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老板的慈善捐款 >> 海内外客家富人公益捐款综述 >> 创业香江 情倾故土——忆香港同胞对梅州家乡文教事业的贡献
客家老板的慈善捐款
海内外累计公益捐款较大的客家富豪 | 海内外客家富人公益捐款综述
创业香江 情倾故土——忆香港同胞对梅州家乡文教事业的贡献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2 月 6 日 16 时 28 分 6 秒  
来源: 世界客商大会网   2009-11-14 18:32:00
1.重视培育人才捐巨资办教育 
  香港同胞生活在世界金融、信息中心,见多识广,看待世事站得高,望得远。他们从多年在商海奋斗的切身体验中,意识到要尽快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必须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是一项事关培养人才、造就人才带根本性的千秋大业。改革开放以来,他们慷慨捐资,在全市新建、重建、扩建学校的楼、堂、馆、舍计有5500多间,托儿所、幼儿园130多间,总金额6亿多元人民币,占海外总捐资额70%。梅州有几个县现有的新建学校有一半至三分之二是以香港同胞为主的“三胞”捐建的。 
  一花引来万花开。在香港同胞曾宪梓、田家炳、刘宇新等先生带动下,振兴梅州教育,改变家乡面貌逐步形成了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识。他们对家乡教育的捐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数量一年比一年多,规模一幢比一幢大,情绪一次比一次高,捐资范围从梅城逐步向全市各县、区扩展。嘉应商会永远荣誉会长刘锦庆先生曾多次讲到捐资良性循环的辩证规律,即捐资办好事——心情好——身体好——发财多——办更多好事——心情更好……田家炳、曾宪梓仅捐建学校楼、馆就分别有40多幢,每幢耗资都在50万以上甚至数百万超千万之巨。很多香港同胞都有教育系列工程,如曾宪梓先生在嘉应大学的八项系列工程及分布于全市的曾宪梓中、小学系列工程;田家炳先生在大埔及市、各县的中、小学系列工程;刘宇新先生的中、小学系列工程;罗焕昌、姚美良、徐琳、何冬青、孙城曾、李济平、余国春、黄丽群、古欣粼、邹锡昌、陈纪煌、黎次珊的中、小学系列工程。尚有熊德龙、曾广淼、刘锦庆、林尚聪、杨如彭、何肇陵、罗桂祥、曾镜明、邱育新、陈泰元、朱孟依、钟奇可、吴炳连、杨光华、林光如、陈振炎等先生,独资捐建的教学大楼或图书馆大楼,以及数十万元以上的学校设施或教学设备等。一次捐资最多的是曾宪梓中学,金额达1.5亿元人民币。 
   1984年梅州创办嘉应大学,曾宪梓先生首先捐资270多万元兴建一幢1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接着刘宇新、田家炳、熊德龙及海外侨贤肖畹香等先生资助兴建了大部分教学场地。然后由罗焕昌、曾宪梓、田家炳、余国春、姚美良、刘宇新、熊德龙等先生集资1200多万元,在市政府支持下,共同兴建嘉应大桥,每年从过桥费中提取资金用作嘉大部分办学经费。香港嘉应商会对嘉应大学的创办、巩固和发展都给予热情支持,倾注心血,献计献策,出钱出力。他们为嘉应大学捐建教学大楼、图书馆、科学馆、大礼堂、办公楼、体育馆、专家楼、幼儿园等,添置了一大批教学仪器、设备,筹集了嘉应大学教育基金。十多年来,嘉应商会及通过他们发动为嘉大捐资近5000万元。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不仅为办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善了办学条件,而且也向人们展示了嘉大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光明的前景。嘉大于2000年3月顺利升格为本科院校,嘉应商会功不可没。 
  家乡人民从心底感激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对家乡千秋大计的炽热情感,他们的回报就是努力办好教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在嘉应大学开办十多年期间,梅州教育也进入黄金岁月。基础教育“普九”尽管进展艰难,但依然提前得到实现。整体教学质量迅速提高,高考年年报丰收,使捐资办教育的香港同胞见到了成果,看到了希望,进一步鼓舞了他们办学的积极性。反过来他们的义举又大大鼓舞了家乡父老乡亲,形成了人人关心教育、热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全民办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次“教育基金百万行”活动,海内外乡亲共集资5900万元人民币。不少五保户老人连母鸡带鸡蛋都作为一片心意奉献给了教育基金,老爷爷不要棺材要人才,卖掉棺材献教育,令人十分感动。很多本地企业家慷慨解囊,仅五华县的企业家张德琴、缪寿良、曾茂发、朱焕良捐资办学金额都分别在150万元以上。
