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汇集
建设廉洁、高效、开拓、创新的各级政府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海外大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本地籍客家籍国内、海外中小老板的投资 | 大力扶持本地籍在本地发展的老板的发展 | 客家籍老板之间客家地区之间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 发展重点产业集群 | 龙头企业、大项目、重点项目带动 | 千方百计吸引高新科技人才到本地创业,实现高起点跨越式发展 | 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 | 大力促进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并且不断快速进步 | 选择发展自主研发自主技术型零部件元器件产业 | 发掘、发挥客家和本地人文优势,带动、促进经济发展 | 搞好城市化、城市总体规划与建设工作,带动经济发展 | 搞好城镇化、专业镇规划与建设 | 保护、规划、建设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 客家特色山区特色旅游业,产业化农业 |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客家山区具有独特比较优势的产业 | 发展各种形式的产业园区 | 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 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 |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周边发达经济圈 | 主动争取央企、省企投资大中型项目 | 争取政府专项资金、专项计划项目 | 争取各种非政府基金 | 加强与周边市县的合作,共同发展 | 农村劳动力专业技术培训转移就业 | 发达市县及省政府部门等对口帮扶 | 同等条件下当地政府优先采购本地产品 | 争取上级领导支持 | 主动争取国内的非客家籍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港澳台、国外的非客家籍华人华侨老板的投资 | 主动争取美欧日的世界500强企业及国际大企业的投资 | 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 工业化发展战略 |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 请本地及本地籍百姓献计献策 | 请科学家专家教授工程师调研指导 | 参观、考察、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地区的做法,避免失败教训 | 抓住国家、省实施重大发展政策机遇,实现大发展 | 充分运用互联网工具,大力改造和跨越式发展传统经济
“三胞”对梅州的贡献1979~2000年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2 月 16 日 19 时 56 分 39 秒  
来源: 广东省情网   2001-12-10 20:02:21
    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市“三胞”(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积极回乡捐资公益福利事业,兴办实业,为梅州社会、经济和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捐资兴办公益福利事业

    (一)捐资教育事业

    1979~2000年,“三胞”慷慨捐资98112万元,在梅州新建、重建、扩建学校的教学楼、礼堂、图书馆、师生宿舍计有8051 间,托儿所、幼儿园208间,为发展梅州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1、捐建中小学系列工程。梅州市荣誉市民、香港金利来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旅港同胞曾宪梓先生,在嘉应大学兴建八项系列工程,捐资270多万元兴建一幢10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接着又捐资1500万元建设曾宪梓中学;在全市各县兴办中、小学系列工程。梅州市荣誉市民、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旅港同胞田家炳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捐款1亿多元用于公益事业,其中捐建学校40多间;1986~2000年,田家炳为嘉应学院捐款1000多万元,建设田家炳科学馆、田家炳图书馆、田家炳计算机中心等;1999年12月,田家炳先生又捐600多万元建设田家炳师范学院;2000年12月,捐200多万元兴建大埔大东小学等3间学校。改革开放20年来,“三胞”捐资办学热情高涨,捐建中、小学系列工程有:梅州籍印尼华人汤锡林、陈纪煌、曾沐彬、肖汉芬、黎次珊、钟奇可;香港同胞刘宇新、罗焕昌、徐琳、何冬青、孙城曾、李济平、余国春、黄丽群、古欣麟、邹锡昌、姚美良。梅州籍美国华人熊德龙,香港同胞曾广淼、刘锦庆、林尚聪、杨如彭、何肇仁、罗桂祥、曾镜明、邱育新、陈泰元、朱孟依、吴炳连、杨光华、林光如、陈振炎等先生也独资捐建了教学大楼或图书馆大楼,以及学校设施或教学设备等。

