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概要 |
客家文化综述 | 客家认同 | 客家精神 | 客家话 | 客家文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报刊杂志、专著 |
八部专著网罗客家文化 |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1 月 27 日 18 时 0 分 18 秒 来源: 南方日报 2006-2-28 9:34:00 |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今日首发 八部专著网罗客家文化 本报讯今天,备受全球客家人、客家研究者瞩目的客家文化丛书——《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将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首发式。“书系”由梅州市委宣传部与华南理 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深圳市文联客家研究室、嘉应大学客家研究所合力编纂而成,是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书系”从历史、民俗、建筑、语言、文学、艺术、人物、学术等多个领域,大规模、多视角地对客家文化进行整理、推介,在广东尚属首例。 不拘陈说敢于立言 《客家研究文丛》自出版以来,受到各方广泛关注,有关专家学者认为,“书系”的出版,将会引发“客家学”研究的热潮。 近年来,无论是客家文化的系列丛书,还是广东历史文化的书系都出版了很多种,但能引起如此广泛关注的却并不多见。那么,此套“书系”的特色在哪里,其生命力又体现在何处?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认为,首要的原因在于编纂者都是知名客家研究专家,他们不拘陈说,敢于立言,保证了“书系”客观、纵深而现代的品质。 据介绍,整套丛书有三方面的重要特色。一是其首部“新探”先声夺人。在坚持客家研究主流派观点的前提下,又对传统的“南下说”予以了补充与必要的修正,使之置于整个中华民族移民史乃至整个世界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上。客家学研究就需要这样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新领域,而不可固步自封,亦不可数典忘祖、哗众取宠。 二是书系所显示出的整体性与科学性。八部书立体地烘托出整个客家学的构架。无论是历史还是现状,是高雅文化还是民俗文化,人文地理、精神气候,都得以出色地表现。 三是雅俗共赏,有广泛的受众;用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示出客家人广博的精神世界。 诗文艺韵填补空白 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杨宏海是“书系”中《客家诗文》、《客家艺韵》的编纂者。他介绍,过去客家学的研究一直没有系统地展示客家文人文学和民间文艺的专集。实际上,客家人历来“尚文”,从古至今,文坛上一直活跃着客家人的身影,如张九龄、文天祥、郭沫若等。这次由其编纂的《客家诗文》、《客家艺韵》,可以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此外,《客家人物》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有建树的客家人进行重新梳理,内容上同样填补了许多空白。 书系仍有遗珠之憾 丛书编者之一、华工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谭元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书系”仍有遗珠之憾。由于时间关系,他们本来想做的“客家妇女”、“客家族谱”的研究、广东客家人向台湾的迁徙历史考证、以及香港上水、元朗、大埔、沙田、西贡、荃湾等地的客家文化的现代性(如族长的民主选举)都没有来得及做完。同时,《客家通志》与《客家文化史》这样总纲性的思想史也有待专家学者们的继续努力。 “书系”执行副主编谭元亨: 客家文化研究已成“显学” 客家文化的研究,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出版后,记者采访了“书系”执行副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主任谭元亨教授。谭元亨介绍,客家文化研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队伍参差不齐、学术含量不够等;学者们除了考据客家文化本身的属性、特色、发展脉络之外,应关心更深层次的现实问题,即乡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化对接,本土文化如何创造现代价值,这些都是广东文化发展战略需要考虑的问题。 广东学者责无旁贷 台湾大学里使用的有关学科教材,也是广东出版或广东学者著的 记者(下简称“记”):广东是客家的第一大省,广东梅州是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和客家文化大本营。您认为广东在客家文化研究上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谭元亨(下简称“谭”):要拓展、深化客家研究,广东的客家文化学者责无旁贷。今年初,省教育厅评审我省高校重点文科基地,陈其光、黄伟宗两位教授和我一起提出建议:“在高校建立客家文化的重点文科基地,促进客家文化的研究”。我们认为,当代广东,在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中,客家民系分布最广、文化底蕴也最深厚。而历史上,在广东范围内出现的许多领袖、名人也都是客家人,从文天祥、袁崇焕、洪秀全、孙中山,到朱德、叶剑英、胡耀邦等都出自客家。可以说,这部书系是整合客家研究资源,打造“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的重要举措。 记:有专家学者对这部书给予了很高期望,希望这套书系的出版会引发“客家学”研究的热潮。您怎么看这套书系对客家文化研究的作用? 谭:我认为,这套书系应该扮演一个起承转合的角色。我们对客家文化与梅州的研究已经出了18种书,居全国之冠。我们的人才培养也十分突出,连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也向广东招聘院长。台湾本科、研究生使用的有关学科教材,也是广东出版或广东学者所著的,比如《客家盛典》之前就多次再版。 这套书系对以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梳理。我们未来的目标是出够100部研究客家文化的书籍,最重要的是推出一部总纲性质、领头性质的《客家通志》与《客家文化史》。可以说,书系是前期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全面概括过去的成果,为日后的《客家通志》与《客家文化史》打下基础。 学术研究多新成果 经过反复考证,我们揭示出客家人在戊戌变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记:梅州的客家文化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但是长期以来都是各自为战、零敲碎打,没有形成科学体系。