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汇集
建设廉洁、高效、开拓、创新的各级政府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海外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海外中小老板的投资 | 大力扶持本地籍在本地发展的老板的发展 | 客家籍老板之间客家地区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 发展重点产业集群 | 龙头企业、大项目、重点项目带动 | 千方百计吸引高新科技人才到本地创业,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 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 | 大力促进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且不断快速进步 | 选择发展自主研发自主技术型零部件元器件产业 | 发掘、发挥客家和本地人文优势,带动、促进经济发展 | 搞好城市化、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工作,带动经济发展 | 搞好城镇化、专业镇规划与建设 | 保护、规划、建设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 客家特色山区特色旅游业,产业化农业 |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客家山区具有独特比较优势的产业 | 发展各种形式的产业园区 | 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 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 |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周边发达经济圈 | 主动争取央企、省企投资大中型项目 | 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专项计划项目 | 争取各种非政府基金 | 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合作,共同发展 | 农村劳动力专业技术培训转移就业 | 发达市县及省政府部门等对口帮扶 | 同等条件下当地政府优先采购本地产品 | 争取上级领导支持 | 主动争取国内的非客家籍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港澳台、国外的非客家籍华人华侨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美欧日的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大企业的投资 | 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 工业化发展战略 |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 请本地及本地籍百姓献计献策 | 请科学家专家教授工程师调研指导 | 参观、考察、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地区的做法,避免失败教训 | 抓住国家、省实施重大发展政策机遇,实现大发展 | 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大力改造和跨越式发展传统经济
决胜产业攻坚 夯实振兴底盘
客家经济网   2017 年 2 月 28 日 13 时 12 分 30 秒  
来源: 河源日报 谢全建 郝晓楠 曾俊霖 刘远朋 谢少娜 罗林林 刘昕   2017-1-8 23:44:14

    于河源而言,全面小康、率先振兴,首先是经济的振兴。经济的振兴,首先是产业的加快发展。

    于河源而言,产业的加快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不是因为作为不力错失机遇或被挑战消解了机遇,就是赢得产业大会战的胜利。

    产业大会战,是一场翻身仗,一场政治仗,也是一场工作水平、工作作风“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检验仗,需要全市各级各地有政治家的智慧、实干家的劲头、经济家的思维。

    产业大会战,既有河源的宏观经济学,也有河源的微观经济学,需要全市各级各地,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扑下身子,久久为功谋划具体工作,久久为功解决具体问题,久久为功收获一场场战役、战斗的战果。

    瞄准短板以“四个落实”做加法

    对河源而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促进当前经济发展最为迫切、最为需要的重大举措,这也是平衡党代会提出的“两翼齐飞”最有力举措。2017年,我市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要抓手,谋发展,助振兴。市发改局局长邓卓文表示,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牵头部门之一,市发改部门将主要围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瞄准短板做加法”,在项目上、政策上、责任上、督查上狠抓落实,以“四个落实”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他说,在项目上,市发改部门将把补短板各相关项目纳入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和我市重点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形成“建设一批、核准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良性循环。在政策上,将落实国家和省鼓励社会投资的相关政策,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在责任上,将补短板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各部门,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的责任部门。完善工作机制,细化政策措施和分工安排,做到有明确分工、有时间进度、有保障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在落实监督上,将补短板工作纳入重点督查工作,按照省、市政府统一部署,对各县区、各部门补短板工作情况开展不定期专项督查,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按有关规定严格问责。    

    本报记者 刘昕

    培育创新主体,构建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企业只有具备核心技术,才能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市科技局局长黄文彬表示,市科技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融入深莞惠经济圈”两大战略,根据“产业大会战”和“四个倍增”的部署和要求,围绕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载体建设、创新生态构建,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动引擎,咬住目标、精准发力,以科技创新促转型,为创新驱动加马力。

    他表示,在创新主体培育上,市科技部门将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引进科技型企业,继续推进科技创新券工作,积极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效益优势;在创新载体建设上,进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构建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深化科技金融结合,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建设专业镇协同创新中心;在创新生态构建上,狠抓政策落实落地,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工作,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   本报记者 刘昕

    抓好产业、科技、人才三大创新要素

    人大代表、河源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林文泉认为,创新主要包含产业、科技、人才三大要素。河源高新区将着力抓好产业、科技和人才三个方面,实现新动能转换,打造新的增长极。

