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县域经济 >> 福建省三明地区客家县域经济 >> 宁化县 >> 建设客家历史文化名县的建言
福建省三明地区客家县域经济
宁化县 | 清流县
建设客家历史文化名县的建言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2 月 10 日 20 时 14 分 5 秒  
来源: 三明论坛 刘善群   2008-2-27 10:52:58
    宁化在客家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和有识之士逐渐揭开其神秘面纱,重展其历史风采。随着宁化县委、县政府打“客家牌”战略的推进,宁化的客家历史文化正日益发挥其社会和经济作用,特别在知名度和影响力上,宁化及石壁的名声已远播世界。但从宁化客家文化内涵的发掘和价值上看,现在只是初步开发。从宁化县打“客家牌”的战略目标看,差距甚远,特别在如何把文化产业转化为经济产业的发展上,进展十分迟缓。宁化现在的经济主要依赖于资源型经济,特别是农林和矿产方面,加工业有所起步,文化产业是一条短腿。宁化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客家的、红色的、历史的、自然的,都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如果很好地发掘、利用,形成文化产业集群,不仅文化自身能发挥巨大的经济产业效益,同时能带动和促进其他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把以客家历史文化为主体的宁化文化作为一种重要产业来推动,使其发展,从而推进宁化作为客家历史文化名县的正式定位,并得到各级政府的确定,是十分必要的。
    一、宁化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宁化历史悠久,建县时间较早,开发时间早于闽西各县。在客家民系孕育诞生的宋代,宁化人口的集散、文化教育、经济开发等方面都领先于闽西各县,在闽、粤、赣的客家大本营各县中,也是佼佼者。所以,经众多学者研究,定位为客家早期的聚散中心、客家摇篮、客家总祖地。宁化孕育了第一代客家人,世界客家人口80%以上同宁化及其石壁有渊源关系。宁化是客家话的原生地、客家文化的原生地,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如今丰富的文物、遗址犹存。
    宁化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化人民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巨大贡献,这一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范畴,因为这里是客家地区、客家人。
    宁化自隋末以来,人才辈出,不乏中国历史名流和世界名流。载入史册的名人有伍正已、江礼、郑文宝、伍佑、徐唐,占《嘉庆重修一统志》中所列宋代汀州历史名人总数11名中45.5%,若以北宋统计则占62.5%。入明之后,则有张显宗、李世熊、雷鋐、黄慎、伊秉绶等等。
    宁化发生过不少重大历史事件。如唐代(894年)“黄连(宁化原称)峒蛮二万围汀州”。宋代(1230年)宁化盐商晏彪在潭飞磜(今方田乡南城村)聚集盐贩、乡邻举行声势浩大的农民武装起义,队伍达数万之众,攻打了闽赣十数县。元代初期(1344年)宁化曹坊曹柳顺为首聚集农民上万,举行武装斗争,攻打宁化、清流、连城、长汀和石城等地。土地革命时期(1933年)红军东方军攻打泉上土堡,等等。
    在物质文化方面,隋朝末年便“开山伐木,泛筏于吴”。唐代已有陶、瓷生产,五代闽国王审知在宁化铸造铅币,有宋一代经济繁荣,开始建造水利工程、大量开垦农田,能生产“贡米”、耕地买卖、“户无不织之妇”,利用毛竹制造“日鉴天颜”的毛边纸,有龙门新旧二银场、长永、大庇银坑。陶瓷生产、建筑业都已有相当规模。
    无论是物质文化或非物质文化,宁化都非常丰富,如今仍保留不少原始建筑、历史遗址、历史文化,以及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民间文艺。
    二、打造文化名片的意义
    文化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程度的象征,不仅自身是经济的载体,同时还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所以把一地文化的繁荣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主轴之一加以有力的实施,将有力地推动社会经济整体提升和发展,就宁化县而言,如果能成为市、省、国家认同并正式批准命名的“客家历史文化名县”,其意义十分深远。
    1.历史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的发掘和保护。宁化的历史文化尽管进行了一些挖掘和保护,但还十分不够,许多历史遗址尚待考证,如隋末巫罗俊“筑堡卫众”的地址,宋代盐商晏彪聚众造反的潭飞磜遗址,许多姓氏始祖古墓,五代铸造铅钱的遗址、银场、银坑,宋代水利工程的遗址,还有不少古文化村落等等,都尚待考证。保护方面更是令人遗憾,许多文物、遗址受到严重破坏,一个非常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延祥村古建筑已破落不堪。如果县里把文化工程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轴之一来抓,对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就必定要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如果得到上级政府的重视,各级政府也必然会对发掘和保护采取必要的措施,给予指导和管理。
