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 >> 传统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研究 >> 建筑传承文化——关于我市城乡建筑客家文化风格构建的思考
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
传统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综述 | 传统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大全 | 传统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研究 | 现代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大全 | 现代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研究设计与施工
建筑传承文化——关于我市城乡建筑客家文化风格构建的思考
客家经济网   2013 年 11 月 27 日 13 时 2 分 18 秒  
来源: 河源日报 谢海航   2012-10-12 10:56:51
     建筑是文化的结晶,更是传承文化至关重要的物质载体和彰显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形式。作为“客家古邑”的河源,在城乡建筑中融入客家文化元素,构建客家文化风格,是推动文化崛起、科学发展极其重要的一环。

一、城乡建筑客家文化风格构建是凸显“客家古邑”城市定位的必然要求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定位充分契合了河源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既体现了河源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又凸显了河源的生态环境优势和绿色经济发展取向。就河源现实的优越生态条件来看,“万绿河源”城市定位的彰显问题不大,而“客家古邑”城市定位的彰显就显得非常薄弱。河源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纯客家地区,城乡建筑非常缺乏客家文化内涵,河源城乡从视觉上感受不到客家文化气息。河源城乡历史建筑遗存不多,“歇山、硬山、悬山式屋顶及圆脊或平脊翘首山墙、立面方框枭混线”等客家建筑文化元素在我市城乡新建筑中没有得到体现,河源城乡随处可见毫无文化特色、杂乱无章的“火柴盒”建筑。在城乡建筑中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尽快在物质形态上营造出客家文化气息,是凸显“客家古邑”城市定位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河源文化崛起、建设文化河源的重要切入点。

二、城乡建筑客家文化风格构建是传承客家文化的迫切需要

    我们对前人以及后人对我们文化价值取向和文明发展程度的认知,最直观、具体的来源便是建筑。当看到故宫,我们便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内敛,当看到罗马竞技场,我们便能感受到古罗马文化的雄浑和张扬。失去了建筑这一载体,文化传承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物质支撑。客家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核心文化——河洛文化的“活化石”。河源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纯客家地区,对传承客家文化责无旁贷。传承客家文化除了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外,更重要的是在当下对文化的自觉传承。目前我市客家古建筑遗存已非常稀少,客家文化在新建筑上又缺乏体现。今天的河源城乡新建筑要么是毫无文化特色的“视觉垃圾”,要么是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宣扬,所谓的欧式建筑充斥城乡,建筑开发商们仿佛成为西方文化的忠实传教士,一时在构建法国风格,一时又在营造西班牙风情,就是不懂得彰显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这是没有文化自信更没有文化自觉的表现。今天的河源,客家文化气息在建筑这一传承文化至关重要的物质载体上已气若游丝!在建筑领域自觉承袭客家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加河源城乡建筑客家文化内涵,刻不容缓!

三、城乡建筑客家文化风格构建是推动河源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彰显地域文化的建筑是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的重要基础,是重要的经济发展资源。城乡环境美一个最关键的要素是它的建筑美,建筑美源于对文化的彰显。城乡的建筑如果充满文化气息,它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它就是一道人文景观、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国内一些地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开发休闲游、“农家乐”旅游等幸福导向型产业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便是城乡建筑要有地域文化特色。到欧洲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欣赏它的巴洛克式、哥特式等古典风格的建筑。

    一个充满建筑美的地区,它会产生磁场效应,吸引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流入。没打算在这里置业的人,可能会因这里的建筑美产生留下来置业的欲望;没打算在这里创业的人,可能会因这里的建筑美产生留下来创业的冲动。河源要打造“广东绿谷”,需要引进和留住人才,一个充满建筑美的城市是对人才最大的环境诱惑。地处云贵高原深处的丽江能够吸引国内外的人去旅游度假、置业定居、创业经商,就是因为丽江的纳西文化及充分、直观地彰显这一文化的建筑对他们产生了吸引力。记得某电视台一著名主持人在介绍一篇刊载在外文报纸上介绍丽江纳西文化的文章时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对许多老外来说,他可能不知道广东的东莞、江苏的昆山,但他会因纳西文化知道地处云贵高原深处的丽江。”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

四、城乡建筑客家文化风格构建切实可行

    河源建筑规划界对什么是客家建筑文化元素、它能否与现代城市建筑制式融合、如何融合,还存有争议。有些人认为,客家建筑是在农村地区发展起来的乡土型建筑,其建筑文化元素与现代城市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融合是不太可行的。

