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
潮州人客家祖——留隍印象(文字版) |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10 月 18 日 22 时 58 分 18 秒 来源: 留隍信息网 2011-6-5 10:26:00 |
从潮州出发,沿着韩江上溯水路便可到达留隍。留隍是东留镇和西留镇的总称。 留隍位于梅州与潮州交接处,居民们都会说两种方言,潮州话和客家话。一直以来,这里潮、客毗鄰,和睦相处。 在西留镇老街有不少潮州人,他们大部分是生意人,其中不少是抗日战争时期,逃避战乱举家迁移到这里的。 [老街采访居民潮客话:都说潮州话,留隍说潮州话,老家在高华客区,说客(家话)的,客家人喱,冲茶吃去。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说潮州话,是潮州人。我半客半学老(潮州话)。留隍镇辖属丰顺县,潮汕沦陷时候一家一家来,潮州人到这里发财(做生意)。] [汕头大学中文教授黄挺:现在留隍居民都是以潮州话作为日常用语,在镇内或镇外,留隍人会说“我是潮州人,客家祖”] [万江古庙] 留隍又名万江市,相传南宋皇帝宋帝昺被元兵追杀,南逃来到这里,在江边,宋帝昺对着韩江祈求神盟庇护。神盟没有保佑这位宋朝的末代皇帝,留隍的居民却念念不忘宗帝昺的缷驾亲临。于是便有了“万江古庙可留皇”的说法。留隍也就因此得名。 留隍有不少特产是潮州人熟知的。譬喻留隍草席、留隍竹器。黄金姜糖和万源斋云片糕。 万源斋制作云片糕,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目前留隍老街上制作云片糕的家庭作坊有十多家,但只有三家是万源斋的正宗传人。 [万源斋第三代传人 廖史狮] 因为担心技术外泄,万源斋的师傅婉言谢绝我们的采访;我们所能拍摄到的,仅仅是其他作坊简单的制作程序。 把煮溶了的白砂糖和糯米粉按比例混和、加上揽仁和一些调味,碾平压块。然后下锅蒸炖。因此潮州人又把云片糕称为炖糕。炖好的糕还要趁热用阴阳刀法切片。这大概就是“云片”的来历吧。 如今,时年八节,留隍云片糕仍然是潮州市场的紧俏货。 黄金姜糖出自留隍的黄金村、高华村一带。这些地方都是韩江的冲积滩。沙质土和丰富地下水资源,很适宜种植生姜。当地许多农民自己当师傅,用生姜制作姜糖。 制作姜糖工艺并不复杂,只要把握好糖和姜的比例就可以了。 留隍姜糖因为色彩金黄,于是就有了黄金姜糖的好名字。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留隍是韩江水路运输的重要驿站,是潮客交融之地。因而云片糕、黄金姜糖等特产随着江水,声名远扬。当然,由于留隍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留隍还有与土特产一样独特的人情风貌。 [留隍镇文化站站长杜日影:留隍人结合了客家人再穷也要读书的习惯,所以留隍历史上出人才,文化历来不低,因为靠近潮州,(这里的人)会做生意,有走南闯北的习惯,耕作由潮汕人传下来,所以精耕细作……] [汕头大学中文教授黄挺:清嘉庆时期,潮汕沿海商业经济发展,使到(潮汕)文化有一种推力,慢慢沿着韩江往北边( 留隍方向)推。] [东留朱氏笃庆堂] 眼前的这个建筑群建于清代咸丰元年,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据当地人介绍,这个建筑群是他们的祖先,朱氏十七世祖做生意发财之后兴建的。如今朱姓子孙在东留已经传到第26代。 建筑群的中央是东留朱姓的祖祠,名为笃庆堂。 整个建筑群占地五千四百七十二平方米。五、六十年代有两个生产队240多人在这里居住。 引起我们兴趣的,不仅仅是建筑群的历史与规模,而在于它的建筑样式。 如果大家看过客家围龙屋,您就会发现,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与围龙屋很相象:门前是一口半月形的大池塘;一排排的房屋以祖祠为中心分列排开;整个建筑群呈后高前底……。 不过,当你走进笃庆堂的大門,您又会发现,祠堂的建筑样式几乎与潮州的祠堂一个模样。这是潮州祠堂典型的屋顶结构“三载五木瓜”;这些是地道的潮州木雕;屋脊上是潮州嵌瓷;还有“驷马拖车”的布局等等。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邱创平:这是一座完整的“驷马拖车”式的潮州居民,三进四横屋两围包又明显带有客家围龙屋的特点,此外还有木雕、门扇、屋檐等等,是潮客两地文化融合的结晶。] 在留隍有许多潮客通婚的家庭。林建龙、余丽珠夫妇便是其中的一个。他们家门口是汩汩的韩江水,坐在家中便可以品尝这一片的绿色,一江的清幽。 [余丽珠:(我)是大埔的,客人,丈夫是潮州人,有三个子女。媳妇是潮州人,有了孙子了。 媳妇:我的娘家在潮州布梳街。] 林家除了这位潮州媳妇常在家里带孩子之外,其他人每天都在忙。忙陆上的活、水上的活。江边人家似乎有干不完的活。我们的到访并没有打乱林家的生活节奏,大家都各忙各的。 [余丽珠:我老伴最熟水路,行船的,最熟悉水路,会修机(发动机)。失陷时(抗日战争时期)跟父亲到留隍的,当时家里生活很(苦),到改革开放,因为有了这条江,靠行船自己赚钱,生意越做越大,船越来越多。] 说林建龙是老板,倒不如说他更象一名水手。 [林建龙:94年,一户一条(快船)与客运国营大船竞争,(生意)最好的一天跑了20船次,这条 留隍到潮州航线,运杉木,运竹、炭。留隍大都是行船的,农村的大部分以河赚食(营生),河边的也以河赚食。] 生意最好的那段日子,林建龙一家拥有十三艘快艇,一艘大货船。 随着陆上交通的迅速发展,林建龙的水上生意便一天不如一天。韩江航运的冷淡,使林建龙陷入了一种无所适从的尴尬。 [林建龙:现在静了,韩江非常静] 望着眼前静静流淌的韩江水,林建龙不愿再提往事。可是每天还是离不开韩江,更离不开终日停靠在岸边的这十几只船。 [林建龙:无法形容,生活上,水,一生都是这条水,船起船落,赚(以)韩江水食(为生)。] 与老伴不同,余丽珠倒是看得开,想得远。 [余丽珠:自己不识字,希望儿女能读书,当个文化人,才有出路。女儿考上潮州韩师,我很高兴。] 林建龙家准备办个小酒店,店址选择在韩江古码头的边上。这样每天开门,依旧面对着韩江。林建龙说,这样可以让自已经常回味以前水上运输的酸甜苦辣。反正,他们并不想赚很多钱,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剩下的是与江水的情结。 |
相关报道
- [媒体报道] 潮州人客家祖——留隍印象(文字版) 11.6.5
- [媒体报道] 丰顺讲潮州话的人(汤南镇、留隍镇)祖先都是客家人(潮州人客家祖) 10.7.19
- [媒体报道] 潮州人客家祖——留隍印象(视频) 08.4.30
- [媒体报道] 泰中友谊大使—访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郑明如 07.10.8
- [媒体报道] 潮州台记录母亲河力作《韩水长流》风情系列片7月28日起播出 04.7.20
- >> 返回 [基本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