这套书系在客家学术研究上有哪些新成果? 谭:《客家新探》强调的便是一个民系乃至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不是靠“共同的历史技艺”,而是靠一个“共同的可信的未来”——这正是客家人开拓精神的根本。我们把客家人迁徙的历史放在世界民族大迁徙的背景上,以大量的历史证据,给罗香林的“5次迁徙”说予以补充、纠正。从文化动因、民族自尊、心理认同等诸方面强化了“南下说”的论证。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隐性移民”的论证。我们纠正了一点:过去移民研究中,只着眼于战乱、灾荒引发的难民潮、移民潮,而不大在意和平时期由于人口、耕地以及政令所推动的大规模的、人数更多的移民潮。比如,我们综合各方面的材料指出,安史之乱是比黄巢之乱时规模还大的第二次大迁徙。明代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梅州有大量客家人迁到韶关等地,而粤北河源、惠州等地的客家人大都为隐性移民。同时,我们指出客家民系之所以为“客”,更多与“二次到位”乃至“多次到位”相关。 而“6次崛起”说是该书的“最新”部分。过去人们一般认为戊戌变法与客家人关系不大,可“新探”却从中央、地方与外交3个层面上揭示出了客家人在变法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比如,经过我们反复考证,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就是由福建闽西迁入四川的客家人。 客家名人诗文会聚 文天祥是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但很多读者不知道他是客家人 记:这部书系针对客家名人的编写有哪些新的角度? 谭:其实早在几年前,我们就构思选编了一套《客家文学作品集》。而此次的《客家诗文》将古今比较知名的大陆地区客家籍作家、诗人或者名人的文学作品大都“收入囊中”,集成了一个盛况空前的“客家诗文大聚会”。比如,文天祥是妇孺皆知的民族英雄,但是很多读者不知道他是客家人,也没有觉察到他诗文中的“客家味”。所以,这部书从“客家”的角度重新审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这种角度是前所未有的。 再比如《客家之子》,我们希望通过史诗品格、正气歌式的意蕴,将上百位客家杰出人物的故事编写成一部客家人的“正气歌”。我们也没有采取人物列传的形式,而是有详有略,有的用单篇,有的用群像。通过这种“新”的编排方式,展示“客家之子”的榜样力量,以激励后人。 记:您能否阐述一下“客家精神”? 谭:可以说,客家文化作为全球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元,它保持了中国古代唐宋时期民族文化上升时期的精神状态,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放、潇洒,与明清时候理学的保守封闭心理不同。应当说,客家文化研究对于挖掘粤北、粤东等地的中国历史文化非常重要。同样,古代客家人南迁之后,将不毛之地开辟成山村、海港,他们的勤劳、智慧、勇敢,对于今天的“新移民”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希望引发读者思考 梅州、韶关、清远、河源等地的客家人文资源和原生态资源应得到整合 记:客家文化的发展对于广东的文化发展战略有何意义? 谭:客家文化及客家地区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广东文化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这种思路就是整合各个地区相近的文化资源,使之形成合力。 在梅州,对客家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广东现在建设文化大省,但是,有些地方文化建设的投入仍然不足,对文化资源如何整合的研究也不多,希望这套书系能够引发领导和民众的一些思考,思考如何去整合梅州、韶关、清远、河源等地的客家人文资源和原生态资源。 专家说法 自立新说雅俗共赏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客家诗文》给了我很多启发。该书将很多著名诗人和作家放在同一框架中,把读者领到一个很独特的阅读方位。读者能在阅读中时时发现作品中的“客家文化”因子,进而获得一种“重新发现”的愉悦。 杨宏海(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这套丛书的特色是雅俗共赏、有所创新。丛书从不同的维度,立体地烘托出整个客家学的框架,并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客家新探》对“客家源流”自立新说。此外,过去尚缺系统展示客家文人文学与民间文艺的专集,丛书的《客家释文》与《客家艺韵》填补了这些空白,并成为以文艺形式介绍客家的范本和颇具特色的乡土教材。 赖绍祥(原嘉应大学副校长):《客家梅州》一书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准确地叙述了客家民系形成的历史,论证了梅州作为世界客都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定位,对于人们认识梅州、热爱梅州、建设梅州、献身梅州有重要的帮助。 黄崇岳(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客家围屋》一书对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结晶——楹联作了典型剖析,使“内文外武”的客家围屋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使客家人尊教崇文的优良传统得到解释。 客家书系简介 该书系是全方位整理研究客家文化的学术专著,涵盖了客家文化的各个方面,八本书每本20万至25万字。 《客家新探》:追溯客家人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由混沌到清明、从孕育到发展、由萌芽到壮大的历史进程。 《客家方言》:选取部分特色鲜明的梅县话词语,系统阐述了客家方言的分布、语音、词汇、语法特点,论述了客家方言的形成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 《客家围屋》:图文并茂地对围屋加以分类描述,并对围屋内外的楹联作了典型剖析。 《客家艺韵》:收录了有关客家的神话与传说、故事和寓言、笑话,以及山歌、童谣等,还收录了一批客家地区流行的谚语和歇后语。 《客家民俗》:详细介绍了包括台湾在内的粤东祖地客家人传统风俗习惯,是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研究成果。 《客家诗文》:是祖国大陆地区客家文人的文学作品选,古今比较知名的客家籍作家、诗人或名人大都“登堂入室”。 《客家之子》:介绍客家杰出人物。 《客都梅州》:介绍梅州的历史与现实、山川与名胜、文化与经济、人文与生态、教育与文艺、民俗与民居、资源与特产、方言与宗教等。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蒲荔子实习生李培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