    2、资助创办嘉应大学。1984年,梅州市人民政府创办嘉应大学,曾宪梓先生首先捐资建教学大楼,接着刘宇新、田家炳、熊德龙及梅州籍马来西亚华人肖畹香等先生资助兴建大部分教学场地。学校办起来后,为解决办学经费,旅港同胞罗焕昌、曾宪梓、田家炳、余国春、姚美良、刘宇新等先生集资1200多万元,在政府支持下,共同兴建嘉应大桥,每年从过桥费中提取资金作嘉应大部分办学经费,解决了办学经费紧张的困难。香港嘉应商会对嘉应大学的创办、巩固和发展都给予热情支持,倾注心血,献计献策,出钱出力。为嘉应大学捐建教学大楼、图书馆、科学馆、大礼堂、办公楼、体育馆、专家楼、幼儿园等,添置了一大批教学仪器、设备,筹集了嘉应大学教育基金。1979~2000年,嘉应商会为嘉大捐资及发动捐资近5000万元。

    3、捐资设立教育基金、奖学(教)金、助学金。嘉应商会为嘉应大学筹资教育基金,旅港同胞姚美良兄弟设立永芳教育基金。为鼓励学生发奋读书,成为祖国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材,“三胞”又在许多中小学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在梅州市设立奖学金较早、时间较长,受惠学生较多、受惠范围最广、金额较大的是梅县南口镇的“英凤奖学金”(1987年更名为“三番”学会)。奖学金的设立者是南口益昌墟下村的日本老华侨潘锋元。他设立的奖学金从1979年开始至2000年,整个村的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直至大学、留学,都享受奖学金,20年他支付了近400万人民币,500多人得到资助。马来西亚梅州籍华人何其谋1983~ 2000年,捐款100多万元, 在大埔明德学校设立助学金和奖教金,受惠师生万余人。马来西亚梅州籍华人吴晋昊设立的春蕾计划,专门用于资助农村家境贫困的65名女学生,每年每人400元,读至小学毕业。马来西亚梅州籍华人肖光盛捐款20万元,资助进光中学14位学生到马来西亚南方学院留学。 

    马来西亚梅州籍华人慈善家肖畹香投资1000万元兴建大埔进光中学,1985年动工,1987年落成招生。该校从幼儿园至高中部,有学生1000多人,教职工270多人。肖畹香每年给该校办学经费100多万元,为教师修建安居工程费100多万元,另捐8万元用于培训21名教师。

    曾宪梓、刘宇新、罗焕昌等非常尊敬教师,经常邀请家乡的教师到外地参观考察,每次回到家乡都要请母校老师同餐共叙,情感极深。曾宪梓回到家乡后,经常和学生见面作报告,深刻讲解“勤、俭、诚、信”做人办企业的道理,让师生深受教育。香港教育家何冬青捐建平远县中、小学系列工程,为三间中学、一间小学设立德、智、体各项奖学金。

    (二)支持卫生事业 

    1979年后,梅州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海外侨胞,特别是香港同胞的热心资助。“三胞”捐资与省、市配套资金一起,对医院进行全面改造,使市、县级医院(包括中医院)新建、扩建医疗及生活用房面积比改革开放前增长十倍以上,其中市人民医院(黄塘医院)建筑面积增至2000年的10.4万平方米。“三胞”在全市捐资新建、修建和扩建的大、小医院、卫生院160多间(幢),捐资金额约1亿元人民币。田家炳先生捐建的市田家炳医院,捐资1700多万元,是一次性捐资最多的。此外田先生还在丰顺捐建中医院、平远县人民医院内捐建田家炳医院,在大埔县捐建大小23间医院。曾宪梓先生在市人民医院捐建宪梓大楼(内儿科大楼),高压氧治疗中心,在梅县人民医院捐建荣发大楼等。梅州籍泰国华人徐廷侨独资180 多万元捐建丰顺中医院徐廷侨中医大楼,楼高5层,建筑面积近2500平方米。 梅州籍美国华人张宽麟夫妇捐款100 多万元修建市人民医院江南分院(现为妇幼保健院)。香港同胞李喜渊等人捐款30万港元修建梅县白宫华侨医院。梅州籍印尼华人曾沐彬先生、肖汉芬女士伉俪先后捐资40万元兴建兴宁市中医院门诊大楼,捐170 万元资助兴宁市妇幼保健院的各项建设,捐520 万元兴建兴宁市人民医院汉芬楼。罗焕昌先生捐建兴宁市人民医院内科大楼、焕昌楼和中医院桂清楼,以及宁新卫生院门诊大楼等。刘宇新先生捐建兴宁人民医院华招楼,兴宁市庭芳医院和五华横陂医院宇新门诊楼。徐琳先生捐建蕉岭人民医院大楼和中医院大楼。姚美良先生捐建五华人民医院永芳楼和平远人民医院永芳楼。余国春先生捐建梅县新县城裕华门诊大楼等等。还有梅州籍印尼华人钟奇可、黎次珊,香港同胞何冬青、邹锡昌、周化文、李济平等捐建一大批镇级卫生院和捐赠大小医院的部分贵重医疗设备。

