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世界客商大会 >> 世界客商大会概述 >> 客商,走出围龙闯世界
世界客商大会
世界客商大会概述 | 首届世界客商大会 广东省梅州市 2009.10.12-14 | 第二届世界客商大会 广东省梅州市 2011.12.4-6 | 第三届世界客商大会 广东省梅州市 2013.9.19-22 | 第四届世界客商大会 广东省梅州市 2015.10.11-13 | 第五届世界客商大会 广东省梅州市 2017.11.13-15 | 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 广东省梅州市 2023.11.2-4
客商,走出围龙闯世界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9 月 15 日 0 时 25 分 22 秒  
来源: 梅州日报   2009-10-11 9:35:00
   “客商”的说法源于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商帮中的“客家商帮”。客家商帮是明清时期广东四大商帮(潮商帮、广府商帮、客家商帮、海南商帮)之一。从明清至民国时期,粤、闽、赣等客居地都涌现过许多杰出的商业巨子或者实业家。
 
【白手起家】垦荒成就商业奇迹
 
  梅州松口古镇的“火船码头”,是近代以来粤东地区、闽赣粤交汇地各县客家人漂洋过海的第一站。旧时松口港不仅是广东内河第二大港,而且是沿韩江转汕头下南洋的必经之路。在鼎盛年代,松口的“火船码头”(“火船”即“蒸汽船”)附近有1000多家商铺,每天最多有300多条船只在这里停泊,6000多名旅客在这里踏上万里飘蓬的漫漫旅途……
  对于那时的客家子弟来说,山区资源的贫薄、狭窄的乡土生存空间,决定了他们只能读书出仕,或越洋经商。据资料显示,大约从乾隆年间开始,客家人掀起下南洋高潮,药材、典当、百货、矿业、地产、餐饮,无域不入。他们没有任何外在的荫庇,不仅吃苦耐劳,更拥有“顺时而谋”的敏锐商业嗅觉和放手一博的胆量,大部分地区还是蛮荒之地的南洋,反而成了充满机遇的福地,造就了一个个“白手起家”的神话:1858年,17岁的张弼士还不过是华人商店里的勤杂工,十年之后,他经营的垦殖公司已经遍布整个印尼。1878年,19岁的平远人姚德胜赴马来西亚芙蓉埠锡矿做工,后辞工经营杂货店。凭着在锡矿学到的经验和卖日杂用品积累的资本,姚德胜开始投资锡矿,在而立之年一跃成为马来西亚矿业首富。
 
【开埠功臣】客商先贤饮誉南洋
 
  在南洋,有一句评价广东商帮的俗话广为流传:“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汕人占埠。”
  大埔客家人张理,是乾隆年间登陆马来西亚槟岛的第一代华人。他指导当地土人伐木筑屋,垦荒种植,被当地人尊为保护格神,建“大伯公庙”,香火十分兴旺;梅县人罗芳伯在东万律(今印尼加里曼丹)招募一支由华侨和土著组成的义军,先助当地苏丹平定内乱,后击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武装入侵,被推为东万律的“大唐总长”,并构建起一套行政司法民主制度;广东惠阳人叶德来,曾就任马来西亚吉隆坡“甲必丹”(意即“首领”),用20年时间将人口不足千人的吉隆坡建成繁华昌盛的南洋明珠,并3次重建被战火焚毁的吉隆坡。20世纪初期,梅县人谢枢泗在泰国南部的合艾兴建街道、火车站、铁路、医院等配套设施,为合艾成为仅次于曼谷、清迈的泰国第三大城市奠定基础。为表彰其功绩,合艾市政府将其生日作为合艾市“开埠纪念日”。
  至于姚德胜,同样为马来西亚怡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世纪初期,他曾出资重建毁于火灾的商业街区,同时在附近又增修一条一公里长的新街。这条街道被命名为“姚德胜街”,到今天演变成当地著名的美食街。
  此外,印尼巴城“罗寿环街”,马来西亚槟州的“张弼士路”,泰国合艾的徐锦荣伉俪纪念铜像,都是梅籍客商先贤饮誉南洋的见证。客商的影响力还远达非洲,在毛里求斯,为了表彰客商朱梅麟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他的头像被印上当地钞票,的确是人如其名——“梅州的麒麟”。
【报国先锋】中国的洛克菲勒
 
