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汇集
建设廉洁、高效、开拓、创新的各级政府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海外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海外中小老板的投资 | 大力扶持本地籍在本地发展的老板的发展 | 客家籍老板之间客家地区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 发展重点产业集群 | 龙头企业、大项目、重点项目带动 | 千方百计吸引高新科技人才到本地创业,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 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 | 大力促进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且不断快速进步 | 选择发展自主研发自主技术型零部件元器件产业 | 发掘、发挥客家和本地人文优势,带动、促进经济发展 | 搞好城市化、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工作,带动经济发展 | 搞好城镇化、专业镇规划与建设 | 保护、规划、建设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 客家特色山区特色旅游业,产业化农业 |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客家山区具有独特比较优势的产业 | 发展各种形式的产业园区 | 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 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 |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周边发达经济圈 | 主动争取央企、省企投资大中型项目 | 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专项计划项目 | 争取各种非政府基金 | 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合作,共同发展 | 农村劳动力专业技术培训转移就业 | 发达市县及省政府部门等对口帮扶 | 同等条件下当地政府优先采购本地产品 | 争取上级领导支持 | 主动争取国内的非客家籍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港澳台、国外的非客家籍华人华侨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美欧日的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大企业的投资 | 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 工业化发展战略 |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 请本地及本地籍百姓献计献策 | 请科学家专家教授工程师调研指导 | 参观、考察、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地区的做法,避免失败教训 | 抓住国家、省实施重大发展政策机遇,实现大发展 | 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大力改造和跨越式发展传统经济
星散四方 精神永恒——浙西南、闽北联谊访亲记
客家经济网   2019 年 4 月 30 日 22 时 39 分 42 秒  
来源: 闽西日报   2019-4-29 16:29:38

      □宋客 文/图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黄氏入闽始祖黄峭《遣子诗》,代题记

      杜鹃花开,桐花绽放。

      带着闽西客家父老乡亲的深情嘱咐,带着龙岩市委、市政府的深切期望,4月中旬,闽西客家联谊会一行前往浙江丽水市、福建南平市看望历史上先祖从闽西客家祖地迁往当地落籍开基的客家乡亲,与当地客属社团开展客家联谊活动,交流借鉴工作,考察当地客家风习,进一步厘清闽西客家的源流和分布,开启与两地学习、交流、合作的窗口,以实际行动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闽西客家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精神,为打造客家文化品牌,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

      绿水青山满眼春,进村入户话农桑。


 


      寻亲路上,龙岩市政协副主席、闽西客家联谊会会长刘友洪不止一次地感慨,有“五个想不到”:想不到历史上的“汀州人”在当地播迁、繁衍那么多,丽水市、南平市各有客家乡亲约50万人;想不到客家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那么拼;想不到当地客家文化的传承保护那么好,原汁原味的乡音,完全一致的地名,完全一样的信仰习俗,沟通起来那么顺畅;想不到当地客家人敬宗念祖、慎终追远的情怀那么重,修族谱、建祠堂,走到哪里都不忘根,民间互动那么亲;想不到依托当地客家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做得那么好……

      客家先民南迁,闽西是祖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大千世界,中华泱泱。先民逐水生产,百姓受惠河江。”

      客家是汉民族一支优秀民系,也是中华大地八大民系中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

      客家文化,根在中原。

      中原文化向南国的传播,以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北方汉人南迁作为载体。

      历史长河,曲曲弯弯。

      西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起义”、北宋“靖康之难”,每一次烽烟四起、社稷将倾、国破家亡之际,便是客家先民从北方到南方,最后在闽粤赣边拓土开疆、生息繁衍、建设家园的艰难岁月。

      “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一群又一群士族庶民,告别中州故土,向南向南,哪里才是生命的故乡?

      环顾四望,苍苍莽莽。

      闽西,这里才是一片生命的乐土。


 


      这里曾是畲、瑶、百越等少数民族的聚落,深山老林,人迹罕至,野兽出没;这里有汀江水系纵贯,水草丰茂,土地肥沃,五谷飘香;这里的原住民刀耕火种,烧畲伐木,狩猎为常。不是有希望才努力,而是努力了才有希望!