    2.历史文化遗产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文化是一种无价的资产,但只有利用,才能产生效益。发掘越好,其显现的价值越高,保护得越好,其价值的长效性更好,但这种价值只是一种资产(资本),只有把资产转化为产品,并进行营销,其实际价值才会显现。一是无形的,如宣传效应,能提高一地的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这种价值既是无价的,也是无限的;一是有形的,如开发为商品,直接销售,发展观光、旅游、研究事业,便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石壁的客家血缘文化资产,通过创建客家公祠这一载体,尽管经营的不十分好,但十余来,已取得相当于投资的数十倍,而其影响力则无法估算。利用也是一种发掘和保护,而且相得益彰。
    3.巩固和提升现有文化品牌的地位。宁化现有的客家早期聚散中心、客家摇篮、客家总祖地等品牌,虽然经学者考察论证,并被客家人广泛认同,但相争激烈,宁化尽管有丰厚的历史文化佐证,但自我不发光,便可能被淡化,乃至被掩盖。如果包含上述品牌内容的客家历史文化名县,由各级政府所肯定,并批准挂牌,上述定位便增添了一层权威的法律保障,变得无可争议,消除不确定因素。
    4.增强对外的知名度、影响力。客家历史文化名县的确定,将大大提升宁化及石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为确立石壁为客家朝圣中心打下更加牢固基础,并由此而极大地带动以寻根、朝圣、文化观光为中心内容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及其它产业化旅游业。
    5.增强经贸竞争力。文化品位的提升,人流的增加,将大大地增加经济、贸易的竞争力。综合经济实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互为促进,产生良性循环效应,使宁化整体素质提升,而达到全面发展。
    建设宁化客家历史文化名城,更好地挖掘、保护、利用宁化文化资源,更好地继承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也是贯彻中共十七大关于“铸造中国文化新辉煌”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建立客家历史文化名县的方略
    宁化是客家历史文化名县,是历史的存在,不争的史实,但至今只是历史,没有很好加以“包装”和推介,更没有注册“上户”,也就是说尚未得到官方权威的确定。要更好地发展宁化客家文化产业,建立客家历史文化名县这一称号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好自身的营建工作和申报工作。
    1.对宁化客家历史文化的定位。宁化是客家早期的聚散中心、客家摇篮、客家总祖地,这些构成宁化作为客家历史文化名县的核心要素。必须围绕这些要素,深层挖掘历史沉积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古遗址、文物、文字资料、生活资料、原生态的民间文艺等等,请专业部门和专家指导挖掘、实地考察、鉴定论证。
    2.加强遗址、文物的挖掘、搜集、保护。一是古遗址。如巫罗俊隋末“筑堡卫众”的地点、城堡位置,五代铸造铅钱的地址和矿址,宋代银场、银坑的地址,宋代泉上水利工程的遗址。在唐宋间,客家先民200余姓定居宁化各地,各姓开基的地址,开基者(始祖)的墓葬或遗址,如今可查的始祖古墓只有十数个,要加以查找、鉴定。二是古民居。宁化的土楼建筑之早、规模之大、分布之广、数量之多,在现在的客家地区各县中,应是首屈一指,但如今保存的少之又少,仅存的也已经无人居住,即将坍塌,必须进行一次普查、鉴定、登记,加以保护。三是族谱。宁化现有160余姓,县客家两会多年来用心收集,但收集到的只有60余姓(宁化本地的),还有许多姓氏资源无法整理完整,族谱的收集应排上重要日程。四是古文物。急需抢救性的收集,宁化的历史文物,早期被龙岩博物馆要走一些,近年又被三明博物馆收走不少,留存民间的不少,若不抓紧收集,很快将难以寻觅。五是民间文艺。近年收集整理了一些,出版了《宁化客家音乐》、《宁化排子锣鼓》,但流传民间的原生态文艺还不少,面临后继无人的状态,如淮土高棚百鸟灯的制作工艺、石壁的“打鬼子”、夏坊的“梅山七圣”崇拜及其庙会时的游傩仪式(古代傩文化的遗留)、客家山歌等等。古遗址、古建筑、古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迫在眉睫,从最近石壁镇所举行的民俗文化艺术节,从延祥村古建筑的破落,从伊秉绶、雷鋐墓的破坏等等现象,便可看出保护古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3.加强学术研究和宣传工作。