  说到“客商”,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这便是与张骞、盛宣怀、胡雪岩并称“清末四大红顶商人”的大埔人张弼士。这位近代民族工业的杰出先导者之一,是中国葡萄酒业、机械制造业、玻璃制造业、近代海运业、铁路业、金融业和海外华文教育的奠基人。一方面他是名动朝野的海外华商首富,曾被《纽约时报》形容为“中国的洛克菲勒”;另一方面他是深得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倚重的经济“高参”,享头品顶戴,身居新加坡总领事、太仆寺正卿、商部考察外埠商务大臣等要职,后来还担任过北洋政府的总统府顾问。可以说他是客商经济实力决定政治地位的一个标志。
  张弼士究竟多有钱?据考,张弼士在1878年37岁那年创办日里银行之前,资产已达白银8000万两,这个数字相当于大清一年国库年入,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张弼士始终心怀“创兴实业”的梦想,耗费巨资在国内兴办农、工、路、矿、机械等企业,大量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和技术。他同张榕轩、张耀轩兄弟投资兴建的潮汕铁路,是中国近代第一条完全自主设计、投资、运营的商办铁路。
  近代客商的报国之路,除了振兴实业,还积极参与民主革命。从同盟会成立开始,南洋客商便积极捐款、资助和保护革命党人,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吉隆坡是孙中山在海外宣传革命和募集资金的重要据点。其中,祖籍梅县的谢逸桥、谢良牧兄弟更是终身追随孙中山、为“澄清天下”推翻帝制奔走。
 
【儒商本色】商人“剑气”与文化“梅香”
 
  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一代“客商”作为中国商界一支全新的力量迅速崛起:在香港工商界,有“领带大王”曾宪梓、“化工大王”田家炳、“国货大王”余国春、“印刷大王”林光如以及已经仙逝的“维他奶之父”罗桂祥;在海外,有泰国“民族工业巨子”郑明如,印尼实业家熊德龙、地产巨头梁世桢,马来西亚姚美良等;在国内,则有化妆品执牛耳者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地产大鳄合生创展董事长朱孟依,“地产英雄”邹锡昌、“石头大王”缪寿良、“东莞船王”何中华、“厨柜大王”姚良松、“烫衣板大王”温畅芬等。
  上述这些商界巨擘都有一个共同的乡土客都梅州。他们不仅继承了客商先贤开拓进取的品质,还将爱国爱乡、造福桑梓、崇文重教的风气发扬广大。其中的典范莫过于曾宪梓和田家炳。曾宪梓有一句口头禅:“我必须终身报效国家,做一个不是共产党员的共产党员。”曾宪梓教育基金奖是目前中国最高师范教育奖,近年来,曾先生为公益捐资超过10亿元。田家炳不仅捐出十余亿元财产,还不惜卖掉香港豪华别墅,以实现“中国各省师范大学均有田家炳大楼,广东各市、梅州各县、大埔各镇都有田家炳学校”的梦想。仅在家乡大埔一个县他就捐建了126座桥梁。
  商人原本逐利而生,但在梅籍客商身上,却让人领略到一股超越“谋利”之上的精神力量。深受客家传统文化熏陶的林光如,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过“八不印”原则,包括不印淫秽刊物、不印盗版和假冒商标。潜心于企业管理研究的梁亮胜,在《梅花与剑》一书中总结了自己“德治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在业界影响深远。酷爱艺术的他,还捐资1000万支持梅州新地标“亮胜客家艺术中心”的建设。
  当代客商中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还有不少人拥有博士头衔,曾在高校任教。在他们身上既有商人的“剑气”,更有文人的“梅香”。“儒商”风范,正是当代客商崛起的智力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