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著名中学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广东省梅州市) | 梅州中学(广东省梅州市) | 兴宁市第一中学(广东省梅州兴宁市) | 惠州市第一中学(广东省惠州市) | 龙岩一中(福建省龙岩市) | 永定第一中学(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 | 上杭第一中学(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 | 武平县第一中学(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 | 宁都中学(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 | 安远县第一中学(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 | 南康中学(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县) | 广东北江中学(广东省韶关市) | 梅州市曾宪梓中学(广东省梅州市) | 河源中学(广东省河源市) | 龙川县第一中学(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
用榕树精神引领 以特色发展强校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4 月 9 日 22 时 58 分 42 秒  
来源: 中山教育信息港   2010-9-6 15:59:12

惠州市第一中学


    惠州一中是一所具有80年历史的老校,经过80年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来的跃升,惠州一中已经成为惠州基础教育的领军学校,和东江流域的著名中学,正在为建设岭南名校乃至全国著名中学而努力。在建设岭南名校的征程中,学校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形成了以榕树精神为校园文化精神核心,以“办现代化学校,育创新型人才”为建设目标的办学思路。这个思路的要旨是建设以榕树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引领师生怀抱远大理想,以造福社会为己任,不断追求更高目标,从而不断提高教师创新能力,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特长,增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榕树文化建设
    “榕树精神”的打造,源于一中南湖校区的古榕。大榕树树龄490岁,树冠覆盖面积625平方米,经历过各种自然灾害侵袭,也屡遭战火焚烧,但至今树根粗壮,树干挺拔,枝繁叶茂,浓荫广布。大榕树博大的浓荫和奋发向上的特性不断启发我们思考榕树文化、思考榕树精神。我们通过梳理榕树的生态特征、梳理榕树文化传统,寻找其中的精神性启迪,通过整理校史,寻找我校精神与榕树文化的契合点,最后提出了“奋发向上,福荫天下”的榕树精神,并把它作为我校的校园精神,目的是引导全校师生怀抱理想,胸怀天下,奋发有为,造福社会。
    通过打造榕树精神,我校确立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十六字治校方针、“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理念,及“养浩然正气,做博学之人”的育人目标,形成了“人文育德,潜移默化”的德育特色。与此相关,形成了许多特色品牌。
    榕树工程。一是改建古榕基座,更便于师生、校友享受榕荫;二是建设榕林;三是移栽奇榕,以奇型异态、美不胜收之美榕,启发师生情思。
    传统文化德育读本和修身字阵长廊。德育校本教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读本”分《故事篇》、《美文篇》、《名言篇》,选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篇章加上注释和点评,让学生于随便翻翻中潜移默化。修身字阵长廊从修身、齐家、处世、爱国等方面,选取最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56个单字,建成修身字阵长廊。
    楼房、道路冠名。我校的每一处建筑都有特定的命名,每一处冠名都有特定意义的诠释。这些命名和注释,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我校几十年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校园精神的血脉灌溉情感,濡染精神,以期对师生潜移默化。
    石文化路。运动场边的道路旁,散布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石头。石头上或镌刻精炼典雅的警句格言,或题写意味隽永的经典故事。名为“智慧石”,并刻有《智慧石》碑记。
    文化印章。文化印章以图文并重的形式,记录学校80多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被制作成牌匾,悬挂在学校行政楼一楼走廊外墙。文化印章是校史教育的鲜活教材。
    廉政文化长廊。为开展好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学校面向全校师生征集廉政警句格言,并做成牌匾悬挂于教学区走廊,形成廉政文化长廊。
    科技里程碑。碑文以20世纪以来14项最伟大的科学发明、28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成就、8个前沿科学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为内容,使学生读着这些碑文,不断受到知识与智慧的洗礼。
    班级名片与文明班级创建。我校把班级名片设立与文明班级创建结合起来,通过抓班纪班风建设与文明行为养成的细节,名片其外,文明其内,营造健康活泼、文雅多姿、奋发向上班级氛围。
    星级宿舍创建。每间宿舍在自己宿舍的外墙上设立一个宿舍星级牌,内容包括每位学生姓名、照片及喜爱的格言,和本宿舍被学校评定的星级。通过这一活动建立健康、向上、高雅的宿舍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之后得到充分休息,文明休闲。
