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教育概要 >> 客家家庭教育 >> 客家家庭教育综述 >> 客家人的家训家风(组图)
客家家庭教育
客家家庭教育综述 | 国内其它地区家庭教育综述 | 国外家庭教育综述
客家人的家训家风(组图)
客家经济网   2016 年 2 月 6 日 21 时 8 分 16 秒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2016-2-3 7:41:09
    (原标题:客家人的家训家风(组图))
 



梅州黄遵宪故居。何森垚 摄



 


兴宁岗背村建宗祠文化基地。周云水 摄


 


兴宁罗岗善述围内楹联牌匾体现客家传统家风。周云水 摄



    “家风,家风,我淳良的家风,无论多少年,无论多少代,都延续在长辈们的面孔……”这首由青年歌唱家曲丹演唱的《家风》,以客家家风家训为背景,唱出了年轻的客家人对家的深深眷恋,不论客家人走到哪里,身上都带着从小烙下的家风家训的印记。念祖追宗、耕读传家、勤俭持家、孝悌仁爱、礼义廉耻等美好品质在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身上闪闪发光,让世界客都人才辈出,千百年来,涌现了如黄遵宪、叶剑英、张弼士、曾宪梓等无数的英雄豪杰、商界巨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今年1月的中央纪委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到了家风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也在工作报告中强调家规家风的重要性。点开中纪委网站的首页,其中有一个栏目《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便是与各地家训家规有关的,凑巧的是,里面首个推出的就是“福建龙岩客家家训”系列,里面详细介绍了龙岩地区的客家家训。而梅州同样作为客家人的聚集地,也深受家训家规的影响,至今在当地的民居、习俗中仍能看到客家家训家规的影子。

  家规家风上了中纪委的全会,可见国家对家风建设的重视。在这个时代的巨轮不断向前推进的社会里,无时无刻都有新鲜的观点、信息涌现,也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淹没、被遗忘,重视家训家风,是对历史智慧的挖掘与汲取,对当代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南方日报记者 陈萍

  精神纽带

  优良传统助客家世代繁荣

  千百年来,在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中,客家先民跨黄河、渡长江,历尽艰辛。越是困难的时刻,就越需要坚定牢固的精神纽带将族群团结在一起,客家先民不管走到哪,都将族谱、先人的遗训带在身上、记在心里。一句“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不仅反映出了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的多少无奈与辛酸,也表达出了客家人在长期生活中崇拜祖先和坚守精神家园的意志与毅力,也体现出了客家人在落后困境中的艰辛与奋发。这客家先人不愿丢弃的“祖宗言”便是客家的家训家风,它是客家人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让客家人在猱行豹隐之地围篱合屋挖石砌灶,在粗砺野性之地砍斫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

  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和繁盛起来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主要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其主要内容是人生教育和伦理教育。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要,是每个家庭成员踏入社会前接受道德教育的基础。据嘉应大学客家研究院周云水博士介绍,客家宗族文化尤其注重家风的传承,每个宗祠的重要场合都要郑重其事地拿出家谱,由长辈根据谱上所载的家训给晚辈进行说教和指导,由于家训直接面对每一个具体的社会成员,因而对中华民族伦理观念的形成与凝聚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我们的祖先迁徙的过程中,为了团结族人,黄氏祖先创造出了内外八句,只要你姓黄,能背得出内外八句,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必须得帮你,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今年69岁的黄达明老人说起祖1宗的故事来,滔滔不绝,流传了千百年的内外八句也是张口就来。从黄氏家族的内外八句中,能够看出客家人对忠孝义节的传承和遵守。

  客家传统文化深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在各个姓氏族谱的家训中,均能找到忠孝义节的烙印。客家人把“孝以敬先,孝以德行,孝以顺重”这三层面的孝心深深根植入人心。在客家古村落里的古建筑中,能经常看见“兄友弟恭”等的字样,古村形成了完整丰厚的文化体系,其中“孝”始终是古村落的核心文化,而且在祖训、家训中关于“孝”的内容也占了大量篇幅。“义”也是客家家训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帮扶、救助,顾全大局的道德准则对老一辈的客家人影响深远,客家先民正是恪守着“义”的精神,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无论是古代的大迁徙还是近代的下南洋,“义”字支撑着客家民系生生不息。