    (三)支持体育事业 

    1979年以来,“三胞”为振兴“足球之乡”体育事业出钱出力。1985年,曾宪梓先生等捐建梅县万人看台足球场;刘宇新、罗焕昌、曾宪梓、林尚聪等先生捐建兴宁万人看台足球场;曾宪梓、刘宇新、周锦涛等先生捐建五华万人看台足球场。田家炳先生捐建大埔、蕉岭运动场;田家炳、曾宪梓、刘宇新先生在梅城江南各捐建一幢大楼,兴建梅州足球运动中心,成立足球运动学校,培养职业足球运动人才。与此同时,“三胞”出资在全市连续举办“宪梓杯”、“宇新杯”、“南方杯”、“焕昌杯”等全国全省球队参加的足球比赛。

    1997年,梅州市中学生足球队代表中国参加在印度巴特那举行的亚洲中学生足球赛,取得第五名。当梅州中学生足球队从印度飞回香港时,曾宪梓先生给足球队予以奖励,并请新华社香港分社领导一起宴请梅州队全体成员。

    (四)支持文化事业 

    1979年以来,“三胞”为振兴“文化之乡”踊跃捐资。香港嘉应商会曾宪梓先生、余国春先生等捐建梅县剑英图书馆(后改为梅州市剑英图书馆);罗焕昌、刘宇新捐建兴宁市图书馆;何冬青先生捐建平远县图书馆;杨光华先生捐建梅州师范星云图书馆;余国春等先生捐建松口图书馆等。曾宪梓、刘宇新先生捐建梅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刘宇新先生捐建兴宁青少年活动中心宇新楼和兴宁老干部活动中心文苑楼;田家炳先生捐建大埔家炳青少年文化室及游泳池;罗焕昌先生捐建大埔百侯镇焕昌文化活动中心;姚美良先生捐建梅州大会堂及大埔银江文化室、永芳戏院等;何冬青先生捐建平远石正镇文化活动中心。此外,曾宪梓、田家炳、谢兴强、刘宇新、余国春等一大批香港同胞及梅州籍印尼华人曾沐彬、汤锡林,梅江区籍美国华人熊德龙,马来西亚华人肖畹香等海外侨胞捐建梅州市华侨博物馆;田家炳、姚美良等先生捐建大埔县华侨事迹展览馆;香港同胞邱育新先生捐建白宫寿而康老人活动中心。曾宪梓先生捐建剑英公园聚贤堂、千佛塔文化中心;刘宇新先生在兴宁神光山捐建尊经阁等;印尼华人汤锡林先生在蕉岭县捐建闽粤赣释迦文化中心。刘宇新先生捐建兴宁电视发射台;刘宇新、温学濂先生捐建兴宁广播电视发射中心;田家炳先生捐建大埔电视台;姚美良先生捐建梅州电视台演播室等等。为发展梅州文化事业,1992年,86岁高龄的香港同胞廖安祥先生将其数十年收藏的何香凝、柳亚子、郭沫若、刘海粟、吴作人、李可染等大师级名家的书画真迹103幅,送给嘉应大学收藏。