    状元阅览室。为建设书香校园,我校开辟了状元阅览室,室内悬挂我校五位状元及中外名人的照片,以此激励学子,发奋读书,追求卓越,勇争第一。
    体育大课间。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学校提出了“六个一”的大课间目标,即每天课堂时间缩短1小时,作业时间减少1小时,锻炼时间保证1小时,休息时间增加1小时,学习效率提高1小时,身体活力延长1小时。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底子,现代科技的智慧眼光,优雅多趣的文明习惯,志在高远的追求目标,乐于思考,善于交流,勤于锻炼,富有爱心。这就是以榕树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育人氛围。我们希望在这种文化沃土中生长出“福荫天下”的国家栋梁。
    二、校本课程建设
    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目的在于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学生的自然天赋得以更好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基础,建立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课程管理。
    一是建立“大校本”课程结构。立足学生需要和学校基础,将已开设的各学科选修课、拓展课程、兴趣活动课程、社团活动、德育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活动、科技比赛、艺术比赛、体育活动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进行深度开发,规范管理。
    二是规范化管理。我们制定了《惠州一中校本课程建设方案》。包括校本课程选课系统的开发、校本课程申请与准入审查、课程评价与学生评价。对学生选修校本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与总结,促进更多更好的选修课的开设,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
    三是建立系列化的校本课程体系。
    我校根据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深度和对学生培养的不同角度,将校本课程分为几个系列。
    (一)竞赛类课程。
    包括学科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信息学竞赛类课程,及语言类的英语能力竞赛、英语电视大赛,现场作文比赛和新概念作文比赛等。此类课程属学科特长培养,促进学生自然天赋的发展,不至于在应试的压力下荒芜了天赋异禀。
    (二)学科拓展类课程。
    选修2课程。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科思想和方法,以学科知识及应用为出发点,注重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教师从三个方面开展拓展类课程:一是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探究,二是举行专题讲座,三是开设课程。每位教师在每一学期必须开设一门选修课和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探究。每个备课组每学期必须举办一次专题讲座。选修课由各科组上报,学校进行审查,然后指导和组织学生选课,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选修课不少于2门,不超过3门。只要有20人以上选修,即开设选课。我们在2004年下半年即开展了选修课的实践,开设了《气象观测》、《汽车中的物理学》等20门选修课。此后每学期开设选修课不少于15门。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总结,将各学科中获学生评价高的课程编辑了13本校本课程教材。如中国传统文化德育读本之《名言篇》、《故事篇》、《美文篇》,其他各学科相继编写了《人文散文》、《东江印迹》、《文化惠州》、《惠州生物与环境》、《身边的风景》、《几何画板》、《简易气象观测》、《我们身边的物理学》、《化学校本教材》、《惠州一中体育项目选编》等。
此类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学科方法,并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全面科学人文素养。
知识产权教育课程。针对学生了解知识产权知识的需要开设的课程和举行的知识竞赛。
    廉洁教育课程。惠州一中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廉,爱廉,颂廉,养廉。
    业余党校教育课程。对积极向中国共产党党组织靠拢的学生,组织业余党校,开设党课。
    (三)活动类课程。
    活动类课程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科技、艺术、体育类比赛,各种兴趣活动课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研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活动是学生个人或小组形式开展的自主学习过程,本身是一个开放的课程。绝对反对让把研究性学习排到课表去让老师去上课。我们制定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每学期给半天的时间让学生与指导教师交流,进行问题分析,研究课题方案,讨论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包括节假日)主动开展研究活动、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方法和体验。这样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得生动、丰富,有内容、有深度,获得好的成果。我们坚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每年我们都会举行科技艺术节活动,在活动中安排研究性学习成果的答辩与展示,每年将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成册,共出版了五册《实践•探索•创新》,我们创造的模式在全市得到了推广。