      于是,客家先民剑指闽西大地,车辚辚马啸啸,或越过江西石城与福建宁化交界的站隘岭直抵汀州,或越过浙江江山与福建浦城交界的仙霞岭,或通过江西资溪与福建光泽的铁牛关,或通过江西黎川与福建光泽交界的杉关,在闽江上游沿建溪、富屯溪溯沙溪、金溪而上,抵达闽西。人口的急剧膨胀,至唐开元二十四年(736)闽西大地始有汀州建置,从此开启客家先民客寓汀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雄浑乐章!

      “益之以霡霖,既优既渥”,是上苍对闽西大地的恩赐。

      兵燹未及,烽烟散去,闽西大地有了生息发展的际遇。

      迁来汀州的客家先民勤劳稼穑,纺麻织布,耕读传家,中原文明得以薪火相传。

      北宋亡,南宋立,定都临安(今杭州)。因政治、地缘优势,闽西大地获得大发展。在唐末宋初至宋末元初,就在闽西大地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以客家文化为标志,形成独特的客家民系。

      汀州被誉为“客家祖地”,成为海内外客家人魂牵梦萦的原乡。

      明朝初年,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一方面汀州“生齿日繁”,与有限的土地开垦形成尖锐矛盾;另一方面,清军入关,烽烟再起,四川张献忠成都称王,赣南再遭涂炭,加上清廷发布招抚奖励措施,汀州客家人开始外迁。与闽北比邻的浙江处州(今丽水)因明末清初“三藩之乱”,土地荒芜,急需招徕大批移民前来开垦,于是,一部分汀州客家人便开始背井离乡,再次踏上北徙处州垦复的旅程。

      一副铁肩头,挑起人生梦想;一双赤脚板,丈量大地霞光。

      南平是历史上延平府所在地,历史上毗邻建宁府、邵武府,三府大部今统称闽北。作为客家先民从北方到南方迁移的重要通道,作为仙霞关、铁牛关、杉关的所在,一方面直接接纳了南迁的中原汉人,在与当地文化的交融中成为“老客”;另一方面也在历史迭代的际遇中,以其丰腴的土地接纳了更多从汀州迁来“讨生活”的客家人,成为“新客”。“老客”“新客”都秉持中原文明的火炬,传承客家文化,备受世人瞩目。


 


      因此,当我们登上仙霞岭隘口时,环顾林海、驿道,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悌下”的喟叹在风中唱响;

      当我们冒着丝丝细雨,拄着拐杖终于登上光泽县铁牛关的当刻,一种“皇天不负有心人”的信念在心中升腾;

      当我们来到光泽县止马镇杉关,看到碑刻的明代授礼部尚书等职的福建十大才子之一,闽侯人曹学佺(1574-1646)的《杉关题壁》:“行尽闽山接楚山,十年曾此度杉关。而今更作湘西客,不审闽中几日还”,20多人环成一圈,高声吟诵,热泪奔涌。

      客家后裔北徙,他乡即故乡

      穿行在浙西南的客家村落,一种似曾相识的环境在眼前铺展,亲切的乡音始终在耳畔回荡。

      地处崇山峻岭的浙江省丽水市,延绵入海388公里的瓯江穿城而过。这里是瓯江、钱塘江、闽江、赛江、林江、飞云江的发源地。丽水市政协副主席丁岳清说,丽水的森林覆盖率达81.7%,居全国第二;全市人口270万人,常住人口220万人,2017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下辖9个县(市、区)均为革命老区,其中客家人主要聚居在云和、松阳、遂昌、青田等县。


 