    为使华侨华人对梅州的贡献名垂千古,让梅州乡亲了解他们在海内外的光辉业绩,1994年梅州市华侨博物馆破土动工,占地5000平方米,共六层楼,得到海内外乡亲150多人大力支持,共筹集 2000多万元。美国、加拿大、塞舌尔、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展厅已经先后建成开放。此外,“三胞”还捐献一批珍贵的史料和实物。美国旧金山嘉应同乡会收集了7 箱文物从美国运回梅州献给该馆。华侨博物馆还举办各种展览、讲座,2000年承办了临时性展览共16次,接待海外观众3万人次。

    1994年香港中华总商会名誉常董、南洋输出入商会前会长曾德坚先生,为支持地方志事业和修志工作,捐资港币65万元(时折人民币78万元)建造梅州市方志馆。1994年11月建成全国第一座港资捐建的方志馆。

    “三胞”还积极捐资支持梅州举办大型活动。1989年梅州举办的世界客属联谊会,1990年梅州 '90山歌节,1993年举办的全国“神州百姓闹元宵”文艺晚会,1994年举办的世界客属第十次恳亲大会等和其他大型国际性或全国性活动,得到曾宪梓、刘宇新、田家炳、罗焕昌、黄华、姚美良、谢兴强等“三胞”鼎力支持。2000年,在全国近30家省、市电视台播放,由梅州市政府、梅州电视台与深圳大学联合摄制的大型系列电视片《客家人》,得到曾宪梓、刘宇新、田家炳、姚美良、余国春等先生的大力支持。这些大型活动以文化为中介,联络乡亲乡谊,沟通乡情侨情,扩大宣传力度,使世界了解梅州,让梅州走向世界。

    (五)支持交通公路建设

    1979~2000年,“三胞”资助家乡建桥修路的热情高涨。田家炳先生独资在大埔县城兴建家炳大桥,姚美良昆仲在大埔捐资兴建永芳大桥和永芳大道。梅城德龙桥、秋云桥、剑英纪念大桥、嘉应大桥等及所有在梅州市境内的公路大桥,有许多是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独资或集资新建的。梅县籍印尼华人饶耀武,独资捐献人民币400万元,修建从梅城江南东山大桥至火车站的彬芳大道,全长4公里;又独资捐献500万元人民币, 兴建了“秋云大桥”。梅州籍泰国华人徐罗秀香、徐代文、徐锦领、徐思恒、徐名吉、徐名课等倡建,修建了丰顺县东联公路,总投资约泰币1000 余万株。据梅州市外事侨务局粗略统计,从1979~2000 年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间,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资兴建的大小桥梁共1130座,公路4547公里,总金额达3.83亿元。

    (六)支持社会慈善事业


    梅州“三胞”自改革开放以来,除捐资捐物外,还独资或集资兴建社会福利院(包括敬老院、残疾人福利院)。丰顺籍泰国华人捐资18万元兴建起汤西镇敬老院;丰顺籍泰国华人陈修试捐资25万元创建崇和善堂;丰顺籍泰国华人徐罗秀香1996年独资捐泰币800多万株(包括进华路造价),在汤坑附城镇兴建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50平方米一座楼堂结合大楼,一楼为商店,二楼为管理区办事处,三楼为有线电视站、“进华堂”老人活动中心;丰顺籍华人徐廷侨先生独资110万元兴建附城镇敬老院,工程包括佛堂与观音庙, 全身佛像一尊,由泰国运往,以及围墙等。梅州籍泰国华人还赠建数十座风雨亭,供乡民避雨及乘凉之用。平远县的新加坡籍华人林济南等捐资8.9万元建立起东石镇福利院等等。 据初步统计,1979~2000年,全市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建的敬老院共 166 间,25343平方米,此外还有其它公益事业,总额折人民币14184. 87万元。

    梅州市曾多次发生严重干旱和洪涝灾害。每当灾害发生时,梅州籍“三胞”都慷慨捐资支援家乡抗灾。1986年7 月中旬,兴宁、五华、大埔、丰顺等县遭受8607号强台风带来的特大洪水的袭击,旅港嘉应商会以罗焕昌、刘宇新为正副会长的6人慰问团先后到梅县、丰顺、兴宁等县慰问灾民,捐资100 万港币援助乡民抗灾救灾,重建家园。