在江浙、皖南地区的很多城市能够看到徽派建筑文化元素和现代城市建筑制式包括现代高层建筑完美结合的成功案例。客家建筑其实与徽派建筑异曲同工,它们同源于中原河洛地区的府第式建筑。客家建筑与徽派建筑同是歇山、硬山或悬山式屋顶,飞檐斗拱;客家建筑与徽派建筑一样都强调在立面装饰上大量使用砖雕、石雕,强调对外墙方框枭混线的凸显。既然徽派建筑文化元素能够与现代城市建筑完美融合,那么客家建筑文化元素也当然能与现代城市建筑完美融合。

在此,要厘清两个认识:

    1.有的人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北京流行一时的“盖亭戴帽建筑”的失败实践,来否定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制式结合的做法。其实“盖亭戴帽建筑”的失败,是没有将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制式融合好,生搬硬套,拟古不化,并不代表将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制式融合不可行。实际上,世界建筑学界一直在追求建筑对地域文化的彰显,“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传统建筑文化,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继承,更要创新。如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及何镜堂设计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便是用创新的手法彰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典范。

     2.有些人认为,城乡建筑千篇一律的同一风格太枯燥单调,城乡建筑风格多元化也许更好。建筑风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模式的营造,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云南丽江大研古镇成片的纳西建筑,黄山西递、宏村成片的徽派建筑,会觉得它们枯燥单调吗?它们都因为成片的同一文化风格的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城乡建筑同一文化风格只会给人带来视觉美感和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对于缺乏文化积淀的地区或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地区,建筑风格多元化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作为“客家古邑”的河源,就要有追求建筑对客家文化彰显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五、城乡建筑客家文化风格构建的建议

(一)城乡规划要从单纯的功能性规划向人文性规划转变。

     在城乡规划中要体现对客家文化的“自信”和“自觉”,要充分认识到客家文化是推动河源科学发展的宝贵资源和内源动力。不能把城乡建设简单地理解为盖房子、修马路,要把城乡建筑做为一个文化载体来塑造;把城乡环境与人文环境结合起来,用文化的理念建设河源的城市和乡村,用建筑的形态彰显和传承客家文化。将客家文化这条主线贯穿于城乡的规划建设中,始终将凸显客家文化元素作为城乡建设规划的参考基点。

(二)出台城乡建筑立面设计融入客家文化元素的指导性规范。

     城乡建筑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并不需要多少财政直接投入,它强调的是政府对建筑设计的文化界定和规划要求的把关。我市城乡建筑要构建客家文化风格,就必须制订出对建筑立面设计融入客家文化元素的指导性规范文件,并通过规划把关使城乡建筑的立面融入客家建筑文化元素。对农村群众建房可通过免费提供多套融入客家文化元素的不同样式的设计图纸、资金补贴等措施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建造具有客家文化元素的住宅,使乡村新建筑也成为展现客家文化的靓丽人文景观,为“农家乐”等农村旅游项目的开发,打好基础,营造环境。

(三)重视市政设施对客家文化的展现。

     要将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展现客家文化的重要建筑景观节点,在立面设计上要充分地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市、县城区候车站点、路灯、路牌、吊牌、护栏、路面砖、垃圾桶等,凡是路面上见得到的设施,都要精心设计,融入客家文化符号。可通过社会捐建冠名的方式,在城乡主干道路、重要街区、公共绿地竖立展示客家古邑风情的雕塑。

(四)加强城乡建筑外观立面管理。

     按人文规划要求建起建筑只是完成了建筑彰显客家文化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建筑外观立面的管理。建筑外观立面设计得有文化气息,如果搭挂上乱七八糟的广告招牌、铁皮瓦等附属物,不仅破坏建筑美感,文化气息也荡然无存。因此,必须加强对建筑外观立面的管理,建立建筑外观立面管理的日常巡查机制和问责机制,严格审批程序,统一标准。

(五)加大城乡古建筑遗存的发掘保护力度。

     城乡古建筑遗存既是塑造“客家古邑”城市形象的核心要素,也是稀缺的经济发展资源,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大发掘保护力度。尽快制订出台《河源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管理办法》,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古建筑保护资金筹集机制,合理利用古建筑潜在的旅游经济价值,开发建设一批人文旅游项目,充实我市旅游产业的客家文化内涵。

     河源城乡建筑客家文化风格构建任重而道远,只要坚持“客家古邑,万绿河源”这一城市建设目标,用文化的理念建设河源的城市和乡村,推动河源文化崛起,建设幸福河源便有了最坚实的依托,一个美丽、文明的河源必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作者单位: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