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千万富翁 >> 文化产业 >> 何柏俊
客家千万富翁
客家千万富翁综述 | 家具制造业 | 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美容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花卉园艺业 | 能源业 | 旅游酒店业 | 饮食业 | 汽车摩托车零配件及用品业 | 汽车维修业 | 机械制造业 | 金属制品及机械加工业 | 电气及自控设备制造业 | 电子信息业 | 通信设备制造业 | 互联网产业 | 灯饰照明业 | 物资回收业 | 日用品业 | 工艺礼品业 | 玩具及婴幼童用品业 | 文化用品业 | 体育用品业 | 采矿及冶炼行业 | 纺织印染服装业 | 鞋帽业 | 皮革皮具业 | 建筑与装饰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批发零售业 | 运输物流业 | 律师业 | 会计师业 | 广告咨询等商业服务业 | 生活服务业 | 教育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文化产业 | 黄金珠宝首饰产业
何柏俊:寻找艺术与生意的对接口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9 月 16 日 21 时 5 分 17 秒  
来源: 深圳商报   2005-5-30 1:42:00
1.“书法神童”家境苦跑货运练笔不辍

我是客家人,我的父亲虽没读过太多的书,但自幼喜爱书法。正是父亲的影响和指导,我从五六岁开始就练书法,日习不辍。可以说我今天的事业,从那时就已经起步了。

从小学到高中,我在每个年级的每次书法比赛中都拿第一名,在梅州市也有名气,曾被人称为“书法神童”。18岁那年,我为当地一座桥题字,得到100多元的润笔费,第一次挣这么多钱,对当时的农村,对那个年龄的我,都是一笔大数目。

也是因为书法,高中毕业后我被当时的广东民族学院特招,可我却没法去读。由于家境贫寒,父亲那一点菲薄的工资无法供得起我和两个弟弟读书,必须有人作出牺牲,我是家里的老大,所以放弃了学习去学开车。和人搭伙开车一年后我去了惠州,在一家三星级酒店做美工兼总经理助理。这个工作我也只做了一年,觉得上班不自由,想单干,于是向别人借钱,再加自己的一点积蓄,买了一辆东风卡车,再次跑起货运。四年跑长途期间,我的书法也没拉下,我的车里总是放着许多书和字帖,别的司机闲下来喝酒打牌的时候,我就在一边悄悄看书读帖,揣摸名家书法的精义,一有机会就练,书法技艺进步很快。

家里的境况改善了,二弟也大学毕业了,我个人的发展就成了首要问题。放弃去宣传部的机会,我南下深圳寻找更大的机遇。

2.报关员遍访名家保艺格倾心木刻

只身来到深圳,我并没有怀揣什么财富梦想,只是想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艺术家汇聚深圳,我来这里一来是为了向名家学习,二来也可以检验一下自己,毕竟我的书法从来没有走出过梅州。当然,毋庸讳言,我也不想过窘迫的穷日子。艺术是我所要的,钱我也要。

1997年,我找到的第一份工是在蛇口一个船务公司当报关员。这是个薪水很不错的工作,能得到这一份工作,还得感谢我的书法。我的努力工作虽受到上下左右的喜欢,但我对上班没有兴趣,而需要更多时间来钻研书法。

我开始进美术馆去博物馆,看各种各样的书法展,也有意去拜访结识一些知名艺术家,像深圳美术馆前馆长裴建华先生,我就拜他为师。同时,我也参加一些书法比赛并且获了奖,慢慢地我在深圳积累了一些社会关系。这时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一些艺术家来深圳,都直奔企业家的办公室,他们目标很明显:钱,可他们的办法也太过于直奔主题了,有时不但得不到钱,反而连自己的“艺格”都丢掉了。难道艺术家只能靠这种办法赚钱吗?我开始思考。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博雅看见了一些刻字牌匾,发现字一般,刻得也差,比如,那些木刻基本上都没有处理好飞白,使得那些书法木刻相当僵化呆板。我翻资料发现历史上每一位书法名家后面都跟着一个刻工,书法家自己不刻。为什么自己不去做这一件前人不注意做也没好好做的事呢?

