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 |
传统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综述 | 传统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大全 | 传统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研究 | 现代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大全 | 现代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研究设计与施工 |
“我夯建了南靖土楼” |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11 月 27 日 13 时 6 分 55 秒 来源: 闽西新闻网 作者:江城 2009-10-28 13:10:16 |
“我夯建了南靖土楼”,看到这句话,似乎会让人感到滑稽,甚至误认为我在吹牛。但是,这是确确实实的事。 我今年逾古稀,1958年8月,在兰州大学中文系毕业时,被“补”划为右派,从此踏上了人生的坎坷历程。上世纪60年代,我回到原籍永定县高头乡高东村从事农 业生产,农业的十八般“武艺”谈不上精通,却都耍弄过。为了挣得当家“使费”,我经常受雇到邻县南靖各乡村去为人夯建土楼,如奎洋镇石梯村圆土楼、书洋乡双峰村圆土楼(这两座楼当时未取楼名),还修补过板寮村东歪西倒的裕昌楼(靠西南方有间危墙拆除重夯)。“文革”后,南靖县书洋乡河坑村差不多同时夯建了6座圆土楼,我们高头、古竹两乡的土木工匠大都被雇请至河坑参加夯建工程。1966年,我们江氏族人,大批被请到河坑夯建永庆楼,如江生塘、江生武等砌石基,江国强、江敦福、江寿福、江培福、江念新等夯土墙,家属则做小工——装土送土,直到1971年完工止。 转眼40多年过去,往事仍历历在目。去年,我们高兴地得知,我们当年夯建的永庆楼和1966年前后同期夯建的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裕兴楼等一起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去年8月1日我和永定县政协文史资料编委们驱车到河坑永庆楼和晓春楼访旧,与83岁老人张兴增等先生谈起夯楼的往事,自然感慨系之,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都深感荣耀、自豪。 其实,永定人到南靖和漳州市其它各县夯筑土楼并不始于我们这一辈。 永定建造土楼工匠众多,建筑技术精湛,并且历史悠久,“世传勿替”。早在宋末元初,永定就有了圆土楼创意,并在高头乡高北村的金山顶上夯建起了里外两环防御和居住两用的圆土楼。这座楼至今还有遗址(2001年4月福建省地图出版社编制出版的《福建省地图册》上还有明显的标示)。明清两代,永定客家人纷纷迁漳州市各县,如高头乡江姓迁平和大溪镇,部分又转移至诏安;湖坑镇的李姓迁南靖板寮及平和,吕姓迁书洋,黄姓迁田螺坑;岐岭乡蒲山陈姓迁书洋五经户;下洋镇陈姓迁平和芦溪,等等。随着人口的迁移,永定土楼也就在当地传播了。另一方面,由于永定建造土楼工匠众多,本地活计有限,他们经常被漳州市各县雇请去一展身手。如建于清光绪年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之一的南靖梅林乡坎下的怀远楼和书洋乡梅子坝的庆裕楼,是高头乡高南村大木匠江荣富的力作;建于抗日战争期间的南靖最大的圆土楼——书洋乡石桥村的顺裕楼,其建造木匠是高头乡高东村的江勤彪、江添北父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主编《中国古村落石桥村》一书直截了当地指出:“本村没有石匠和版筑工,建筑住宅通常请永定专门的工匠班子(P132)。”又如书洋乡板寮,除裕昌楼外,其它圆土楼多是湖坑乡奥杳村黄友祥、黄才基木匠师傅所建。《南靖县志》在论述南靖土楼时也坦承,当地土楼都是请永定人修建的。 从另一事实也可以窥见永定建筑土楼工匠众多、活动范围广阔之一斑:1884年大木匠江荣富出生地——高头乡高南村洋尾寮这小村落,住户不过十几家,才几十人,但从近代到当代,仅江姓第25代到28代,名闻遐迩的木匠高手就有25位。跟江荣富上下年纪的的江南昌、江北昌及他们的侄辈或孙辈江溪汉、江溪万、江溪林、江庆元、江庆福、江金茂等等都是永定数一数二的大木匠。直至20世纪60年代,南靖县建筑公司从经理江万仙、江乃贤到职工几乎清一色都是高头人。江祥林还是福建省建筑公司工程师。这些工匠范围遍及龙岩、漳州两市的长汀、连城、新罗、上杭、漳平、芗城、南靖、长泰、平和、漳浦、华安、诏安等12个县市;近年更远行到北京、上海、沈阳、武汉、青岛等全国各大城市献艺。 从以上情况看来,土楼的根确在永定。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