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区科技概要 |
客家地区科研院所 | 客家地区科技发展战略 | 客家籍两院院士、科学家、专家、教授、著名工程师 | 客家籍技术能手 | 客家地区科学技术综述 |
梅州市科技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
客家经济网 2013 年 12 月 11 日 19 时 52 分 0 秒 来源: 梅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2013-4-12 19:53:48 |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梅州市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计划。 一、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围绕“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与结构双提升;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弘扬创新文化;围绕科技服务民生,加强科技资源开放统筹,促进科技惠民富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梅州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科学技术发展必须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为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提供强大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⒈统筹发展与突出重点原则。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区域与局部的关系,统筹产业特色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第一、二、三产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加强整合集成,实现重点突破。 ⒉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原则。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导向作用,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协作攻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企业自主创新、农村技术推广运用,积极探索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 ⒊引进创新原则。坚持引进应用与自主创新并举,以引进创新为主,把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再创新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⒋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原则。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将科技人才工作贯穿于科技创新各个环节。健全激励机制,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升级需求,积极实施“招才引智”战略,坚持把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高技术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相结合,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三)发展目标。 2013—2015年全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技资源进一步优化,科技研发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服务机构为媒介,市场导向、政府引导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显著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成为区域主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发展壮大,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社会氛围,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凸现,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新的水平。 具体目标是: ⒈培植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以LED产业、生物医药、新型电子信息、高端制造业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主基地,大力引导、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进而形成产业。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产值超5亿元企业6家以上,超亿元的企业22家以上(具体见附件1)。 ⒉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到2015年,引导我市企业与50所高校或研究院所开展合作;建立20个省部级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推动30家企业增创名牌;吸引200名专家来梅开展技术创新及成果产业化活动;培养500名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全市专利年申请量达到1800件,专利年授权量1350件以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形成1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⒊以科技为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加大力度培育发展精致农业,扶持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先导农业产业,倡导系列关键共性技术的集成与应用示范,提升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整体科技实力,通过辐射带动,切实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到2015年,争取建成具有现代农业示范效应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引进适种和适养动植物品种50个,推广先进农业和农村适用技术200项以上,壮大15个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建立一支800名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培养2000名扎根基层农村科技人才,形成30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50个农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和创业基地。 ⒋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主动争取和组织实施国家及省重大科技专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每年引进国家及省级科技成果30—50项,自主开发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 95%以上,每年实施国家及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5项。 ⒌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到2015年,争取建设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组建国家、省及市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50家;建设梅州省级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创新服务中心,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1家;推进建设跨区域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建成20个专业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50家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⒍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确保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组织参与科普活动人数12万人次以上,民众科技创新意识得到全面提高。 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科技人才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15万人,其中,中、高级科技人才达8万人,各种专业技术协(学)会达到100个以上。 二、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 全面实施梅州绿色现代产业基地建设战略。依托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提升梅州工业的整体科技水平。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信息化、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扶持重点产业的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活动,为我市新型工业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⒈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外引内联和产学研结合,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LED照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等6大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广汽强华、超华科技、华银药业、嘉应制药、博敏电子、广东嘉元科技、富远稀土、BPW(梅州)车轴等成长型企业为重点,加大培植和扶持政策力度,发展具有我市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⒉积极推进高新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整体转型升级。跟踪国内外同行业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我市产业发展指南,积极引导和推动传统行业和企业转型升级改造,促进产业不断优化升级。重点改造水泥建材、陶瓷、冶金等传统产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环保与节能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促使企业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⒊积极实施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科技专项。全力争取国家、省对我市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至2013年末全面建设完成“广东省绿色照明示范城市”各项指标任务。以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集中实施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到2015年,力争选择20个重点高新技术项目列入国家及省计划内组织实施。 ⒋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集团。按照“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的原则,把握项目、企业、基地三个关键环节,实施大项目,培育大企业集团,形成大产业。同时引导我市民营企业走科技兴企业之路,创建科技型民营企业。到2015年,创建广东省创新型企业3—5家,力争使3—5家企业进入“广东省重大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 (二)全方位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精致高效农业发展。 ⒈打造绿色现代农业体系,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重点围绕农业的产业调整及转型升级,以绿色、精致和高效为主要目标,大面积引进推广新品种、新型实用技术,以现代农业产业的关键技术集成研发及应用为支撑,推动全市农业科技进步。巩固提高梅州广东农业科技园区基础工作,以创建国家及省农业科技园区为契机,围绕金柚、慈橙、茶叶、油茶、花卉和生态旅游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的创新研发示范带动效应,力争在培育新品种、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⒉加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及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力度。突出抓好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建设,围绕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力实施一批农产品深加工科技专项,重点推进新型农业特色产品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和精深加工转变。