    社团活动。目前共有学生社团三十个,包括:(1)文学、语言类:榕语文学社、广播台、韩文社、日语社;(2)科学类:科普社、魔术社;(3)社会实践类: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社、心理社;(4)文体艺术类:街舞社、礼仪社、体操社、瑜伽社、乐队、吉他社、跆拳道社、截拳社、足球社、篮球社、乒协、羽协、网球社、排球社、街球社、自行车协会、定向越野社、动漫社、摄影社、涂鸦社、书法社。各学生社团在学校团委会领导下,围绕《管理章程》,自主开展活动。
    兴趣小组。有地理气候组,还有创意设计团队、机器人工作室、环保美境方案小组等。
    多层次的科技、艺术、体育比赛活动。分别由学校、年级、班级组织。活动类型有学校科技艺术节,知识竞赛,辩论赛,诗朗诵比赛,歌咏比赛,文艺晚会,校运会,趣味大课间,各种大型纪念日比赛活动。特别是科技艺术节,是学生最愿意参加的科技艺术盛会。我们将其发展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持续四周时间,涉及科技艺术项目几十个,基本上全校学生都参与了。历年有不少作品参加省市科技艺术大赛获奖。
    活动类课程涵盖面广,满足了所有学生的兴趣特长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德育实践活动等。学生自我教育活动。我们称之为学生文化舞台。形式包括校园论坛、主持人大赛、形象大使、文学艺术欣赏等大型学生活动。这些活动都制度化、系列化,定期举行。全部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与实施。学生参与面广,自我教育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
    德育实践活动。我们根据学生主体参与程度,将德育实践活动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文化导向,二是主体参与,三是生活习惯与主动实践。第一类是升旗讲话、主题班会、主题团会,德育主题活动月活动。主题活动系列化,每个月有一个主题,每学期开学确定下来,针对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思想状况和可能出现的消极问题,及时加以引导。如学期的第二个月学生纪律上往往比较松弛,开展“纪律教育月”专题;学期的最后一个进行“惜时教育”或“科学方法教育”等。第二类培育班级精神及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如搞好卫生包干区和班级保洁活动、学生宿舍星级评比等。第三类是组织社区实践活动、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开发社会资源建立德育或科技活动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及各种形式的生产实践。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区服务,指导学生组织跳蚤市场,爱心义卖,爱心慰问活动。资助贫困山区学校,慰问敬老院、孤儿院、特殊学校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由壳牌美境行动美化环境和环境保护活动。
    实践类活动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四)讲座课程
    学科时尚讲坛。由学校教师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举行的讲座。
    校友学术讲坛。由惠州一中校友开设的学术讲座。
    (五)校园文化与环境课程
    榕树文化。惠州一中打造榕树精神源于校园内近五百年历史的老榕树。学校经过榕树精神大讨论,师生同写“榕树赋”等形式,深入理解了榕树与惠州一中办学历史的精神联系,把榕树精神概括为“奋发向上,福荫天下”八个字,建造了“奋发向上,福荫天下”屏风,并镌刻了《一中榕树赋》碑文。同时校园内广种各种榕树,美化校园,启人思索。
    环境文化。有修身字阵、石文化路、文化印章、科技里程碑、班级名片、星级宿舍等文化品牌,主要以传统文化、科技史、校史等为载体熏陶学生。
    安全教育。学校组织安全教育活动,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居家安全、自卫防身等方面的教育。
    上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一起构成了有机和谐的课程体系。贯穿了学生成长的每一天,对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三、办现代化学校,育创新型人才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即将颁行的背景下,为迎接下一轮教育改革浪潮,学校经过反复酝酿,提出“办现代化学校,育创新型人才”的新发展目标。学校领导通过班子会,级长、科组长以上干部会,聘请专家举办讲座,召开优秀教师座谈会,全校教师大讨论等形式广集智慧,使这一新的办学目标的内涵逐步深化,逐渐明晰。
    现代化学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施与设备的现代化,二是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思想的现代化包含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思想的现代化。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校的管理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教学行为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具体内涵是:学生培养目标“优秀+创新”;教师发展目标“称职+专家”;学校发展目标“示范+辐射”;学校管理目标“服务+科学”。
