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区大学教育 |
客家地区高等院校 | 客家地区大学教育发展战略 | 客家籍大学校长 | 国内外大学教育发展参考 |
兴宁80年出45位大学校长 被誉为“大学校长”摇篮 |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4 月 14 日 21 时 30 分 14 秒 来源: 汕头都市报 2005-3-10 21:32:46 |
本报讯一个面积只有2100平方公里的粤东县级市兴宁市,近80年来涌现出了包括原广东省省立文理学院院长罗香林、原东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如心等45位大学校长,被誉为我国“大学校长”摇篮。 最近,兴宁市被省政府评为广东省先进文化县(市),兴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实施“新型工贸市、文化先进市、宜业宜居市”三大发展战略,抓住2005年至2020年加快山区发展战略机遇,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当地旅游部门正筹划在市郊长陂岭古塔文峰塔下建文峰塔旅游公园,当地有人提出在公园内建一条兴宁籍大学校长长廊,为现代45位兴宁籍大学校长们立传,以弘扬兴宁崇文重教精神而激励后人,为文化梅州增光添彩。据悉,此建议目前已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 5名院士 兴宁被誉我国“大学校长之乡”,美术、文学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界的各类专家学者、专业人才云集。如宋朝学士罗孟郊;明御史及方志学家张天赋;清朝新派诗人、考据家胡曦;语言学家罗霭其;亲自主持研制我国第一台机器式地震记录仪的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地震研究室主任李善邦;新中国显微镜制造家李任重等。 据不完全统计,现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的兴宁籍专家、教授达3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60多名,院士(含学部委员)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兴宁籍专家有200多人。 45位大学校长中,5位是院士。原东北大学校长张如心,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佛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汪懋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刘焕彬,是俄罗斯工程院和圣彼得堡工程院院士;原长春光机学院副院长张作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据了解,兴宁这45位大学校长大部分出身寒门,他们几乎都走过了一条艰苦卓绝的求学之路,经过奋斗而终成大器。 出身寒门 据王佛松先生的堂弟王佛湘回忆说,王佛松4岁入读私塾;5岁时,村里创办小学,他是第一届学生,考第一名,后来考入县里最高学府———兴宁一中。 与王佛松年龄相若的堂侄王道铭回忆:“当时我们俩一起寄住在县城河唇街一亲戚开的李兴记客栈,两人同床共铺。佛松叔天资聪颖,过目成诵,记忆力惊人。因此成绩也十分好。”过去,他家里穷得口粮都成问题,实在交不出学费。一筹莫展的王佛松去找班里的陈克东老师,陈老师听了他的哭诉后说:“这样吧,你的学费我算你交了。”学费免了,口粮仍无着落,他又跑去村小学兼职周末的音乐课,每月得一斗米(16公斤)的报酬,刚好够吃。就这样,他坚持念完高中。 新中国刚诞生不久,广东省仅广州设有考场。王佛松有个姐夫在惠阳淡水开小商店,听说那边的小商品价钱好,于是他借钱购进几打兴宁名产毛笔和裤腰带,步行100多里路,从兴宁来到老隆,然后搭船下东江到惠州再转淡水,很快将小商品销售一空。 他花钱买了张船票火速奔赴广州,谁知行船不畅,抵穗时大学招生报名已结束,十年寒窗一场空。 历尽艰辛 1951年暑假,王佛松携带全部积蓄再次前往广州报考,最后考取武汉大学化学系,实现了理想。 当他到武大入学报到时,身上只剩下13万元旧币,学校让他交了第一个月的伙食费9万元,以后读大学和留学将近10年的学习、生活费,几乎都是靠人民助学金解决。 1956年,王佛松告别新婚妻子,来到列宁格勒攻读分子化学副博士学位。他每天从早上8时至晚上11时都在实验室,持续了整整3年零5个月。第一年下来,他第一篇论文就写出来了,人们对中国留学生刮目相看。 在1957年前苏联第九届门捷列夫代表大会上,王佛松登台作了学术报告,成为在高层学术会议上作报告的第一个中国人。1959年冬,王佛松提前7个月完成了4年的学习任务,获得了化学副博士学位;1960年,在国际高分子学术大会上,他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被美国《橡胶化学及工艺》杂志由俄文译成英文发表。从此,王佛松在国际高分子学界声名鹊起。 刻苦求学 原中国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谈到当年走过的艰难求学路时仍感慨万千。 汪院士说:1951年6月,他从家乡兴宁一中毕业后,与42位同学组成升学团,打着“兴宁升学团”的大旗,当时他是兴宁一中学联负责人,领着大家乘大货车走了100多里山路,到老隆(现龙川县城)后再换乘人工撑的木船,沿东江而下,走了2天2夜才到广州长堤。他找到省学联后,42位同学被安排在中山四路中大附中图书馆地下一间80平方米的大厅住了下来,他们42个男女同学共住一室,男同学一角、女同学一角,打开从家里带来的席子、被子便安顿了下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们在兴宁人刘福兴开的饮食店搭伙,每月交9元伙食费一日吃三餐。 当时考了3个月,最后大家都考上了。他将北京农业大学农机系作为第一志愿,最后如愿以偿。 汪院士说,他们求学都非常刻苦,这与客家先祖留下的吃苦耐劳精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传统重教 一千多年来,崇文重教精神缘何在兴宁一直长盛不衰?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佛松先生认为:这与客家人的传统很有关系。不仅在兴宁,在江西、福建、梅州以至整个客家地区,都有这种现象。客家人为什么出了这么多读书人,在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卫生领域的领军人物都不少,这主要由以下因素促成:一是由于客家人的传统。客家人从中原南迁来时,有不少是逃避战乱的官员,还有许多是有一定社会地位文化层次的人家,到了人地生疏之地,希望子女们能继承家族的读书传统。二是由于地理原因。客家人从中原平原地区迁来南方后,都在丘陵地带和山地落脚,不可能去珠江三角洲等富裕之地。为了改变现状,客家人更爱读书。之后,崇文重教之风就保持了下来。 (梅讯)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