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实用经济学 >> 创业与发展资金来源 >> 证券市场 >> 做了几十个上市项目后,投行老总要告诉你一些肺腑之言
创业与发展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 | 证券市场 | 政策性银行 | 投资银行 | 风险投资(VC) | 私募股权投资(PE) | 天使投资 | 众筹 | 中国政府专项基金 | 国外政府专项基金 | 国际组织专项基金 | 民间金融 | 中国私有企业融资问题 |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 扶贫资金来源问题 | 创业与发展资金来源综述
做了几十个上市项目后,投行老总要告诉你一些肺腑之言
客家经济网   2016 年 9 月 17 日 22 时 5 分 47 秒  
来源: 全景网 作者:全景商学院   2016-9-8 8:37:00

    中小民企想申报IPO但担忧排队太久耗不起,想挂牌新三板又唯恐流动性不够形同虚设,走上资本市场到底是好处多还是成本多,究竟有没有两全其美的路径?在全景商学院·南海二期活动上,资深投行专家梁健斌为您支招。 
    梁健斌现任中信建投证券投行部高级副总裁,保荐代表人,9年投行工作经验,负责或参与的主板项目有洪涛股份IPO、乾照光电IPO、翰宇药业IPO、深圳机场可转债,团队完成挂牌项目近30家。


 

新三板:资本运作的新选择




中信建投证券投行部高级副总裁梁健斌


    我们的资本市场,从交易所成立算起到现在经历了二十几年了,上市公司数量不到3000家。对我国这么大一个经济体、这么多的企业来说,确实是不够的,这也是现在公司估值比较高的一个原因。在IPO审核发行节奏控制的情况下,很多资产的证券化也依托于这200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 
    新三板经过几年的发展,最早是在北京中关村,然后扩展到四个城市,后来在2014年扩大到全国,经过这几年快速的发展,今年可能就会达到10000家。新三板对我们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应该是试试水,比较容易就能够去完成的一件事情,作为了解资本市场的第一步,也是非常不错的。 
    股转公司最早也是这个理念,刚开始挂牌可能确实比较容易,目的就是把这个市场先做大,做到10000家左右的规模,下一步可能就要做一些工作,把整个制度完善起来,这也涉及到监管的问题。 
    大家也知道,最近股转公司的监管是比较严的,出台了一些制度,进行了一些处罚,对券商的监管也加强了很多。所以在6月份以后,券商也在加强筛选,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处理,内核经常否掉一些项目,总体上对风险控制要求比较高。但新三板总的趋势是向好的,因为美国纳斯达克也是发展了十年之后,慢慢地才有了一些大的企业,变得很活跃,最终成为一个与纽交所并驾齐驱的交易所。而新三板毕竟从全国的角度,也是2014年才开始,现在也就不到三年的时间,年底能发展到10000家的水平,也是相当快的速度。
 

新三板现状:缺憾中成长 



    对于新三板,目前大家也会有一些犹豫,挂上去之后,交易不是很活跃。流动性不够的结果就是融资受到影响。前期大家都说新三板是一个重融资、轻交易的市场,但实际上流动性逐渐不够的时候,或者没有预期的时候,这个市场的融资功能其实也在下降,这在下半年就非常明显。上半年实际上已经有影响了,只是因为有备案程序,所以有一定的滞后性。

    流动性和交易制度有关,投资人的数量也是非常关键的。目前除了原始股东,新三板真正可活跃交易的投资人估计也就5万多户,A股的账户有2亿,没有大量的投资人,交易活跃是不可能的。

 


梁健斌在全景商学院·南海二期活动上分享  


    另外,新三板的流动性和A股也有很大关系。三板是一个小池塘,A股是一个大海,大海的水位高了溢出到池塘里,它的水位也会升高。后来随着股灾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的到来,三板的投资人手上的资金也就枯竭了。

    还有一个规范性的问题,其实和流动性是相关的。为什么监管机构不敢把流动性做得太好,或者把交易的门槛降下来,也是因为新三板发展太快了,导致前期很多三板公司的规范性是不够的。这是由于在前期粗放的发展中,相对于IPO来说,挂牌公司在财务、公司治理等方面没有严格的要求,这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再者,股转公司存在自身定位的问题。现在大约有一百多家三板企业去申请IPO了。那么,这些企业上新三板,发展特别好的,是不是都跑到主板去了?鱼一长大就跑了,那么新三板的定位是一个预备市场吗?还是说未来新三板也可以把一些大的企业留在里面?比如说,微软这样的企业也在纳斯达克,说明这个市场必然有它的独立性和吸引力。 
    看问题还是要有一个发展的眼光,毕竟新三板发展到现在有近万家企业,在审的还有2000多家,还有那么多投资机构的投资,这么大一个群体的利益诉求,最终肯定要有一定的安排。希望一年或者半年内有一个很大的改观难度比较大,放到更长一些的时间维度上看,肯定会有更多政策的支持给到新三板。


要不要走资本市场,IPO还是新三板?



