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客家镇域经济 >> 今日中心镇 明日卫星城
客家经济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 客家职业经理人 | 客家商会 | 世界客商大会 | 客商研究 | 客家千万富翁 | 客家小老板 | 客家老板的慈善捐款 |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 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 | 其它客家交流与合作平台 | 客家地区重大基础建设 | 客家地区终极经济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 | 适合客家地区终极发展的产业 | 客家城市经济 | 客家县域经济 | 客家镇域经济 | 客家富裕村与客家新农村建设 | 客家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客家地区科技概要 | 客家教育概要 | 客家民居与公共建筑 | 客家服饰 | 客家工艺品 | 客家音乐 客家流行歌曲 客家影视 客家舞蹈 客家山歌 客家戏曲 | 客家菜馆 客家菜 客家美食 | 网上客家商城 | 客家专家科技成果与客家富豪资本对接合作平台 | 客家媒体综述 | 客家文化概要 | 客家财富俱乐部 | 客家籍经济学家与管理专家
今日中心镇 明日卫星城
客家经济网   2012 年 11 月 26 日 22 时 38 分 37 秒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2006-3-7 10:20:0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紧密结合中心城市发展的实际,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谋求治本之策。
  在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突破口,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治本之策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对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防止五种错误倾向深有体会:防止官僚主义、脱离实际;防止形式主义、劳民伤财;防止急于求成、欲速不达;防止“等靠要”、无所作为;防止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摘自林树森同志昨日题为《坚持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言
  本报特派记者刘旦、窦丰昌、刘彦广、赵琳琳、舒涓、周方、柯学东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由政府主导、农村作为主体,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的系统工程,切忌千篇一律。昨天,华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必良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搞新农村建设不可能只有一个模式,在广州这样的中心城市周边建设新农村,“中心镇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和实践,可以避免资金使用上“撒胡椒面”的做法,形成规模优势。
  新农村建设不应仅一种模式
  罗必良教授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基础设施的投资重点投向农村,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思路转变,对于农村的发展来说非常必要。关键是投资的时候怎么个投法,是像“撒胡椒面”似的遍地开花,“户户冒烟”,还是进行一定程度地集中,发挥规模效应。在广州和珠三角地区,农村的交通条件已经不错,又靠近大城市,中心镇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形成产业规模和专业化,在龙头产业的带动下进而形成专业化的竞争优势。以前我们常说以“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形式来发展农村经济,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就可以促进这种方式的进一步提升,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使农户专业化,像增城的新塘整个镇都在做牛仔服的生意,分散的农户通过中心镇的带动产生了强大的集聚效应。
  11个中心镇规划通过审批
  在前不久举行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广州明确提出将把一批成功的中心镇建设成广州的卫星城。在中心镇的带动下,广州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去年广州16个中心镇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约1107亿元,同比增长23%。按照“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要求,广州在把全市65个镇撤并为35个镇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6个中心镇。将来更要通过5到10年或更长时间,把中心镇建设成为现代化新型城区,变为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透露,现在广州市和区(县级市)财政每年都给每个中心镇安排1500万元的统筹建设资金。目前已有11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通过了市政府的审批。
  中心镇出发点是产业带动
  罗必良教授同时也是省政协委员,他对本报记者说,前不久开省“两会”审议报告的时候,他就提出,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5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罗必良说,最重要的还是前面两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这是最基本的也是农民最关心的,中心镇模式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产业带动,解决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发展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系主任、区域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秉龙教授指出,广州的发展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另外,由于中心镇的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出现城市群,这些城市群中间有足够“空间”,可有效避免城市因过渡膨胀而带来的塞车等“城市病”。