  在客家家训中,“耕读传家”是另一个重要内容。在客家人的祠堂里,关于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楹联随处可见,祖先用诗礼传家的家风约束自己的子孙。坐落于梅州梅城江北东郊的留于堂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是被誉为“中国现代言情小说的开山祖师”张资平的故居,留于堂内的对联“孝友传家诗书礼乐,文章报国秋实春华”“结庐老梅树下,读书深柳堂中”“灯火夜深书有味,墨花晨润字生香”,散发着浓郁的书香气,透露着这座古民居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留馀堂,记者遇到了张氏子孙张耀侃,他告诉记者,从小父辈们就教育他们要好好读书,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出人头地,先辈的光辉事迹他们多少都有耳闻,如今到了他们这一代也依然没忘要勤奋读书,“我的堂弟在英国的一所名校毕业后又去了美国继续深造,先人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前行。”

  在梅州,有许多的姓氏宗祠,梁伯聪在《梅县风土二百咏》中曾写道:“祀宇繁多赛祭供,一城九李十三钟”,可见当时梅州兴建宗祠的盛况。随时间推移,虽然现在的宗祠没有当年那么多,但是每到过年的时候,漂泊在外的客家人总是要回到宗祠祭拜祖先,传承着客家人念祖追宗的优良传统。梅县区茶山村的绍德堂是黄氏宗祠,宗祠内有一副对联的内容是:“绍裔万代沐浴整冠陈牲醴爆竹声隆除旧岁 德荫千家满堂俊秀祖宗灵欢欣鼓舞拜新年”,从中能看出子孙对祖先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此外,勤俭持家、开拓进取等也是各姓氏家族的家训家风,这点特点已经深入客家子孙的骨髓了,成为客家人的优良传统。

  润物无声

  民居民俗展家训之风

  客家人在南迁途中定居下来之后,开始在新居地创办塾学,教育子弟,传播文明,由家族开基祖或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先祖制订家规、家训,其中一些家族还把家训以楹联的形式镌刻,张贴在他们居住的围龙屋门框及厅堂墙上,教育族中子弟奋发。因此在许多的客家建筑中,都能看到家训家风的内容,客家的先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美好的品质绵延下去。

  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的代表性建筑继善楼建于1902年,历时12年才完工,是一座具有典型南洋风格的客家建筑,屋里屋外无不体现着当年屋主人对后代子孙的殷殷教诲。

  继善楼的正大门上的门联是:“继志述事,善邻亲仁”,即是勉励后裔继续秉承先辈兴建宝善楼、宝善家塾的志气,继承以乡邻为亲,以仁德为善的客家待人处事传统。走到上堂,便能看到悬挂着一块“友恭堂”字样的牌匾,友恭即是兄友弟恭,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要恭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常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客家家训中的内容之一。该楼的二楼正厅两面墙壁上,工工整整地镶嵌着木刻的《朱子家训》,可惜的是,两面墙只保存下来一面,另一面在“文化大革命”中完全被破坏了。据说当年屋主人的夫人朱老太在世时,虽不识字,却能将家训一字不差背诵出来,着实可见家训对子孙的影响之深远。

  除客家建筑外,客家民俗曲艺也成为传承客家家训家风的一个载体。“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里透出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精神,客家先祖要求子孙都要进学堂,学知识。还有山歌、汉剧中也蕴含着客家特色的家训家风,例如忠孝、礼义等。

  另值得一提的是,客家人在人生重要的生命仪式中,异常注重家风对家庭成员的熏陶和教化。比如兴宁元宵节期间的“吊灯”仪式,使用芹菜、大蒜等各类谐音的象征物,喻示新丁要勤劳、会划算,让优良家风的传承从娃娃抓起。在人生即将划上句号的丧葬仪式上,粤东客家人特有的香花佛事,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客家话说唱的《打莲池》《送娘恩》,淋漓精致地体现了客家人对母亲勤劳付出的感恩之情,鞭策后辈弘扬孝顺长辈的家风。即使在城镇化迅猛推进的今天,身居城市的客家人在长辈离世时,仍坚持在祖祠内完成香花佛事这一重要生命仪式,以人生最后一课的形式教会那些懵懂幼童知恩图报、孝敬父母的道理。

  重振家风

  正社会之风气

  客家家训家风从古至今流传了几百年,是客家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谈家风建设,没有世易时移的陌生感,因为家风仍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是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梅州市梅县区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朱迪光认为,客家家训传承了“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凝聚了客家人文精神的灵魂,是客家文化的精髓所在,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对提升当代城市文明、构建和谐社会能起到积极作用。

