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县域经济 >> 粤闽赣客家大本营县域经济 >> 县域经济如何挑起梅州振兴发展大梁
客家县域经济
粤闽赣客家大本营县域经济 | 广东省潮汕地区客家县域经济 | 广东省粤西地区客家县域经济 | 福建省三明地区客家县域经济 | 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县域经济 | 四川省西部客家县域经济 | 客家县域经济综述
县域经济如何挑起梅州振兴发展大梁
客家经济网   2016 年 8 月 7 日 11 时 41 分 50 秒  
来源: 南方日报   2016-7-27 7:53:00

 

 

蕉岭县是世界长寿乡,森林覆盖率高,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丰富。


 

 陶瓷是大埔的特色产业,图为陶艺工人为陶瓷半成品添彩。



  兴宁市神光山旅游景区。


  近日,在2015年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工作评估考核结果中,梅州以89.90分的总分夺得粤东西北12市第一名。从2013年的第八位到2014年的第四位,再到2015年的第一位,梅州市实现了“三级连跳”。

  “三级连跳”现象的出现,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去年,梅州县域GDP总值为580.5亿元,占全市GDP的60.79%,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作为传统的山区大市,梅州6个县(市)的面积和人口均占全市八成以上。这意味着,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但肩负巩固基层政权、增加群众收入的重任,更是构建“富庶美丽和谐幸福梅州”打造好最前沿阵地的关键。

  梅州市委书记黄强强调,要进一步提升县域产业层次,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梅州市市长谭君铁也指出,要注重分类指导,完善县域基础设施、致力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摄影 何森垚

  内与外

  运用两大政策 加速“苏区”崛起

  日前,广东省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县域发展迈上新水平,开创广东省县域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在广东转变发展方式之际,梅州振兴发展进入“十三五”的新起点,如何将发展成果惠及于民?

  作为农业人口超过70%的山区大市,梅州6个县(市)的面积和人口均占全市八成以上,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梅州市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2015年,梅州县域GDP总值为580.5亿元,为2010年的1.68倍,占全市GDP的60.79%。

  “在区域经济学上,县域是经济区域和行政区划的最基本单元。”嘉应学院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教授闫恩虎表示,县域经济是国本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是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保证。

  “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0.4%降到2015年的19.7%,第三产业由2010年的38.6%快速上升到2015年的43.6%。《粤东西北2015年度“振兴指数”蓝皮书》显示,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粤东西北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固投增速方面,五华县、蕉岭县等6县均跻身粤东西北地区的十强之列。

  这和梅州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一区两带”发展新格局有莫大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梅州市县域经济总量小、资金有限、项目有限,产业集聚度低,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在振兴发展的进程中,梅州市没有走拼环境、拼土地、拼速度、拼汗水的路子,而是致力于探索出一条绿色崛起之路。这亟需上下一心、攻坚克难,利用超常规手段,通过改革的杠杆将沉睡的资源激活,形成跨越式发展的合力。

  在战略谋划层面,实际上也包含着一个必须要处理好的辩证关系——内与外。于内,必须突破局部的狭隘思维,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于外,就是引进外来企业、引进外来资金、引进外来技术、引进外来智慧。

  “面对困难和不利因素,我们决不能躺在成绩簿上睡大觉。”黄强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过去几年,推动梅州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以下三个方面最为明显:一是原中央苏区政策,二是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政策,三是广州市的对口帮扶。

  当前,梅州的利好政策未能释放更多的红利,项目源还比较单薄,尤其是产业项目谋划深度、成熟度远远不够,需要盯住国家产业政策变化,谋划一批引领产业方向、拉动税源增长、支撑经济发展的大项目,打牢项目建设后续基础。

  如今,两大政策的规划期都是以2020年为界限,仅剩3年半的时间,如果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梅州就将失去这一轮发展的机遇。黄强也指出,梅州现在依然处于打基础的投入阶段,尤其是“两高一场”交通基础、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都比发达地区落后很多,务必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

  聚与变

  打造“一区两带” 推动产城联动

  于自身而言,梅州的县域发展存在不平衡、财政收支缺口大的现象。2015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除兴宁市外,其他5个县都在10亿元以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6个县靠省的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及专项补贴维持运转。

  究竟是什么拖住了梅州县域发展的后腿?专家分析认为,“虽然近年梅州的县域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仍不尽合理,农业比重相对过高,工业规模相对较小,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县域财政整体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

  分析认为,内在原因是其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最明显的是,“十二五”期间,工业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41%降到2015年的36.7%。其中,五华、兴宁两个县(市)工业化率在30%以下。此外,第一产业的资源深度未能开发利用。

  在“一区两带”格局中,梅州市作出部署,嘉应新区将破解中心城区“小马拉大车”问题,提升中心城区的带动力;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将带动兴宁、五华、丰顺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工业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的生态园区;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则将文化、旅游等资源串珠成链、高效整合。

  在高端规划下,将推动工业园从传统的“基地”向融居住、娱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区转变,集中土地、资本、人才、技术等优势资源,为先进生产力提供更好的平台,向规模化、集约化要效益,为招商引资工作打造平台、载体。