    (七)捐资兴建侨联大厦 

    “三胞”积极支持各地兴建侨联大厦。1985年,香港同胞李定杰、魏华强、周锦叨、周耀金、魏辉伉俪等捐资兴建五华县侨联大厦,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由“三胞”捐资兴建的梅州市侨联大厦,建筑面积720 平方米,成为全市归国华侨和侨眷的联络中心。梅县隆文、白宫、畲江、丙村、桃尧、松口、程江、城北、南口等10多个镇,也先后兴建了2~3层的侨联大厦。

    1979~2000年梅州市“三胞”捐办公益事业情况统计表

         


 

    二、投资支持经济发展

    (一)兴办侨资企业 

    1979~2000年,全市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项目2519家,其中独资174家,合资308家,合作980家,“三来一补”1049家,合同利用外资11971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7813万美元。1981年,香港五洲城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莲芬女士与梅县华侨投资公司合作,投资170万元在梅城江北兴建“五洲城”。 1984年春,香港金利来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与梅县地区对外贸易服务公司双方投资370万元,兴办中国银利来有限公司,生产银利来领带,从西德引进4条具有80 年代先进设备的生产线,1985年4月试产。马来西亚华人姚美良先生投资1亿多元,在大埔办起南源矿泉水公司、陶瓷厂、化工厂、包装厂等。梅州籍印尼华侨钟奇可先生等于1992年在梅城东升工业区投资2000万美元创办嘉宝公司。该公司为梅州每年创税收千万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解决劳动力就业,促进相关企业的发展。兴宁籍港商张赞鸿1992年斥资兴建一个有现代意识、规模宏伟的兴宁商业城,占地面积12.5公顷,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由一个中心批发市场、一座赞鸿大厦、三条商业大街、五条商业横街、三个大型客货运停车场及其附属设施组成,共有店铺2000多间,其投资总额达2亿元,是集商贸、娱乐、食宿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市场。马来西亚兴宁籍华人林茂发于1997年在兴宁独资3600万元人民币创办兴发肉联厂,2000年为该市创税利50万元。梅州籍缅甸华人王俊宏于1992年投巨资在梅城兴办“时运达”表厂,两年后虽迁至东莞,但该厂从梅州招聘职工600多人,并严格规定每个员工每月必须从工资中拿出200元以上寄回梅州。20多年来,“三胞”兴办侨(港)资企业有力地推动了梅州经济的发展。

    梅县松南大理石板厂、梅州市的磁性材料厂、卷烟厂、印刷厂、服装厂、鞋厂、电子厂等,都是由华侨支持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

    1980年,“三胞”投资建起全市第一家合作经营企业“梅州宾馆”,望江楼等酒店、开办直通香港汽车货运业务,改善了外商来梅投资办厂、华侨回乡探亲的环境。

    据统计,“八五”时期至“十五”期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30%,邮电通讯的改造,绦纶厂、嘉宝陶瓷公司、管道煤气、华江人造板厂、梅雁轮胎厂、望江楼大酒店、嘉运宾馆的新建,齿轮厂的技改项目以及一些重点大型项目的建设资金主要靠外资的投入。利用外资(主要是侨资)兴办的1000多家“三资”企业,成为梅州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997年全市“三资”企业缴交的各项税收3.08亿元。如金利来集团每年向国家和地方缴交税款达1亿多元,被国家评为全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和人均税利最高的企业之一。大埔、梅县“三资”企业缴交税收分别占当地财政收入的四成和三成。 2000年,在各类外资企业就业的员工有5万多人。

    (二)兴办侨眷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归侨、侨眷和港澳亲属把侨汇从单纯用于消费转变为投资发展生产,使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亲属企业迅速崛起,成为侨乡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1979~2000年,全市“三胞”亲属兴办工厂1612家,纺织厂126家,陶瓷厂49家,种养10349家,商业2458家,其他342家。利用侨资57159.6万元,自筹资金28126.2万元,缴税7741.89万元。安排就业人数49445人,其中归侨917人,归侨子女4346人,侨港澳台属27278人,其他10604人。这些个体经济成了整个侨乡经济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