当时,我正想着要辞职,筹划成立工作室。我不愿单纯卖字,毕竟一张纸太便宜,写字又太轻松,人们潜意识中觉得为此付高价不值得。但木刻就不一样了,材料要有成本,制作需要工艺,费力费神,人们可能愿意为此掏钱。我想一间书法雕刻工作室也许能为我带可观的收入。

3.初创业颗粒无收六千元苦撑难关

1998年中秋,我的四三草堂艺术工作室在深圳大学的一片废弃厂房里诞生了。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是因为租金特别便宜,二是因为这里离深大画家村很近,我看中了那里的艺术气氛。后来我结识了很多住在那里的艺术家,像前不久备受关注的画家关玉良。我的家乡管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二流子叫“不三不四的人”,我将工作室取名“四三”是反其意而用之,表示自己做人要堂堂正正,好好做一番事业。

在开业的第一年,近于颗粒无收。接到的一些小单基本无法维持生计,我用完了做报关时留下的积蓄,不得不举债度日。那一年唯一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在后来也变成了痛苦的事情:当时有一位老板准备开家棋院,需要一批木刻,利润的确可观。我们日夜加班,终于将做完的木刻送给了客户,可那个准备开棋院的老板因为债务问题跑了,我们一分钱没要到。

1999年10月我应梅县县政府之邀为叶帅纪念馆雕刻了一幅巨型叶帅诗词木刻,对方给了6000元的奖励。这对处境艰难的我是一个很大的振奋,使我把书法木刻坚持做下来。

4.苦练内功求品位文化设计现商机

接下来的两年,业务开始有了起色。我的书法木刻除了在展览上零零星星卖出一些外,好多企业来我这里买去作为礼品。茶楼、酒楼和公司的订单也一天天多了起来。“酒香不怕巷子深”,以现代经营观念来看,这不一定对,“酒香”再加上大力推广,可能使经营锦上添花。可能我本质上是个文化人,而不是个生意人,我从来没有组织人力去做市场推广,今天看来,这也许是个失误,但我不后悔,因为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品牌效应更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忠诚。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的开发上,如果木刻没有个性化,没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品位,其发展肯定很有限。在我没有产生高品位的作品之前,低层次扩张是不明智的。

2001年,我告别了深大的废弃厂房,在南山租了一栋楼的三个楼层,一年后,我把那一栋楼六个楼层全租下来。我的两个弟弟都加入到业务中,他们都秉承我家传统,在书法上都用过很深的功夫,对我的事业帮助很大。业务扩展很快,除了单纯卖木刻产品外,2002年我还发展了一项新业务:室内文化设计。现在深圳要打造“设计之都”,室内文化的设计肯定不能忽略,因为它最能体现一个城市居民的文化内涵。由于我的室内文化设计以书法木刻为核心元素,深得那些有品位的人欣赏,市场越来越大。我为学校、政府办公室、公司、宾馆甚至公园都做过文化设计,洪湖公园的许多槛联和石刻就是我们的作品。文化设计这一块的利润比过去单纯卖木刻产品要好得多,有时一个单就有上百万元。没有书法木刻,我的文化设计就缺少了根基和底蕴,没有文化设计,我的木刻就缺少规模效应,就无法摆脱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去年,因为有投资公司打算与我合作扩大投资规模,为此,我们请资产评估公司对公司进了评估,公司总价值在1000万。公司之所以在最近几年发展这么迅速,很大功劳在于室内文化设计这一块业务。

5.平稳创富沉住气木刻产品规模化

我的创富之路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很平淡,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说明我创富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比较少。这要感谢我所成长的客家文化环境。有人这样形容过“客家精神”:“只要有一把土,一瓢水,客家人就能活下去。”这样的“客家精神”,我的血液里也有。回思这几年我走过的道路,我觉得有一点把握得比较好:我沉得住气。