  家风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以家庭为纽带促进个体文化化,并使个体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既有文化融为一体,培养完美的人格。“在一个良性社会里,政风、学风、民风、家风相互影响,作为最底层的家风至关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才能涵养好的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只有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才能于家有福、于党有望、于国有利”,嘉应大学客家研究院周云水博士说。

  客家人极其重视“根”文化,在颠沛流离了两千多年后,客家人对祖先、对家的感情尤为深厚,寻根念祖,追本溯源,家训家风的字里行间包含了祖祖辈辈开基创业的艰辛和总结出的处世智慧,只有明白从何而来,才能知道该往何处走,才能走得更好。

  对于如何在现代传承家训家风,梅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杨剑忠认为,民间的各个学会可以加强研究客家的家训家风,家训家风的内容可以编写为读物作为学生的课外补充阅读,宣传部门和媒体同时要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家训家风在当代逐渐被人遗忘,许多的00后、10后已经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家训家风了,让家训家风重新走进千家万户,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家风是一种道德约束,能正社会之不良风气。在人们遇到老人摔倒时不知所措的时候,在遇到别人被歹徒抢劫不知该救不该救的时候,在网络舆论真真假假网友一煽动就星星之火燎原的时候,想起老祖宗的家风家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德为人之本,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家风乃德之高地,树良好家风,人人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树立好家风,代代都受益。只要家风正,社会风气自然正。

  客从何来 客家人的迁徙史

  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浸透着客家人的辛酸血泪,他们用智慧和双手开辟出一片客家人的天地。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认为,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并在迁徙的过程中形成了客家民系。

  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汉族,为躲避战乱,客家人背井离乡,四海为家。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唐末时期,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为求得更好的生存空间,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此外,受广东西路械斗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和海南岛等地。

  专家点评

  嘉应大学客家研究院博士周云水:

  客家当代家训的功能创新

  客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因而客家的家训发展的历史也就和儒家文化在客家山区的播化密切相关。客家族群以家训作为祖宗的荣耀和美德,乐意将其载入族谱并传给后世。这些家训涉及人生各个方面,譬如培养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淡泊名利的情操以及熔铸高尚伟岸的道德品格,追求忠孝节义的至高标准。客家人不仅将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总结成家训,还看重自己言传身教的作用,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家风。客家传统家训以血缘伦理为基础,注重培养和形成本家族的优良家风,这对于客家宗族社会的形成和稳定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

  客家传统文化注重儒家礼制,追求家国情怀。这种以家国同构思想为指导原则的家训传承,贯穿客家人的一生,对每个客家人的成长影响至深,即使离开客家人聚居的地域,这些家训产生的道德作用也还会影响到数代客家人。例如,客家传统家训劝诫后人把品行端正、勤劳节俭作为立身处世的良法;把恭敬谦和、宽容忍耐作为邻里相处的良法;把廉洁奉公作为出仕为官的良法。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客家先祖为教育宗室子弟,根据儒家思想道德标准,制定了许多有关家规方面的训诫。历代族人在先祖留下的家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充实,形成了注重正面引导的家训和侧重于戒饬惩处的家戒。这样正反结合,并行不悖,共同发挥着训育教化作用。近代梅州客家人才辈出,各领风骚,除个体的主客观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家风的熏陶。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历来重视家训、家规的制订,在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的宗法社会里,家训、家规中也存在历史的局限性,在新农村家庭道德建设中,需要对其在内容上继承与改造。客家传统好家风有两方面值得继承和弘扬:

  其一,规则意识。传统的家规家训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教化,把当时社会一些基本的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的规则传给家庭成员并监督践行,这是难能可贵的。对于儿童,家长有责任帮助他们掌握社会规则,把孩子对个体的必要约束内化成为自我约束的力量和本领。现代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生活规则方面放纵多于规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利用家规家训对养成未成年人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

  其二,道德教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早、最直接,通过亲情关系对孩子施加道德影响也最容易,因而在道德教育中发挥家庭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家长应该在孩子启蒙时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德行为基础,然后读书明理,学一技之长,奉献于国家和社会,才可以称是“以德为本,以才为用”。

  家风是家族世代积累、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和道德面貌。家训和族规是展示清白家风的载体。客家传统文化注重宗族文化的传承,所以长辈会尽心地把祖上世代积累的真知感悟记录下来,并传授给后辈,避免他们多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