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闽南地区
国内闽南籍亿万富豪 | 海外闽南籍亿万富豪 | 闽南商会 闽南地区的行业协会 世界闽商大会 闽南商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闽南商人在全国的投资 闽南地区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闽南商人的资金来源与资金出路 闽南商人的地下金融与高利贷 | 闽南地区城市经济、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富裕村与新农村建设 | 闽南商人的国际化、闽南地区的外资 | 闽南商人研究 闽南商人精神 闽南商人失败案例 与闽南商人有关的法律案例 闽南籍职业经理人 | 闽南地区的自主研发与自主核心技术 闽南地区技术与专业人才战略 闽南地区科技发展战略 闽南地区科学技术 | 闽南地区的产业政策、产业结构、主要产业、产业集群、专业市场 | 闽南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及比较研究 | 闽南籍经济学家 | 闽南籍科学家、院士、著名专家教授 | 闽南地区交通、通讯、能源、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建设 | 闽南地区国有经济 闽南地区经济问题 闽南地区经济综述 | 闽南文化 闽南话 闽南地区教育 | 闽潮关系 闽客关系
福建商帮会馆考略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1 月 29 日 18 时 27 分 6 秒  
来源: 商帮 记者:辜勤   2006-1-13 18:30:20
    会馆,有时又被称为公所,是中国传统行会组织的一种,大约兴起于明朝中后期。会馆既指旅居异地的同乡人或者同业者为联络乡谊及实现商业目的等而修建的作为集会居住的馆舍,又指一种地域性或同业性行会组织。它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属于单纯同乡会之类的仕宦行馆、试馆,由公众募捐而在京师设立,主要出于联络乡谊;一种则属于商人或商帮会馆,当时人又称货行会馆,为私人合资所建立,其目的除了联络乡谊外,更主要的是互通商情、平易物价,也为了对抗其它商人群体或商帮及处理与所在城市官方和人民的关系,具有实现情感经济目的的双重功能。这类会馆数量多,遍布全国商业口岸。
  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商人的活动日渐活跃起来,形成了诸如晋帮、徽帮等区域性商人群体。各地商帮为了便于异地商贸活动的开展,纷纷于所在城镇建立会馆。在当时众多的商帮中,福建商帮是一支相当活跃的商人群体。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境内山多地少,地理生态环境复杂。随唐、宋以来的大力开发,区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人地关系的矛盾也日益凸现,迫使一部分人向渔业和工商业转移。因而早在宋代,便有大量的福建人漂洋过海,北上南下,甚至远航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从事商贸活动,唐、宋、元时期不断发展。明清以来,由于统治者推行闭关自守的政策,福建商人被迫将主要的目标转向国内市场的开拓,很快便成为明清商业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活跃在当时中国许多重要的城市和商业口岸。相应地他们也在这些城镇和口岸建立了自己的会馆,至今在上海南浦大桥附近众多高大楼群间,还有这么一座外表并不起眼的低矮建筑,名为“三山会馆”。它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在上海经营果桔生意的福建商人投资兴建,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今日上海仅存的中国传统商帮会馆,是上海传统商业发展史和福建商帮商业活动的代表,具有珍贵的文物和历史价值。然而,大量散处全国各地的福建商帮会馆大多已湮没无闻,只能从一些文献史籍中览见其蛛丝马迹。笔者据资料所见,草成福建商帮会馆简表。 
  从上表可见,福建商帮会馆不仅分布遍及全国13个省市;而且数量多,其中确切可考且又直接以会馆或公所为名的就达39个。显然,这个统计数字远非全部,仅是其中部分而已。实际上,在福建商帮之下又按地属分成若干小商帮,这些小商帮在一些商业活动比较频繁的重要口岸,于总馆之外还建有分馆。正如(民国)《上杭县志》卷十《实业志》记载说:“清嘉道以前,以靛青业为著。据赵志(赵宁静纂),乾隆十八年刻的《上杭县志》物产云:本邑之种蓝者其利犹少,杭人往南浙作靛,获利难以枚数。此乾隆初年事也。故江西、浙江、广东及上海、佛山、汉口等处,于省郡总会馆外皆有上杭分馆,当时商业发达可知。”此类会馆很难钩稽。福建商帮会馆的分布具有沿海和沿长江的特点,这主要是福建背山面海、与内地陆路联系不便而主要靠水路的结果。
  学术界通常认为,中国的商帮会馆大约兴起于16世纪前后。用这种观点来概括中国商帮会馆的发展大势不无道理。但也必须注意到,早在12世纪的南宋,福建海商就开始有了明确而初具雏形的会馆的记载。南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福建海商沈发荀就在明州(今浙江宁波)建造了闽商的保护神天后庙。此外,在杭州、芝罘等地也有福建海商建造的天后庙。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由福建海商建造的天后庙,虽然不以会馆为名,但具有后世商帮会馆的一些特点,可谓后世商帮会馆的雏形。(【日】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2页)所以,我们虽然不敢肯定地说中国会馆起源于福建商帮,但福建商帮建立会馆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还是有史可证的。
  商帮会馆是旅居外地的同乡或同业商人为实现联络乡谊等目的而共同建立,因而祭祀共同信仰的神祇是他们加强内部团结的一种手段。所以当时会馆常用某堂、某庙、某殿、某宫等别名,作为本帮办事集会和祭祀的地方。正如有的碑刻所记:“此为前宫后殿与会馆合而为一也,合庙堂于会馆也。”(《上海碑刻资料选辑》,第236页)当然,不同地方的商人信奉的神祇各不相同。至于福建商帮,具有供奉天后的普遍特点,这可从上述上海三山会馆之建筑格局和文献记载中得到证明。如上海泉漳会馆的《会馆财产勒石序》记载:“盖尝观泉漳会馆之创建,在上邑城东之外,滨于黄浦。规模宏广,基地巩固。前后两进,造起庙堂,前则恭祀天上圣母,后则恭祀协天上帝,之右设有敦叙堂,堂之左右有厢房,次第布置,均得其宜,而泉漳仕商往来驻足之区在是焉,庙之后环绕两傍房屋达于街道,为泉漳买卖之地。”(《泉漳特刊 上海泉漳会馆会务报告书》,1949年版)这是比较典型的福建商帮会馆,还有一些会馆规模小而直接以天后宫名之,此类会馆为数当不少。可以说,天后信仰之所以由闽境传播到全国甚至海外,与福建商人的活动不无关系。
  由上可见,福建商帮会馆具有源远流长、分布广且数量多、通常以天后为祠神等特点。商帮会馆是传统中国社会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商业发展轨迹和特点的见证,其中虽然不乏消极落后的因素,但其积极的一面也不可忽视。笔者认为它犹如一个“流动的家园”,给思乡恋家的旅居外地的商人们以极大的精神安慰及商贸活动中团结互助的力量。今日适逢改革开放的盛世,人们外出从事商贸活动的机会更加频繁,如何吸收传统商帮会馆的优点,并结合现实的社会主义法律和制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人会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