刚创业的头两年,我没赚到什么钱。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我不否认在困难时有动摇的情绪,但我耐住寂寞坚持下来了。我潜心钻研木刻和书法的技艺,积累了一批作品,虽然有许多没卖出去,但它们让我撑下来了,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之后,我的产品好卖了,我本可以大力做市场推广,早点使产品规模化,但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继续潜心提升作品的艺术高度,直到后来找到室内文化设计这一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规模化问题。假如当时我搞盲目扩张,而不解决产品的创新问题,今天还能否继续得下去都成问题。正是在这两方面我沉住了气,走对了路,才有今天的局面。

从1998年到现在,我一直在深圳做文化产业这一块。现代产业的一大特点是规模化集约化,但很多文化产品都是手工制品,很难将它规模化。一旦将它规模化,就会降低文化内涵,完全变味了。我的文化设计这项业务,也只能说部分地解决了我的木刻产品的规模化问题,准确地说,它只是将木刻产品加上设计理念打包卖罢了,离真正的集约化还很远。

6.搞革新设计未来路求做大探寻对接口

坦率地说,我现在到了一个发展的关口,未来我打算这样设计公司的业务构架:

卖木刻、做装裱、室内文化设计这三项老业务,有稳定的收益,坚持下去。

个人创作相当于我公司的研发部门,产品开发和产品设计全指望这一块,必须加强。我的木刻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我对传统进行了革新:首先我一反过去木刻为书法服务的老观念,坚持书法为木刻服务,我设计的字的造型,完全是为了木刻。其次我引进了西洋画的色彩元素,将其与汉字符号结合在一起,十分前卫,不少海归都喜爱我的作品。将来,我还准备将汉字中象形的元素抽出来,突出文字中“象”的特色,比如将甲骨文与现代的抽象画相结合,设计出更新的书法造型。我创作的作品都保留原件,用于收藏。要卖的话,也要象手工制造的高级豪华车以及意大利手工皮鞋那样,价格提上去。我将这些原作复制,大量生产,以求得规模效应。

为了寻求规模化,我正在筹备开一家连锁茶馆。我的茶馆同时又是一个展览馆,展览字画和木刻。我寻求用这种方式开拓市场。我正在考虑,是否能够做到像大芬村卖油画那样大规模卖我的产品。如果可以,我就找到了艺术家和商人对接的缝口,那将不仅使文化产品中的高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也将结束艺术家到企业家那里打“秋风”的历史。
【记者印象】
缺少现代经管训练的文化人

在位于南山区政府附近的四三草堂,记者见到的何柏俊既不像一个书法家,也不像一个有千万资产的企业老板,虽然他两者都是。平头,衣着过份朴素,低调,慎言,对记者的提问反应精明。他能从书法和木刻中找到市场空白,并且懂得从小做起,铢积寸累,顺境逆境都能沉住气,一点一点做大,确有他的独到之处。但从他对记者谈到的创富经历来看,他本质上还是个文化人,缺少现代经济学和经营管理的训练。有市场意识但不唯市场,这一点也许造就了他昔日的成功,但未来要发展壮大,这一课无疑还需要恶补。他的公司从手工作坊开始,探索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但仍然面临着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规模化问题。这一问题也是文化产业一些领域的共同问题。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会给他本人带来商业的成功,也会给文化产业的相关领域提供一个解决模式。我们希望他最终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何柏俊
1973年生于广东梅县,客家人,青年书法家。高中毕业后学开车跑运输,做过酒店美工。1997年来深圳,1998年开办四三草堂艺术工作室,2004年初,成立四三草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目前公司总价值1000万元。 
作者:深圳商报记者江风扬/文余海波/图 

大洋网讯  2月24日上午,深圳大学图书馆举办了被业内人士称为“梅县四才子”的书画木刻展,中国艺术家联合会、深圳市人大和深圳大学有关领导和众多学生观看了该展览。
据了解,被深圳艺术界称为“四才子”的郭嘉、何柏俊、何法俊、邓天波均来自广东省梅县,“老大”郭嘉现任香港华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席,后三位则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深圳大学有关负责人说,在深大开办这样的展览,是为学生创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希望深大能培养出自己的“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