重视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高效推进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围绕我市金柚、慈橙、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运用先进农科技术进行栽培、种植、管护,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⒊加强农村科技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村信息服务站的试点推广工作。完善和强化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的阵地堡垒作用,通过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村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努力造就一支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农村科技专业队伍。至2015年,全市建设50个科技富民示范村,以点带面普及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活动。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优良品种及先进适用技术普及率达到98%以上,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率达到93%以上。 (三)整合科技资源,逐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进一步加强和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双提升”为目标,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切入点,建立完善相关的科技政策体系,集中全市科技资源,不断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⒈建设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做到每个重点骨干企业挂靠1所(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加强产学研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开展项目合作。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科研开发成果,提高企业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能力。 ⒉建立和完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构建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的技术推广应用平台,以科技咨询与评估、技术市场为主体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以银行融资、信用担保机构为主体的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⒊建立完善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和完善各类科技计划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支持和鼓励创新发明,加快知识产权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深化产学研合作层次,积极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⒈通过实施自主创新计划,解决一批提升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鼓励我市企业采取各种方式与高校合作,争取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资源环保等领域共同申报和承担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通过联合科技攻关,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使全市产业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大加强。 ⒉建立和完善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采取多种形式合作方式,建设企业研发(工程、技术)中心,引导高校重点参与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机构等行业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平台建设投入和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⒊培育发展创新基地。以我市各类工业园区、平台和企业为载体,加快建设与我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相关联的科技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人才培训基地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⒋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以项目合作、联合攻关,以企校联合建设研发机构,以及选送企业家、技术骨干到高校进行重点培养等方式,引进和培养企业高层次工程技术研究人才,提升企业现有研发队伍水平。抓好科技特派员服务企业工作,争取更多的科技特派员和特派员服务站,为我市引进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五)全面促进科技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科研工作。重点抓好一批环境、生态、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工程建设。在农业方面,抓好一批重点及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外,积极建立和完善有关大气、土壤和环境监测的机构和平台。在农业生产中,普及采用有机、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农业开发,全面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在发展工业方面,要大力推行低碳循环及节能减排技术,通过加快废旧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工业企业“三废”的处理及循环使用,推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实现资源节约利用。 二是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为小城镇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科技服务。 三是加强科技惠民工程建设。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的科研工作,有效组织科技团队切实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防治技术和解决攻克疑难病症的能力。积极引进和推广新型先进适用医疗器械设备,全面提高诊治水平和能力。加强公共卫生防治能力建设,提高抵御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能力。加强医疗保健和卫生方面的科技宣传工作,不断增强全民健身防病意识。 四是加强国防科技装备动员建设。结合梅州地处粤东山区及毗邻台海的区域实际,开展围绕“支前、防卫、交通”三个方面的国防科技装备动员工作。 五是进一步加强教育、文化、体育、公安、交通、邮电、社会安全、劳动保护、广播电视等领域的科技工作。继续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青少年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认真抓好防震减灾工作,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监测水平。加快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为发展工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可靠、有效的科技信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信息、科技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我市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科技工作,用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强科技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工作领导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通报科技重大工作和事项,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作用,为科技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市、县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重大科技项目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三是加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制定和完善推动科技进步的优惠政策、配套措施和实施办法。四是加强科技执法力度,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科技工作方针、政策能贯彻落实到位,使科技工作走上正常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五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市科技进步奖励体制,通过政策和舆论引导,为科技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科技工作基础。 一是加大力度培养人才。采取办好职业技术学校、与高校联合培训、派出深造和到大企业、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等办法,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实用型人才。二是善于引进人才。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咨询、课题攻关、知识产权入股、联合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及重点实验室等方式,吸引省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献智出力。三是积极用好我市已出台的相关人才政策,以各种方式留住人才。建立和完善新型分配制度,推行科技人员岗位工资制、项目工资制、主要科技人员年薪制以及股权、期权奖励等多种形式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科技人员培训进修、子女入学就业等提供优惠和服务,努力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条件,形成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一是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研发的主体作用。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同企业改组、改制相结合,将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和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吸纳科技成果。二是加强科技交流与产学研合作,充分借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横向科技协作联合,继续发挥“农科教”、“产学研”等各种科技经济联合体的作用。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经营镇村企业,创建和培育一批主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搞好技术咨询、资产评估、专利申请、技术合同仲裁等社会化技术服务,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四)创新投融资机制,切实增加科技投入。 一是精心选择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进行重点投入,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格资金使用管理,督促项目单位的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证科研活动正常开展,真正使政府投资起到引导作用。二是发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经费的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发挥好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充分利用有关科技企业贷款风险担保机制,为科技创新、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提供优质高效的信贷服务。 (五)加大科技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 进一步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科技素质。 加强科普阵地和科普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社会和自然资源建立科普教育基地,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科普设施建设,积极探索科普产业化的有效途径。 广泛传播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知识,结合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以全国科技活动周为载体,积极开展经常性、富有特色的科普活动。 附件: 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计划.doc ⒉梅州市科技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简介.doc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