    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面对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目前的整体形势,其次再考虑自己要怎么做。资本市场无非就这么几种形式:IPO,上新三板,或者并购。

    如果企业都能发展得很好、很快,必然会要进行融资、走资本市场。但有一些企业比较稳定,目前来说也不见得非常有爆发力,可能也不急于要上新三板,他没有非常强烈的需求,但仍然会去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要发展。但身边朋友的公司都上新三板了,慢慢的大家也要逐渐规范起来,要融入优势的商业圈子就必须要规范,所以很多企业家都会考虑资本市场的事情。 
   考虑做不做,可能还要考虑成本的问题。成本不仅是要聘请中介机构(律师、会计师、券商等)的费用,另外一个比较大头的,就是规范的成本:税收、社保的完善、相关人力资源的配置等等。 
   还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要规范公司治理,相当于公司的财产跟老板的财产要分开了,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约束。以前可能自己的公司,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反正也没有问题,但上了资本市场之后,这块就不能混为一谈了。


 

    成本只是其中一个问题,我觉得最终怎么走上资本市场,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怎么给自己定位。财务不规范,那没有关系,我可以请财务人员来给我做,一个不够请两个、两个不够请三个,我多请,总能解决问题。我现在处理不了,我通过时间,一年后、两年后、三年后,总归能把它规范起来。最核心的仍然是一些内在的问题,大家可能要对企业做一个评估。 
    其实,做企业也是做投资,我们从事的这个行业现在情况如何,未来发展前景怎样?如果这个行业处于一个爆发期,那当然企业家会很舒服,有很大的机会。如果企业比较成熟,那么应该怎么做,是跟别人联合,还是维持原样,或者找一些新的方向?这些都是比较现实的问题。 
    下一步就是考量自己的企业在行业里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况,如果规模很大,那可能会考虑收购别人;如果有一定特色,但以地位来看行业内还说不上话,是否应该跟别人联合起来,或者说自己先发展发展,将某一个强项放大到极致,再来考虑。 
    企业家也存在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的问题。做生意大家都会做,只是做大做小、赚钱赚多赚少的问题。但有人希望能越做越大,他内心很享受,不怕苦不怕累;也有一些企业家觉得,我只要达到一定的层次、财富达到一定量之后,就希望轻松一点,或者请职业经理人给我打理,或者把企业卖掉。 
    选择上新三板,目前来说还是相对简单一点。如果选择IPO,这个过程很长,要等个两三年、三四年,甚至有做十年、换了五六家券商的。这就关系到企业家有没有这个韧性,要耗得起、死扛。可能有些业绩好的企业未必上得了,有些业绩中等的反而就上了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毕竟IPO在中国还是一个独木桥,里面牵扯的问题很多,能否坚持跟自己的性格有关。 
    走资本市场不是为了上市而上市,实质上还是结合企业或者老板自身的规划来做的一个决定。大家需要考量未来怎么发展,需要什么东西来实现这个规划。但是上市或者资本运作这个东西始终是一个干中学的问题,也就是你不做就不知道,所以我建议大家要大胆尝试又要稳步推进。 
    如果决定走资本市场这条路,选择新三板、并购、IPO这些都是水到渠成的,也不用太纠结,走到那一步你就知道要怎么选了。但不管做哪一个选项,规范都是必须的,所以大家可以先把公司的财务、公司治理的规范性做起来,短期内以新三板为目标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或者完成三板挂牌后,并购和IPO的选择都是自然的结果。

 

一些案例的参考



    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在南海做的一些项目。某大型汽车配件企业是我们服务的一个客户,在去年登陆新三板,当时在上半年市场比较火的时候做了募资,募了3个亿,当时是以20倍PE来募资的,在今年就进行了IPO申报。这也是目前很多新三板规模比较大的企业走的一条路径,就是先挂牌、再募资,再报IPO,因为目前IPO报进去就不能再融资了,你可能在里面待三四年,也不能再融资了,这对企业挺可怕的。

    于是很多企业就先上新三板,看起来就比较规范,也比较能得到大家信任。至于IPO,只要企业情况整体规范了,并且愿意排队,是没有大问题的。有投资人愿意投资,拿到这个投资之后,企业再来排队,就比较轻松,业务发展也能正常进行。所以这个也是大家可以参考的路径。 
    再介绍一个上市的例子。某大型印刷包装设备公司是我们的一个老客户,2011年在A股上市。上市之后,我们一直给它做服务,包括融资、产业的延伸。因为这家原来是做包装、印刷设备的,会有迭代更新,做到一定程度就没有空间了,这家公司就希望往机器人的方向切入,也做了两三年。最近又找到一个新的方向,未来规模可以做到更大,就是新能源电池这一块。

    虽然这家公司原来的行业和业务萎缩了,但通过资本的布局,公司在新的领域获得了新的发展,公司股东的财富也大幅增加了。在几年的资本运作中,公司管理团队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了产业投资的高手,这都是干中学很好的例子。 
    最后我还是鼓励大家积极往前推进,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对自己的企业,对自己的发展路径有一个很强的推动和清晰的自我认识。对自己充分了解了,对外部形势充分了解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也没有选择困难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