      云和县,全县人口不到12万人,而石塘镇的“汀州人”后裔达2.85万人,占全县人口的近1/4。

      我们来到石塘镇。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竟有个“长汀村”。据介绍,这个村子的人说的就是350年前的汀州话,他们自称“汀州人”。据说,明朝时有个汀州人叫王良景,在处州(丽水)做官,后来落户处州。为了不忘根脉,便把居住的村子唤作“长汀村”。村名既符合村庄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又可以藉此思念故土,慰藉乡愁。

      在长汀村,今年67岁的华小芦正在家中整理即将运到县城出售的红心地瓜,一见到我们便放下手中活计,用上杭蛟洋话与我们说事。他说,父母亲为他留下8亩田,2亩地,建石塘水库前他们住在山旮旯里,都是山垄田,出门都要摆渡,如果外面有人来,一定要赶在下午3点钟前,不然,5点钟以后就没人摆渡,过不来了。没想到现在政府架桥修路,方便多了。

      云和县政协文史委干部黄育盛,他的祖籍在今上杭县才溪镇曾坑,大概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从上杭迁来开基,前面两代都是单传,直到第三代才开枝散叶。他说,清同治十一年(1872),他们的祖公黄森良曾给子孙留下一块“积德恒昌”牌匾,从南洞村到瓦窑背开基,如今整个黄氏家族有850人。


 


      云和县紧水滩镇徐湖村,这里的居民大多也是从闽西迁来的。“徐湖村现有168户,632人,其中李姓有400多人。”据村主任李乾平介绍,他的祖籍在上杭县才溪镇岭背坑,应该在康熙五十年至六十年(1711—1721)之间迁来,如今已传八代,最长的传至第12代。新中国成立后,上杭才溪人、曾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李质忠曾派宗亲到此寻亲对接。

      紧水滩镇镇长郑云良说,他的老家在武平县永平镇,迁此开基的时间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他们的村子现有300多人。紧水滩镇是原龙门、大源、紧水滩三个乡,因2011年建设紧水滩水电站而合并起来的。全镇人口8084人,其中原龙门乡有8个村,都是汀州过来的,形成有3700多人的“汀州村”;大源乡有1500多人,也是“汀州客”。

      在桥头村,我们遇见祖籍永定的江礼胜。他说,他的老家在永定县仙师乡务田村(务顶坪),迁来时是第九代,如今落籍开基已有271年。他所在的大牛村江姓人口有200多人,另一个村子江氏人口有五六百人。他们都会讲永定客家话。


      松阳县现有人口24万人,是历史上有名的农业大县。据松阳县政协副主席单国亮介绍,民间有句俗语叫“松阳熟,处州足”,说的就是松阳的粮食丰收了,整个处州都够供应,说明松阳县在处州的地位。据有关专家估计,松阳县的“汀州客”约占总人口的15%,且主要分布在大东坝镇石仓源和象溪镇蓝蓬村等地。

      大东坝镇现有人口16900多人,辖30个行政村,这里松阳话、普通话、客家话相行不悖,而客家人最为集中的是石仓源,主要有阙、蔡、叶、李、王等姓氏,而人口最多的是从上杭通贤迁来的阙氏宗亲。“单在石仓源就有阙氏宗亲4000多人,外迁者1000多人,整个族谱记载丁口6000多人。”长期从事民间收藏的退休教师阙龙兴,一见面就用客家话兴奋地介绍。

      石仓源是一个地域名称,这里有后宅村、蔡宅村、三边村、七村、六村等。长达5公里的石仓溪,流水淙淙,水质清澈。据清嘉庆十三年(1808)编修的《阙氏族谱》记载,阙氏宗亲原住上杭县通贤村与大东村相邻的山子坳下,并于康熙年间迁此开基,当时一次来了20多个男丁。迁来后的20多年默默无闻,只盖了一幢矮房子,最后通过炼铁致富,成为当地旺族。


 


      象溪镇南坑源村蓝蓬自然村,主要聚居着从上杭庐丰迁来的蓝氏宗亲及其后裔。据民国二十七年(1938)编修的《蓝氏族谱》记载,蓝氏从第17世开始从福建迁入处州府丽水县大港头镇石桥村下要自然村,18世彩其公开始迁居蓝蓬村,如今已繁衍至第27代。今年71岁的蓝建华、72岁的蓝朱发兄弟,一见到我们就翻看他们的族谱。