    他表示,在产业方面,河源高新区将大力推动与深莞惠等珠三角地区产业共建,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着力培育新的模具主导产业,积极培育食品饮料等特色产业。同时,高新区将积极引进投资强度高、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四高”产业项目,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促进企业集聚、产业集聚,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林文泉说,在科技方面,河源高新区将推进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建设好河源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发挥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的平台作用,推动省科学院河源研究院、河源广工大研究院、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组建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健全多元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平台集聚—企业集聚—产业集聚”良性循环。在人才方面,河源高新区将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积极探索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新机制,营造引才聚才、爱才用才的人才发展环境,以人才集聚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园区创新驱动发展。   本报记者 罗林林

    以良好政策环境引导推动产业发展

    市政协委员梁桂华认为,好的营商环境是先进的理念、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综合体现,以河源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为例,要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现代生态农业,就需要政府多方面的支持与推动。

    思路决定出路,梁桂华认为,目前河源落后的不仅仅是GDP,而是理念;互联网时代一切都在快速迭代,河源能否发挥后发优势,关键还是要靠观念的转变。河源需要构建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全产业链生态型发展理念,同时多措并举,才能把绿色河源的核心优势不打折地体现出来。在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方面,希望政府聚焦农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推动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成立产业发展基金,扶持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型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建设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建立农产品网络创新平台,发挥“双创”优势,成立农商创客空间;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建设农产品体验中心,打造高端品牌;推动策划河源农产品文化节,推广河源品牌,提升河源农产品的影响力;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保障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和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创新。    本报记者 罗林林

    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

    市政协副主席、市人社局局长苏晖表示,市人社部门将突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开发这一重点,围绕建设人才强市这一目标,建设一支数量相当、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为全面小康、率先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他表示,市人社局将对全市重大人才活动、人才政策进行大力宣传,通过举办政策宣讲活动,定期宣传我市的人才政策环境,为我市招才引智营造良好的氛围。积极探索“以平台引人才、以人才强平台”的模式,着力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不断优化我市人才发展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挥好作用。

    苏晖还表示,将积极推动我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积极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程,同时继续举办“赢在河源”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两项大型创业活动,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创业者和创业项目。 本报记者 曾俊霖

    愿当“红娘”帮家乡引进更多企业

    市人大代表、广东皓旭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耀梅说,同她一起考察的企业家们都有共同的感受:河源生态环境好、政府服务到位,适合居住、创业,生活舒心、工作顺心。
    在外打拼成功的叶耀梅于2013年回乡投资,在紫金县城从事房地产开发;2014年,她又在临江工业园成立了河源冠粤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她说,在其投资创业过程中,得到了紫金县委、县政府贴心到位的服务,各项工作推进非常顺利,几乎没有遇到过阻力。

    正因为看到家乡有这么好的投资环境,作为东莞市紫金商会会长,叶耀梅充分利用商会这个平台,发动、组织企业家团队前来河源考察投资,谋求发展商机的同时,也为家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仅去年,她就组织了4批次的考察团考察河源,促进部分企业家与河源达成合作意向。

    她说,河源交通区位优势不断提升,今后一定会吸引更多珠三角企业落地发展。她将一如既往关注、关心家乡发展,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家乡引进更多企业。  本报记者 刘远朋

    打造“大美河源·绿野仙踪”名片

    市旅游局局长蓝智慧表示,旅游产业是最大的服务产业,河源要“唱好山歌,念好水经”,关键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推动河源绿色发展。

    她说,市旅游部门将从三大方面着力,做大做强河源旅游产业。一是以大宣传打响“大美河源·绿野仙踪”旅游品牌,擦亮河源旅游的金字招牌,提升河源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以大活动带旺旅游产业,通过举办徒步、马拉松、旅游文化节、美食节等大型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河源,从而带旺旅游市场。三是以大建设提升河源旅游产业,加大万绿生态旅游产业园和智慧旅游信息平台建设力度,加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市”和万绿湖创5A级景区的创建力度,加大乡村旅游建设力度,推动民宿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强“互联网+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河源旅游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带动河源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谢少娜

    努力做好“三个贯彻落实”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参谋部”,如何在打造“四最四低”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上作部署?市发改局局长邓卓文表示,市发改部门将进一步抓好涉企收费政策落实,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

    邓卓文告诉记者,目前,市发改部门已出台了《关于打造“四最四低”营商环境实施意见》,努力优化市场准入、招商引资、投资建设、企业经营、创新创业、融资服务、行政服务、行政执法、司法服务、城市人居等十大方面环境,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接下来,该部门还将围绕自身职能,努力做好“三个贯彻落实”。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全面清理规范涉企各项收费措施,实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及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做到应免尽免、应减尽减。二是贯彻落实《河源市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在投资审批上切实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激发投资活力。三是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简政放权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依法依规将可下放的权限下放到县区政府(管委会),带头践行权责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优化政务服务。     本报记者 刘昕