  在畲江工业园,梅州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约2.52平方公里,定位为粤东开放型经济的高地、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区域性物流中心。主要功能有口岸物流、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服务和贸易多元化功能,这些将是产业发展新引擎。

  “设立综合保税区就是要为梅州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重要支撑。”梅县区相关人士表示,随着交通、物流业的发展,梅州有能力打造内陆开放型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各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工业产业体系成形,兴宁市重点发展机电产业,大埔县发展电力、陶瓷产业,丰顺县发展电声、饲料加工产业,五华县重点发展五金机电、汽车配件和制酒产业,对经济拉动更明显。

  “丰顺加快电声中小微企业创业园规划建设,深化与工信部电子五所、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等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战略合作,扶持泰昌、旺兴达、汇威等龙头企业早日迈进10亿元行业,打造百亿电声产业。”丰顺县委书记曾永祥说。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黄强指出,要着力壮大县域经济,进一步提升县域产业层次,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

  另一种聚变将发生在交通领域。梅汕高铁正式动工,梅州有望在2019年进入“高铁时代”;实现“县县通高速”,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482公里;新机场选址初步确定,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远与近

  着力项目建设 培育产业集群

  绿色崛起,必须找准未来发展的增长点,更需要以点带面、远近结合。

  一个重量级项目,可以振兴一个产业、改变一个地方。比如粤电大埔电厂投产,可以从经济上再造一个大埔。因此,只有通过抓重大项目,才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今年上半年,286项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0亿元,比增25%。其中,56项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4.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0.04%。

  梅州振兴发展的一大关键,是必须坚持项目导向,抓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对于具体的项目,除了企业自身的壮大之外,还应更加注重以企业发展带动孵化更多的企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

  不可否认,梅州的工业层次还不高,缺少辐射带动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项目,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因此,在经济增长层面,梅州近要思考短期内解决什么问题,培育增长点;远要注重现代产业体系的培育,提升长远竞争力。

  “梅州市可以利用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梅州市委党校副教授丘东涛建议,可以选择大埔陶瓷、丰顺电声、平远木材等本地优势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

  “梅州的经济发展关键是产业结构的偏差。”闫恩虎认为,目前,梅州市委市政府强调的六大支柱产业: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和矿冶加工,不仅与梅州的生态优势关联不大,而且与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能不相一致,同时这些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的拓展力和牵引力严重不足。

  其中,烟草、电力属于垄断行业,在管理体制上是垂直管理,不具备横向拓展和深度开发的潜力。建材行业属于纯竞争领域,规模扩张的成本很高、受制约因素多且产业带动性低,水泥是梅州建材业的核心产品,属于资源型,延伸性差,对交通依赖性大、要求度高,而交通制约正是梅州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梅州的优势在于人力资源和生态资源。”闫恩虎建议,梅州市应强化“一县一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集中力量实施县域特色经济突破战略。目前食品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竞争激烈,是我国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梅州可将食品产业列入重点扶持产业。

  “沉睡的资源”正在被盘活。近年来,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去年,梅州市接待旅游总人数3027.4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3.46亿元。目前,梅州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带动就业约20万人。

  “旅游业是低成本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闫恩虎认为,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先锋产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也是区域传统文化整合发挥并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谭君铁指出,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县城为中心,加快各县新区建设,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辐射带动能力。

  ■记者观察

  融入县域发展 增强脱贫动力

  在广东省的经济版图上,与珠三角神话般崛起的一座座城相比,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县”似乎是与弱质的农业、杂乱的村镇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穷,所以发展不起来;因为发展不起来,所以穷。山区似乎陷入矛盾的困境。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软肋”。如梅州市6个县(市)面积和人口均占全市八成以上,县域GDP却仅占全市六成。

  6月14日,广东省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召开。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县域发展迈上新水平,开创我省县域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本质是民生经济,目的是富民强县。目前,梅州市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区域间发展欠协调等问题依然存在,还需要决策者下大决心把县域经济发展起来,实现振兴发展的目标。

  对于梅州市而言,实现振兴发展,补足“扶贫”这个“短板”,是不可回避的难题。根据初步摸查,2015年梅州市还有6.9万相对贫困户、19.2万相对贫困人口,约占梅州农村总人口的4.5%,贫困人口约占全省总数的11%。

  因此,梅州市推动县域发展迈上新水平,基点在县域层次,重点在县域经济,难点在县域民富,需要把脱贫工作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使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贫困问题。

  从现实而言,要加大扶持力度,把扶持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各帮扶单位要通过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等途径激发贫困地区发展动力,发挥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从长远而言,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以现代科技推动农业现代化,以园区为载体集聚发展工业,成为重中之重。

  展望未来,县域经济是梅州发展的潜力所在。今年的梅州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以此计算,如果未来5年能保持这个增长水平,里面蕴藏着庞大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因此,统筹推进县域经济与脱贫攻坚,注重跨越发展中巨大能量和活力的释放,通过调优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脱贫成效的可持续,将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