    “办现代化学校,育创新型人才”的具体实施途径是:
    (一)建设信息化学校,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
    建设校内局域网,配置强大的服务器,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并入校园局域网,为教学、教研和学校管理提供信息化平台,实现学校全面信息化管理。实现以下几个方面功能:
    硬件配置
    1.完善教室、功能室、教师办公计算机网络设备。
    2.建设网上图书馆和学生电子阅览室、英语人机对话教室,一种教室多种功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使用。
    3.配置室内高考监控系统和室外安全管理监控系统,将高考监控系统并入局域网,并用于平时教学。
    办公管理信息化
    以局域网为平台,建立网上办公系统,执行行政管理和信息交换。管理的层面深入到备课组和个人。
    建设教学资源系统
    1.基于局域网和教学资源系统的网络教学系统,实行网上教学(答疑、检查和批阅作业)。让教师在非值班时间可以在家完成教学辅导,让学生在家中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作业和自学。
    2.建设局域网系统和教学资源库,提供学科网站及教师个人网页平台,满足教学需要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需要。
    3.建立网上阅卷系统、考试分析系统。将电脑室、英语人机对话室、电子阅览室等均安装网上阅卷系统。
    4.将高考监控系统并入局域网,装备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局域网内声音、视频信息的互动交流,替代校园电视功能,实现课堂微观分析研究。
    教学管理信息化
    1.建设教师业务考评系统。记录教师工作档案、业绩,建设教师测评系统。
    2.建设课程管理系统。学生通过课程管理系统选择选修课程。
    3.建设学生信息系统,包括学籍、成绩、电子档案等。特别是加强校友会的功能,进行毕业生跟踪。
    4.配置校园一卡通系统。将学生证、图书证、校园消费卡、出入证等功能集于一体,将一卡通通过学校网络平台与校讯通联网,学生出入校门、宿舍等均有信息反馈到教师或家长的信箱或手机中。
    (二)创造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向教育专家发展。
    1.建立学校学术指导委员会,构建教师学术交流平台,规划学校发展,指导教师成长,打造名教师。
    2.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建立优秀教师培训基地。
    3.设立东江学者、一中名师岗位,开辟名教师工作室。
    4.以学生研究和课堂研究为中心开展个人课题研究与团队研究,培养专家型教师。
    5.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研究。总结形成教学模式。
    (三)丰富课程,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创新型人才。
    1.设置创新班、特长班。
    2.开设丰富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让更多的同学通过特长以自主招生、保送的方式进入更好的大学,让具有百里挑一、万里挑一的特长同学不为拼命弥补自身的弱势而荒废特长、压抑了个性和创新。
    3.建设丰富的社团,培养学生的爱好和综合素质。
    4.开展科技艺术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特长。创新设立“科学院”、学生百家讲坛,创办学生刊物。
    (四)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管理制度。
    构建教师激励机制,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力求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精神愉快地创新。
    1.建立专家治校机制,让名教师决定学校发展。设立专家团队,学校重大决策由专家团队参与,并投票表决,获专家团队半数同意方可执行。
    2.建立合理的评优机制。让那些勤勉敬业的人获得荣誉和尊重,让不思进取、试图通过旁门左道、拉帮结派以获得一定地位的人得不到不该得到的利益。如在年级教师团队或其他业务团队组建中,负责人与教师进行双向选择。使工作有能力的人在选择中得到重用。促进教师积极向上风气的形成。
    3.开展多层次的教学评优活动和教学成果表彰活动。学生评教,家长评教,评选优秀教师,进行教师基本功比赛,评选优秀团队(班级、科组、备课组等)。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优表彰。隆重表彰教师取得的各种教学成果。
    4.打造个性平台。开设百家讲坛,由教师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实践活动课和专题讲座,给身怀绝技的人安排课程或工作以利其施展才华。建设教师特色工作室,给教师一定的空间和资源,由教师发挥和创造。
    5.建立学习型学校,营造学术氛围。定期举行学校层面与学科层面的教学研讨会,开设各种学术论坛,邀请专家讲座。鼓励校本研究,扶持科研团队。建立师徒帮带团队。开设教师博客,进行各种评比。
    6.丰富教师生活。组织文艺活动与培训活动。组织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与参观。根据学校的能力,尽可能让每个人只要付出了努力就得到这样的文化奖励。
    7.加强财物监督,提高财务管理的民主化。
    8.加强经费投入,提高经费使用的有效性。
    文化引领,德育为首,全面提升,特色发展,这是惠州一中追求的办学理念,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正式颁行之际,我校将进一步发动教师深入研读纲要,完善“办现代化学校,育创新型人才”新目标的各项措施,为惠州乃至全省教育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