      遂昌县,全县人口23万,其中“汀州客”占50%以上。

      我们到达新路湾镇官溪村。

      据当地文史工作者毕建峰介绍,官溪村共有1253人,计51姓,主要以华、严、王、姜、毕五姓居多。“清康熙年间,华氏宗亲从上杭蛟洋华家来到浙江遂昌谋生,主要以烧炭和种植五谷杂粮为生。每到秋冬季节,他们又得回去。后来一位姓徐的县令,鼓励他们干脆住下来开荒,免一两年税收。据资料显示,清顺治至道光年间,汀州客开发土地4万多亩。”


 


      官溪镇境内有官溪河,历史上有水运码头,丰富的木竹资源就是通过河运抵达杭州。更有省京(往杭州)古道在官溪集镇纵贯。因此,历史上的官溪集镇,舟车辐辏,商旅往来,店铺林立,成为货物、信息的集散地。

      华秋平,68岁,祖籍上杭蛟洋华家,“现在家以种茶叶为主,平时都讲上杭客家话。”

      阙祥水,73岁,祖籍上杭通贤,现在家种茶叶2亩,采茶时间一个月,可收入2万多元。

      姜云三,77岁,祖籍上杭白砂,在集镇从事乡村医疗服务。

      我们走进新路湾镇社杨村。这个村由社坛前村和杨梅坪村合并,故称。主要有华、钟、陈、罗、林等姓氏。

      村支部书记钟孙华,祖籍武平县永平镇杭背村(木子岗),是第19代时迁来,现已传至第27代,在这里生活了整整9代人。

      村主任林旭明,祖籍上杭华家小河坑。“历史上的汀州人来到遂昌主要种蓝靛,有的做纸,这里有个地名叫‘槽上’,就与做纸有关。我们姓林的是华姓的妻舅,估计当年是跟着姓华的出来谋生。如今我们林姓已传至第九、第十代。”

      社杨村有个小侯坑的小村庄,“小侯坑”就是“小河坑”的变音,居民均姓华。据说,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华嵒在从老家来遂昌、赴杭州学画前就曾到小侯坑投靠他的族叔,帮忙做纸。


 


      华启根,祖籍上杭蛟洋华家小河坑,74岁,“这个村子是分两批人进来的,我的一脉是第23代时来这里开基,现已传至第31代。来的时候主要种蓝靛,俗称‘种蓝’,‘蓝’是一种染布的原料。上杭老家我回去过三次,分别是2010年、2015年、2017年,都是祭祖。特别是2017年农历八月二十,我去了华家第二代九郎公的坟地祭扫。”

      华建辉,小侯坑村人,“华嵒是第22代,我是第32代,2016年我曾回到上杭祭祖,当时一共回去10多人,先到上杭祭祖、祭坟,后到连城姑田找到京一郎公的坟地,还到了太公太婆的坟地,烧香点烛。我们的祖先是从第14代时迁来的。”

      南平市顺昌县双溪街道文新村,全村545人,先祖从汀州府迁来的客家人占90%以上。现任支部书记赖祥兴祖籍长汀濯田镇;今年91岁,曾参加解放上海、抗美援朝战争、一江山岛战斗的老兵钟自远,祖籍长汀南山钟屋村;曾任村支部书记的童文华,祖籍武平桃溪鲁溪村;原村支部书记罗新文,祖籍长汀南山塘背村;张怀林,祖籍上杭南阳香塔村。据介绍,顺昌县有客家人5万多人,其中洋口镇就有6个村约6000人讲客家话;洋口镇镇长邱开华,祖籍长汀涂坊镇。岚下乡岚下村有钟氏宗亲100多人,祖籍武平下坝大田村。


 