十余年来,我县客家两会,宣传、文化部门,在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宣传舆论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成绩显著,但还是要加大力度。存在的不足是:学术队伍薄弱,群体不大,特别是中青年人才缺乏;著述立说缺乏总体规划、有效支持以及鼓励措施,特别是个人自觉的著作、撰文,缺乏鼓励机制,不能有效调动个人的写作热情;宣传力度不够,县、乡所在地缺少浓墨重彩的“包装”和浓厚的文化气氛,宣传媒体少有宁化的文化内容,就连本县的广播、电视也是如此。根据宁化的历史,她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必须要在学术研究和宣传舆论上更进一步的深化、广化、活化、强化。深化,就是要挖掘宁化历史的核心特质,如作为客家摇篮,在宁化所生成的客家文化是哪些,其生成背景、其源和流、其传承与变异等。广化,就是要涉猎文化概念所涵盖的方方面面,要包容大客家概念的文化,不能禁棝在宁化一县范围,要博采众长,多与外界交流,多向外界吸纳。活化,就是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特别要活跃乡村文化、原生态的民间文化,要学术理论、文学艺术、新闻报导、文艺表演齐头并进。强化,就是要加强领导、加强规划、加强责任、加强鼓励、加强交流。学术研究、文化笔会、新闻来访、文艺会演等活动,要作出规划,增加频率。切实搞好一部电视剧、一首主题歌、一台文艺表演、一部县情电视片、一本精制画册、几部专著。现有的《客家魂》、《宁化文艺》等刊物,要提高质量,增加出版期数,或二刊合一,成为季刊。
    4.搞好几个大型活动。一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这是世界客家地区唯一规范化、常态化的国际性客家祭祖活动,这一活动要坚持不懈地搞下去,使之“定格”,达到如同伊斯兰信徒朝圣“麦加”一样的程度。祭祀典礼要进一步升华,使这一活动更加经典、规范、神圣,并在这一基础上申报升格为国家级的血缘文化祭祖活动,由国家权威部门定位为“中国宁化(石壁)客家祭祖大典”。二是办好2009年“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年会”。三是申报、筹备好第二十四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四是在上述二会期间举办“客家论坛”、“客家学术研究会”。五是举办第二届客家民俗文化节(第一届于1992年举行)或客家文艺会演(吸收客家四市区参与)。六是探讨与台湾新竹市建立客家文化交流、合作机制。
    5.建好文化载体。宁化客家文化可以分为两个中心区。历史文化是以石壁为中心的宁化西部文化。石壁不仅是宁化西部的代表,而且是闽赣连结区——客家摇篮区的代表,是客家摇篮的中心,是宋代客家人文中心和代表,所以石壁极具客家历史文化的代表性。现代文化是以翠江镇为中心的宁化文化。这绝不是切割,而是考虑搭建文化载体的侧重点,从行政区域文化而言,宁化文化包含宁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当然也包含石壁文化,之所以加以区分,是因为石壁名声在外,甚至有只知石壁而不知宁化的现象。同时也是从客家人的认同考虑,再者是为了突出石壁,把石壁纳入县区的总体规划范畴,县乡一体化。鉴此,在抓县区建设的同时也抓住石壁。把石壁建成客家历史文化的中心区,再把以湖村为中心的宁化东部建成优秀生态文化区。东西一线,构成宁化人文、生态、红色旅游链,达到三日游的规模。
    石壁的建设规划,不应只着眼以客家公祠为主体的朝圣文化区,应综合考虑,把文化、经贸、旅游、交通综合起来,建成以血缘文化为核心的朝圣中心;以服务业为核心的旅游休闲中心;以发展经贸为核心的闽赣边贸中心;以交通业为核心的闽赣物流中心。把石壁的建设,定位为“海西石壁客家祖地文化区”建设,上报省、市,争取得到认同和肯定,并列入海西建设的总体规划,争取“名位”和资金。
    城区要发挥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地位作用。文化方面,重点建设世界客家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客家会馆),覆盖全球的客家博物馆,革命教育基地(北山公园),伊秉绶故居、黄慎草堂、张显宗纪念馆,客家文化街(客家大道),客家剧院,客家艺术团。
东部天鹅洞群、蛟湖、杉木王群落、李元仲檀河精舍,但月菴、泉上土楼遗址、延祥文化村等等都富有文化内涵。重点是搞好延祥村古民居、古文物的保护维修,并申报古文化村,加以保护和利用。
    6.搞好申报工作。做好这项工作要两手抓,一手抓挖掘、保护、提升、研究、宣传;一手抓申报。前者前面已言,后者亦需做大量的工作:一是要确定职能单位,落实任务和责任。二是要选准申报角度,“对症下药”,搞清申报渠道和程序,制订申报工作方案。三是要做好相关文书工作及宣传工作。四是要聘请客家学、文化学、考古学、人类文化学等方面的专家到宁化考察、论证,争取形成共识,作为申报的有力依据。五是要利用2009年“全联会”和24届“世客会”主席团会议,形成《倡议书》或《报告》,因为宁化客家文化是世界客家人的文化,由世界客家代表向当地政府报告或呼吁,符合法律程序;也可以在年度祭祖大典中,请各地祭祖团代表签署文书,作为政府申报附件。

    作者简介:刘善群,宁化县客家研究会会长。
相关文章
       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