  香港同胞慷慨捐资办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曾宪梓先生每当跟我谈起教育,必谈到要教学生懂得怎样做人,强调培养能为国家作奉献的、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最为重要。他回到家乡经常主动要求和学生见面作报告,深刻讲解“勤、俭、诚、信”做人办企业的道理,让师生深受感染,对他产生发自内心的敬佩和爱戴。1997年,“曾宪梓教育基金”的有关领导来梅州视察,国家教委领导看到学生们围着曾先生久久不愿离开的那份真挚的激情,感动得热泪盈眶。每年曾先生在香港都能收到家乡学生数十封来信,反映学校的变化,个人的理想。他虽然社会活动和商务繁忙,但每封信都看完,而且成为向学生作报告的生动教材。亿万捐资不就是为了造就这些孩子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吗?曾先生等香港同胞的良苦用心,真令人感慨万千。 
  何冬青先生是香港教育家。他不仅为家乡平远县捐建中、小学系列工程,而且为三间中学一间小学设立德智各项奖学金。他自己是书法家,却请8岁的小学生为他捐建的学校和大楼题写校名,以此激励后辈。刘宇新先生用“善于修养,勤于学习,苦于锻炼”12个字,表达他对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殷切期望。 
    梅州虽然仍是广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教育的规模、质量却一直排在广东前列。旅港乡亲用心血育出的花朵,正盛开在全国各地。
2.关心百姓健康资助医院建设 
  改革开放后,梅州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海外侨胞,特别是香港同胞的热心资助。与省、市配套资金一起,对医院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不仅使所有市、县级医院(包括中医院)新建、扩建医疗及生活用房面积增长十倍以上,还兴建了一批镇级卫生院。香港同胞捐资新建、修建和扩建的大、小医院、卫生院160多间(幢),捐资金额约1亿元人民币。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市田家炳医院,捐资1700多万元,是一次性捐资最多的。此外,田先生还在丰顺捐建中医院、平远人民医院捐建田家炳医院,在大埔县建大小23间医院。曾宪梓先生在市人民医院捐建的宪梓大楼(内儿科大楼)、高压氧治疗中心、梅县人民医院荣发大楼等。罗焕昌先生捐建的兴宁市人民医院内科大楼、焕昌楼和中医院桂清楼以及宁新卫生院门诊大楼等。刘宇新先生捐建的兴宁人民医院华招楼、兴宁市庭芳医院和五华横陂医院宇新门诊楼。徐琳先生捐建的蕉岭人民医院大楼和中医院大楼。姚美良先生捐建的五华人民医院永芳楼和平远人民医院永芳楼。余国春先生捐建的梅县新县城裕华门诊大楼等等。还有何冬青、邹锡昌、钟奇可、黎次珊、周化文、李济平等香港同胞捐建的一大批镇级卫生院。此外,他们还捐赠大小医院的部分贵重医疗设备。 
3.关注体育事业振兴足球运动 
  梅州是足球之乡,尤其是梅县、兴宁、五华,曾为中国足球运动输送过不少优秀人才。梅州足球和教育一样,得益于华侨的影响和支持。民国初年,从归侨卢柏廷、余国辉等任东山中学和梅州中学足球队教练始,梅州足球运动就有了良好的开端;1929年归侨曾广锡、杨友森等创建了强民足球队;1931年归侨温集祥加盟任球队长后,梅城足球在全省连获冠军;1942年香港南华足球队主将、五华籍香港同胞李惠堂返乡组队出征香港获胜,名震亚洲球坛。我们应该感谢一代又一代的梅州足球名将,特别是誉为亚洲球王的李惠堂先生,为梅州家乡增添了光彩,推动了球风。可见,在全国踢足球还是当作一种玩乐的时候,梅州的足球普及程度在全省全国已遥遥领先。虽然那时的“足球之乡”还没有一个像样的球场,毕竟60年代的梅县足球已经跨过长江,获得中南之冠。 
  1985年由曾宪梓先生等捐建万人看台的梅县足球场;刘宇新、罗焕昌、曾宪梓、林尚聪等先生捐建兴宁万人看台足球场;曾宪梓、刘宇新、周锦涛等先生捐资五华万人看台足球场;田家炳、曾宪梓、何冬青等捐建的平远县足球场,及田家炳等资助的蕉岭县体育场、田家炳独资捐建的大埔县体育场。1988年罗焕昌、刘宇新先生各捐建一幢大楼,兴建了梅州市足球运动中心,成立了足球运动学校,开始了职业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工作。与此同时,还在全市连续举行了“宪梓杯”、“宇新杯”、“南方杯”、“焕昌杯”等全国全省球队参加的足球比赛。梅州的足球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梅州小将参加全国“希望”、“幼苗”、“萌芽”三杯足球赛,获得全国冠军三次、亚军五次。80年代以来,梅州输出了数以百计的足球运动员,成为省级及佛山、深圳等甲级足球队的主力队员,同时为国家队输送了像谢育新、伍文兵、吴伟英等一批优秀运动员,为国家和广东足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97年,梅州市中学生足球队由我率团,代表中国参加在印度巴特那举行的亚洲中学生足球赛,在1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五。1998年,梅州足球队在全省运动会上,力克强敌,获得全省冠军。这一切都使曾宪梓先生等在忧虑之余感到欣慰。当梅州中学生足球队从印度飞回香港的时候,曾先生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像重奖国家奥运队获奖队员一样,也给足球队予以奖励,并请新华社香港分社领导一起宴请我们足球队全体成员。 