      不论是浙西南,还是闽北的客家乡亲,都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毅然走出大山,或一两人试探外迁,再带动乡邻一起外迁谋发展;初来乍到,或租种土地,或开山造田,种稻谷,种蓝靛,种苎麻,种油茶,或做纸,或制茶,或制笋,或造林,搭起简易茅寮,解决温饱,再图发展,并以最快速度融入当地社会。

      客家祖训守望,乡愁寄故园

      客家文化的核心在于“崇正、忠义”。

      客家文化的真谛总是通过祖训族规、家风家教得以传承。

      最明显的特征是客家方言。

      外迁的客家人任何时候都遵循“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不论岁月更迭,都竭力保持客家方言的纯正和通行。

      不论在浙西南的客家村落,还是闽北的有关街巷,都可以听到几百年前一脉相传的汀州客家话。“离地不离腔,大部分人都没有忘记客家话。”遂昌县新路湾镇社杨村村村民钟根水说。

      为了不忘祖德,他们把祖地的地名有意识地作为新迁地名。“长汀村”“大东坝”“小侯坑”“杨梅坪”“槽上”等地名,都是闽西地区活灵活现的地名复制。


 


      族谱是写在纸上的故乡,是寄托乡愁的信物。不论是浙西南,还是闽北的客家村落,都非常重视修编族谱,以宣示慎终追远不忘根的情怀。

      祠堂是客家人敬祖睦宗的所在,也是维系族人感情,增进团结的纽带。不论是浙西南,还是闽北的客家族姓,都非常注重修祠敬祖,敦亲睦族,以德化人。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源,清道光元年(1821)即始建阙氏祠堂,2017年在原址重建祠堂,供阙氏宗亲祭祀祖宗。

      在遂昌县新路湾镇,小侯坑村分别有陈氏、罗氏香火堂,周坑村有张氏香火堂,追根念祖,烛光焰焰。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外迁的闽西客家人,不但祭祀外迁的开基祖,也祭祀祖籍地的祖宗。路途迢迢,山高水长,他们迈开双腿,踏上回家祭祖旅程。水陆兼举,风餐露宿,信念不灭。有文史工作者搜集一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松阳县石仓阙玉镳等人返乡祭祖的详细日志,当年农历三月三十由浙(松阳石仓)回闽(上杭太平里,今通贤),“共行程1510里,全程30天。其中旱路780里,17天,46里/天;水路730里,10天,73里/天。途中休息3天。”五月廿一起又由闽(太平里)返浙(松阳石仓),“共行程1290里,全程25天,其中旱路695里,水路595里”,整个往返行程长达2800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南平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有一座黄氏峭公祠。气势雄伟的峭公祠,不但是黄氏宗亲的情感归依,也是许多客家人心向往之的人文标识。“频来而不拒,久间而不疏”的门联,展现了黄氏宗亲的阔大胸襟,也是万事随缘、随遇而安的心灵表达。走进黄峭公陵园,拾级82级台阶,寓意峭公享年82岁;走近峭公陵墓,三向各七个台阶,寓意峭公传下21个儿子发散四方。据介绍,全世界黄氏宗亲约3000万,其中峭公传下的子孙约占一半。


 


      外迁的闽西客家人,还把民间信仰带到迁居地。在客家人看来,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祖宗保佑,都是神佛佑护,都要感恩,都要接受民间香火供奉。定光古佛、妈祖娘娘、“三位夫人”等各路神明,均带到新迁地一起供奉。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源有专门供奉定光古佛的寺院,“定镇乾坤名垂宋世,光齐日月绩著南岩”的题联,不但寄寓当地客家人的梦想,也表明定光古佛作为客家人的保护神,且在宋代武平南岩卓锡弘法的缘由。

      迁往南平武夷山市的汀州客家人,依靠发达的河运发财致富。为感恩妈祖的恩泽,历史上在九曲溪畔的星村建起供奉妈祖兼具汀州会馆功能的“天上宫”。这座宫观有300多年历史。“鄞江聚秀”的门楼题刻,“胜地钟华宏气象,奇峰绕秀壮观瞻”“宫貌巍峨声灵赫濯昭曲水,神光普照恩威广济护闽山”的门联,成为一道最美的景观。

