技术研究;连平县科技局在该县上坪镇成立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连平分院。 

展望

着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市科技局局长黄翀胤展望“十二五”科技发展蓝图



    “十一五”时期我市科技工作取得累累硕果,那么在“十二五”时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声音越来越强劲的特殊时期,我市科技工作该如何定位?如何为“四新”产业注入强大发展动力?近日,市科技局局长黄翀胤就此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成就属于过去,规划描绘未来。在“十一五”时期我市科技工作成就辉煌的基础上,未来5年我市科技工作将突出哪些重点,让科技之光继续发扬光大?

    黄翀胤(以下简称“黄”):“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的重点是围绕“一条主线”,服务“两大优势资源”开发,实现“三大领域”突破,完成“四个转变”。

    围绕“一条主线”:即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加快产业发展。

    服务“两大优势资源”开发:一是矿产资源优势;二是优质水资源优势。

    实现“三大领域”突破:即在优势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以超白石英砂开采为产业链起点,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以重稀土和钨、铁矿等开采为产业链起点,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发展新医药产业。也就是说,在优势资源开发领域、培育新兴产业领域和发展民生科技事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四新”产业,建设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完成“四个转变”:一是发展观念的转变。从传统生产理念向资源配置理念转变,系统整合配置科技资源,推动有限的创新资源创造更大的科技成效。二是推动模式的转变。从单纯推进科技产业发展向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从单纯注重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向科技促进并引领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三是创新方式的转变。从“短、平、快”、“小而散”的自然开发模式,向以产学研结合、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龙头的高水平、开放式合作创新转变,促进战略产业和战略性产品的跨越式发展。四是创新系统的转变。从分散的低附加值技术模仿,向开放性区域集群创新体系建设转变,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制度化的科技支撑;从偏于单个企业的技术中心建设,向基于提升区域集群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转变;从小范围的科技资源利用向全省、全国乃至港台科技资源利用转变,突破区域性科技资源“瓶颈”。

    记:“十二五”时期我市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黄:到2015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0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30家;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0个,创建3—5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10—15个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力争创建5—10个省级和10—20个市级技术创新专业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长。培育和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全市农作物优质品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医疗、环保、计划生育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记:我市各级科技部门将主要推出哪些“重头戏”,倾力描绘“十二五”科技宏伟蓝图?

    黄:一是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创建“省部产学研示范城市”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工作,推动与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在河源设立分中心。开展“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力争建立博士、硕士特派员河源工作站,进一步巩固产学研成果。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创新联盟建设,推进联盟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绘制。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支撑能力。比如,培育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软、硬件,争取使孵化器升级为省级孵化器;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和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行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力推进“LED照明”光电产业的发展,将光电产业打造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将科研力量进一步向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产业集聚,形成力量更加集中、特色更加明显、优势更加突出的科研力量群体;积极引进科研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