4.资助文化建设让世界了解梅州 
  梅州誉为“文化之乡”,其内涵主要是客家人共有的特性——崇文重教,兴学育才。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梅州人口约10万,当时考秀才的士子就有上万人。兴学育才是梅州的历史特色,也造就了“文化之乡”的盛名。但作为地方的文化活动设施则与当地经济水平一样,属一穷二白。改革开放前,除梅县金山图书馆外,各县的图书馆仍属“书屋”状态。至于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公园不是空白,就是面积极为有限。偶尔需发动全民观看受教育的电影,也得分期分批到县城唯一的影剧院观看。为此,花上车费、餐费的开支远超过一张电影票钱。人们为温饱劳作、奔忙,农村更是日出至日夕为餐中两碗饭而面朝红土背朝天,过着“三饱一倒”的日子,不知精神食粮为何物。千百万人的思想就像穿的衣服一样几乎统一为蓝色军干装。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文化这个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毕竟受经济基础、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制约。80年代以来,曾宪梓、刘宇新、罗焕昌等先生为了振兴“文化之乡”,丰富“文化之乡”的内涵,带头捐建了一系列的文化设施工程。如捐资图书馆建设就有香港嘉应商会曾宪梓先生等捐建的梅县剑英图书馆,罗焕昌、刘宇新先生捐建的兴宁图书馆,何冬青先生捐建的平远县图书馆及杨光华先生捐建的梅州师范星云图书馆,余国春等先生捐建的松口图书馆等;文化活动中心有曾宪梓、刘宇新捐建的梅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刘宇新捐建的兴宁青少年活动中心宇新楼和兴宁老干活动中心、文苑楼,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大埔家炳青少年文化室及游泳池,罗焕昌先生捐建的大埔百侯镇焕昌文化活动中心,姚美良先生捐建的梅州大会堂及大埔银江文化室、永芳戏院等,何冬青先生捐建的平远石正镇文化活动中心。此外,曾宪梓、田家炳、谢兴强、刘宇新、余国春等一大批香港同胞及曾沐彬、熊德龙等海外侨胞捐建的梅州市华侨博物馆,田家炳、姚美良等先生捐建的大埔县华侨事迹展览馆,邱育新先生捐建的白宫寿而康老人活动中心。旅游景点中由曾宪梓先生捐建的剑英公园聚贤堂、千佛塔文化中心,刘宇新先生在神光山捐建的尊经阁等。由刘宇新先生捐建的兴宁电视发射台,刘宇新、温学濂先生捐建的兴宁广播电视发射中心,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大埔电视台,姚美良先生捐建的梅州电视台演播室等等,举不胜数。1992年,86岁高龄的廖安祥先生将其数十年收藏的何香凝、柳亚子、郭沫若、刘海粟、吴作人、李可染等大师级名家的书画真迹103幅,送给嘉应大学收藏。除此之外,梅州1989年举行的世界客属联谊会、1990年梅州市’90山歌节、1993年举办的全国“神州百姓闹元宵”文艺晚会、1994年举办的第十二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大型国际性或全国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曾宪梓、刘宇新、田家炳、罗焕昌、黄华、黄源兴、谢兴强等香港同胞及海外侨胞的鼎力支持。最近在全国近30家省、市电视台播放由梅州市政府、梅州电视台与深圳大学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片《客家人》,也得到了曾宪梓、刘宇新、田家炳、姚美良、余国春等先生的大力支持。这些大型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场面热烈、内涵丰富,感染力强,让山区梅州的新形象,多次通过电波远播全球,使世界客家人对家乡变化增进了解。以文化作中介,联络了乡亲乡谊,沟通了乡情侨情,从而使世界了解梅州,让梅州走向世界。 
  恩泽故园添锦绣,山水永记赤子情。梅州人民永远铭记旅港乡亲的深情厚谊,他们的卓越功勋将永载史册,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