      南平市顺昌县洋口镇,有专门为汀州客家人提供食宿、商务的汀州会馆。


 


      外迁的客家人,还把客家自古有之的民间文艺带到新迁地,民间故事、客家童谣、客家山歌、民间小调、谚语俗语等,伴随他们的生产生活,历久弥新,山花绽放。松阳县曾连续举办七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卖花线》《节节花》成为“汀州人”留住客家文化记忆的保留节目。

      云和县徐美富为了留住“汀州记忆”,自费收集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文物,建立“乡贤收藏馆”对外开放。松阳县大东坝镇石仓源阙龙兴老师,自2006年开始民间收藏,收藏各个地方、各个时期的契约1万多份。

      云和县赤石乡今年1月还举办第四届汀州文化美食节。汀州客家美食吊起人们的味蕾,汀州成为浙西南客家乡亲永远的乡愁。

      客家文化搭台,合作求共赢

      穿行在浙西南、闽北的客家村落,一种利用客家文化,开展两地务实交流,实现合作共赢的愿景呼之欲出。

      浙西南与闽西,都地处山区,民风纯朴,森林覆盖率均居全国前列;两地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成为人民群众的崇高追求;两地地缘相近,人口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相同,浙西南与闽西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两地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显然,浙西南的发展模式、发展经验,完全可供闽西借鉴,并建立合作交流的平台,实现新时代发展共赢。


 


      考察组每到一地,都介绍龙岩市基本情况,介绍龙岩市委、市政府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迫切愿望,虚心向当地学习取经,并就客家文化交流、新闻媒体合作、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合作进行建设性探讨。

      不论是浙西南,还是闽北的汀州客家人,不论走到哪里,都把客家文化带到哪里,铸就了“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重教、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

      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如星汉灿烂,亘古发光。

      特别顽强,特别吃苦,特别忍耐,特别奉献,是客家民系特有的气度。

      不论是闽西客家祖地,还是浙西南、闽北的客家人,都因为客家文化而成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听党话跟党走,以舍我其谁的忠诚担当,书写了建立中央苏区和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华彩乐章。


 


      对客家文化无比珍视,对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无比热爱,保护、传承、弘扬客家文化,依托客家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浙西南、闽北的发展理念和模式,闽西借鉴可期。

      浙江云和县石塘镇长汀村,这里一字儿开设民宿20多家,招徕八方游客;大量村民集中在城里从事木玩具产业,使云和县成为中国最大的木制玩具城。

      松阳县大东坝镇有40多幢古民居,其中有9个村落名列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只有680多人的后宅村,有16幢古民居。整个石仓源人文气息浓郁。由镇里集中各村力量统一搭建的木质豆腐工坊,成为现代人最好的体验。

      松阳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该县种植茶叶12万亩,年产值57亿元;建立了中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之一,年交易量8万吨,发布的绿茶价格指数直接影响国际绿茶市场。


 


      遂昌县积极引导农民开山种茶,既保护绿水青山,又让更多村民足不出户就有稳定收入。

      ……

      南平市客联会会长张柳清说,光泽县铁牛关、杉关,每年前来观光者络绎不绝,不但感受“闽西第一关”的雄奇,更领略客家先民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气概,同时也对“闽西是一个地域概念”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龙井、珍树园、丁公府、廖公府等,每一处古建,每一块石头,每一件文物,每一副楹联,都是难得的珍品。


 


      住民宿,吃农家饭,喝客家酒;观民俗,察风情,悟其道,领略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服务式、体验式、互动式,通过“生态旅游+民宿经济”,客家文化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探寻。

      慎终追远是为了面向未来,联谊交流是为了共同发展。

      我们坚信,通过共同努力,闽西与浙西南、闽北客家文化交流合作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星散四方,精神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