  中心镇让农民就近享受福利
  本报北京电 (特派记者舒涓、刘彦广、周方、窦丰昌、刘旦、柯学东、赵琳琳)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关则文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心镇模式是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到实处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也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
  中心镇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不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地广人稀,所以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农村实现集约化规模发展是趋势,要“减少农民”,“而城市容量有限,不可能一窝蜂地拥入城市,所以建设中心镇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也符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用‘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
  关则文表示,中心镇所处位置相当于“城乡结合部”,发展中心镇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各种资源的整合。而由此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可以保证工业发展实现最大效益,中心镇搞工业区,一方面带动产业发展,一方面又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让农民可以就近转移,而且,工业发展也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业又会吸纳一部分劳动力,是很好的良性循环。发展中心镇,对周围地区也能起到很好的带动辐射作用,如教育培训、科学信息、卫生医疗等,农民能就近获取或享受”。
  做好规划切忌搞成“四不象”
  关则文介绍,广东省目前有270多个中心镇,不只是大城市周边有,粤西、粤北等地区也有。“不过在大城市周围,发展条件会比较好,像广州中心镇的规划是容纳20万人口、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逐步向卫星城发展。广州中心镇建设起点高,与其他地区的中心镇概念有所不同,应该用更高的标准来建设,中心镇的硬件设施要更好,城市功能要更加健全。”
  中心镇建设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关则文给出的答案是:做好规划是关键前提,“搞得城不城、村不村、镇不镇,成了‘四不象’,那可就乱套了”;要通盘考虑好并镇后资源整合问题,“发展中心镇势必切掉一部分镇,减少了行政成本,有利于带动政府机构改革,但镇干部的分流问题一定要解决好”;中心镇建设中,硬件设施建设一定要跟上,水、电、气、交通、文化设施等等,一定要投入足够资金,达到一定标准。
  广州110亿资金为“农”添翼
  本报讯 (记者叶卡斯、叶平生、陈穗华)专家表示,对于广州这种特大的中心城市来说,不能简单就“三农”论“三农”,而必须放在整个城市化的过程中,在促进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互动发展的过程中考虑。广州通过中心镇这一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早在2001年广州市市长碰头会上,就首次将“抓好中心镇规划”列入当年“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工作要求中。2002年,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确定江高镇、沙湾镇、狮岭镇、石滩镇和太平镇为2003年中心镇村建设的试点镇。
  广州为什么要建设中心镇?广州市农村中心镇、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广州市的产业发展已进入后工业阶段,市区的经济运营成本越来越高,建设中心镇就可以成为承接广州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而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世界上大都市的人口多数在1500万~2000万之间,目前广州常住人口已突破1000万人,一旦达到1500万人以上,就会带来交通、环保、消防、治安等方面的压力,必须适当转移一部分出去。从城市经营的角度看,10个20万人口的中心镇加上800万人口的市区,其成本要低于一个1200万~1500万人口的城市大片区。
  中心镇的经济将以工业与服务业为支撑,而不再是以农业生产为重点;在中心镇中,农民转移就业,成为产业工人、服务业工人,月收入基本可达1000元左右,年平均收入也将高于目前广州农民的年均收入。通过中心镇建设,可以促进广州市中心城区、中心镇及所在区(市)之间的互动与优势互补,实现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据统计,“十五”期间,市本级财政共投入涉农资金约110亿元,有力地提高了农村综合发展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温思美表示,中心镇建设是矫正我国城市化历史演进过程中偏差的重要政策实践,在整个广州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他山之石
  赣州模式“三清三改”为起点
  昨天,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赣州市委书记潘逸阳对本报记者说,赣州地处革命老区,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之后,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行之路。专家认为,赣州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厕)为起点的新农村之路确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全国人大代表、赣州市市长王昭悠接受采访时说,示范的4000多村庄现在已经面貌一新。
  徐闻模式“四通五改六进村”
  全国人大代表、湛江市委书记徐少华昨天向记者介绍新农村建设的“徐闻模式”———开展以“四通五改六进村”(即通路、通邮、通电、通广播电视,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造住房,党的政策进村、先进文化进村、科学技术进村、优良道德进村、卫生习惯进村、法制教育进村)为载体,以生态文明为主要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其中首先是道路、电网、水利、通讯等骨干设施由政府投入,确保农村大的骨架“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