    精心打造行业专业市场

    民营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市经济发展总量的增加。政协河源市七届一次会议期间,民革河源市委员会提交《关于建立党外技术“智库”助力河源民营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提案》。市政协委员、民革河源市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姚家芳介绍说,该提案主要是建议组建党外专家技术“智库”,以我市各民主党派为桥梁,通过联系各党派在省内高校的党派支部,将省内各高校技术专家纳入该“智库”,同时收集中小微企业技术需求,让“智库”中的专家与企业对接,给予企业理论和技术支持,推动高校科研成果早日转化为生产力,协助中小微企业良性发展。“河源的某个行业要是能够打造成专业市场,使其在省内乃至全国都有知名度,那么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落户河源。”
   

    市政协委员李添鸿说,河源高新区正在打造的模具产业城,就是由协会来推动和引入企业。协会的会员单位统一行业标准,形成技术联盟,可以极大地提升行业品牌和效益。

    市政协委员赖运宏建议政府要主动搭建服务平台,逐步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动一批”的“乘法效应”,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同时,要开展“回头看”,了解落户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做好服务,河源才能更好地融入深莞惠(3+2)经济圈。   本报记者 王亚娇

    要扶大扶强优质企业

    市政协委员田巧明认为,应着力扶大扶强企业发展,尤其是扶持优质的小微企业。相比大企业,小企业往往拥有更少的发展资源,更应该扶持。一些发展前景好的小企业,占地少,污染小,创税多,特别是现在的互联网初创型企业,如果政府能给予政策的倾斜,它会很快发展起来,成为优势企业。

    田巧明建议,设立一个一站式企业服务机构,民营企业不管遇到土地环保用工还是融资收费等问题,只找这个专门机构处理。不像现在,企业要跑这个部门那个部门,疲于奔命。田巧明还建议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办事效率。   本报记者 罗林林

    让现代物流业成为支柱产业

    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物流产业规划已经完成初稿,进入专家评审阶段。未来,市交通部门将以规划作为指导和引领,紧抓“一带一路”战略及深莞惠“3+2”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历史性机遇,面向珠三角产业转移和发展需求,以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理念,以综合性物流园区和多式联运建设为切入点,把现代物流业真正打造成河源的支柱产业。

    据介绍,我市积极主动与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协会的相关企业进行对接,协调物流重点项目的引进,以积极主动、务实高效的服务争取物流与供应链项目落地。目前,深圳腾邦集团、朗华集团等深圳物流“大鳄”以及广梅汕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惠州货运中心已经与河源签订合作意向,将在建设国际货物分拨中心、智能物流设备制造中心、无水港等方面开展合作。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市交通部门将尽快推动河源市物流产业规划实施,以规划作为引领和指导,加快与深莞惠等珠三角地区对接,着力承接珠三角物流供应链分拨功能,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和“公铁”“铁海”联运,把物流和供应链培育成支柱产业,打造深莞惠物流运输的“大基地”,为河源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本报记者 郝晓楠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市人大代表谢伟东是龙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他认为,由于受体制、信息、资源等因素的限制,近年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不少地方不尽人意,影响着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提质。这些“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推广体系不健全,青壮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日常的科技宣传、培训难以开展;推广经费短缺;现有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单一,在经济作物、特种养殖、畜牧、苗木、加工等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相对较缺,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形势的需求。

    谢伟东建议,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需赋予乡镇农技站推广工作公益职能,明确村委会一名副主任主管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村民小组组长兼任农技员。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应重点在建立多元化推广模式上下工夫。

    他提出,要融入大学推广模式,利用现有农业科技专家,引进更多的先进成果、技术,并进行示范。各级科研、推广部门要通力协作,把最新科技成果和成熟技术集成组装,通过建立示范园、示范基地等形式,把科学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发挥农民专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加强培训,提高现有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吸引部分中青年农民依靠土地致富,把“在城里能挣钱,在农村也能挣钱”变成现实。

    谢伟东还建议进一步实施统一技术服务,如开展机械耕作、送农资下乡等活动,送技术、送服务下乡。目前,我市农村已出现此类经营户,深受那些缺乏劳力的家庭欢迎。    本报记者 谢全建

相关文章
       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