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客家企业家 客家亿万富豪
家居家具制造业 | 家居家具零售业 | 木竹业 | 纸浆造纸及纸制品业 | 印刷包装业 | 医药和保健品业 医疗器械业 | 日用化工业 | 化工业 | 橡胶塑料业 | 玻璃与陶瓷业 | 酿酒业 | 食品饮料业 | 现代产业化农业与观光农业 | 饲料业 | 能源与节能业 | 旅游酒店娱乐业 | 酒店设备及用品业 | 饮食业 | 汽车制造业 | 汽车零售业 | 汽车零部件业 | 摩托车业 | 机械制造业 | 五金与金属制品业 | 矿产业 | 钢铁业金属材料业 | 纺织化纤印染服装业 | 皮革皮具鞋帽箱包业 | 玩具及孕婴幼童用品业 | 建筑与装饰业 园林工程业 | 建材业 | 房地产业 | 零售批发业 | 金融证券保险投资业 | 灯饰照明业 | 电子信息业 | 电子信息元器件与材料 | 通信设备与通信服务业 | 互联网产业 | 电气及自动控制业 | 安防产业 | 电器产业 | 钟表与精密仪器业 | 眼镜业 | 黄金珠宝业 | 美容美发业 | 家政等社会服务业 | 文化产业 | 教育产业 | 烟草产业 | 生物工程产业 | 客运与物流业 | 物资回收业 环境保护业 | 贸易业 | 多种行业
10个光伏老板自白书:未来十年光伏是谁的游戏
客家经济网   2013 年 4 月 23 日 20 时 13 分 16 秒  
来源: 中国企业家网 作者:周夫荣 王赵宾 丁玲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1-7-11 10:02:00

   

 

    尽管1978年中国光伏产业便有了宁波太阳能这个最早的闯荡者,但最精彩的故事是从10年前开始,在6年前呈现井喷态势。
    2005年无锡尚德登陆纽交所后,中国光伏产业开始了最好的时光。但激情总有过去的时候,激情过后往往才是真实的显现。中国光伏产业有没有泡沫?这个泡沫何时会破裂?
    本期封面专题,我们首次尝试由光伏产业一线的10位企业代表执笔,以自白书的形式,探寻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得与失、喜与忧。
    1.施正荣
    江苏扬中人
    太阳能光伏行业领军人物,前中国首富。师从太阳能光伏业全球泰斗马丁格林,技术派企业家。
    2.马学禄
    河北保定人
    高新区(电谷)管委会主任出身,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英利集团“二号人物”。
    3.彭小峰
    江西安福人
    2005年7月投入启动资金5亿元,开建光伏企业江西赛维LDK,并于2007年6月带领其成功上市。
    4.靳保芳
    河北宁晋人
    宁晋电力局长出身,1996年创办晶龙集团,历届世界光伏产业大会的“焦点人物”。
    5.苏维利
    河北保定人
    国内第一批进入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域的专家,曾任天威英利副总经理,2005年创办天华阳光。
    6.孙志安
    河南安阳人
    2009年4月创办凤凰光伏董事长。奉行购买设备、引进技术、招揽人才的三步走策略。
    7.李河君
    广东东源人
    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1994年创办北京华睿投资集团(汉能控股前身),多次问鼎富豪榜。
    8.贺贤汉
    浙江宁波人
    归国华侨,日本Ferrotec株式会社(中国)总裁,2005年3月创办上海汉虹,技术派商人。
    9.王晖
    河南人
    每一个光伏企业都有一门独门绝技。王晖于2009年创办燕垣光伏,潜心研究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
    10.高纪凡
    江苏常州人
    化学专业出身,半路出家进入太阳能行业。1992年创办常州天合光能,2006年12月带领天合光能在纽交所上市。
    他们是产业一线的操盘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曾见证了光伏行业的兴衰。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理解出口大国、使用小国,生产大国、盈利小国的含义。
    可以肯定的是,光伏行业的高毛利时代结束了。但即便如此,未来几年内这个产业必定会迎来另外一场大繁荣,当然也包括繁荣背后的种种问题。光伏产业一个新的时代,已然影影绰绰,模糊可见。
    未来十年,光伏是谁的游戏?
    文 本刊记者 周夫荣
    光伏产业从一出生就是企业家的进取精神、地方政府的补贴支持以及资本市场的宠爱相结合的产物,它甚至与风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一起被描述为这个能源匮乏时代的救星。
    33年前,日地太阳能率先开启了光伏产业的大门。其后,便是二十多年的沉寂。
    直至2005年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登陆纽交所,其董事长施正荣戴上了中国新首富的桂冠。从这一年开始,光伏行业像当年的互联网行业一样,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诞生一个又一个英雄以及他们传奇的造富故事。一大批高悬新能源广告牌的光伏生产基地,在各条主要高速入口处彰显着它们与众不同的身份。
    神话不断升级。六七年前,中国市场突然爆发的需求造成全球多晶硅价格暴涨。为保证粮草,国内企业慌乱中纷纷与国外签订多晶硅供货协议。这种汉匈和亲式的协议不仅蚕食着中国企业的利润,中国还因粮草命脉依靠他人而备受挟持。
    这样的协议为蹒跚成长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条快速壮大的粮草来源。然而,当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时,“和亲”却绑住了中国光伏企业的手脚。不到一年,多晶硅的价格从每千克近500美元陡然下降到55美元。市场的风云突变让这个依靠“打激素”壮大起来的行业措手不及。在金融危机中至少有3/4光伏企业倒闭歇业,其中因签订多晶硅供货协议倒塌的企业不在少数。
    也是在六七年前,由于多晶硅市场的极大空白引发了国内企业蜂拥涌向产业上游,进入这个产业中资本攻坚竞争难度最大、成本最高的环节。多晶硅产业成为全国最热的新兴产业。2004年中国尚仅有一家多晶硅生产厂家。2005年,国内第一个300吨多晶硅生产项目在洛阳中硅建成投产,这一年成为中国多晶硅元年,也是中国光伏产业元年。仅仅三年后,中国多晶硅的总产量就达到1000多吨,中国开始超过欧洲和日本,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第一生产大国。2008年多晶硅的增速高达300.8%。
    潘多拉魔盒中装着贪婪、虚无、诽谤、嫉妒、痛苦……当然,最后还有希望。光伏产业发展之路上,一直背负着污染,关键技术设备、市场需求、原料三头在外,恶性竞争及其带来的低质量、低毛利三大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业内专家和企业家的话语掷地有声。
多晶硅专家、中科院院士王占国认为:“中国现有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多晶硅生产产生的副产物回收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说:“有些国有企业的技术也不先进,甚至是很落后的。整体来看,国内企业在这个领域的研发工作不够扎实。”
    前上海交大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容强说:“光伏污染引起重视是好事,但国际社会如果是出于环保担忧,他们应该深入一线帮助中国企业解决问题并开放技术,而不是打击中国的光伏产业。”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高宏玲说:“在未对技术、资源、人才、市场和竞争优劣势等发展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情况下,持续不断地扩大产能,肯定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应谨慎而为。”
    尚德董事长施正荣说:“你看看富士康的毛利水平就知道了。实际上,这个行业与代工业还是有可比性的。”
    英利首席战略官马学禄说:“光伏行业的高毛利时代结束了。这是一种挑战,企业靠投机解决不了问题了,只能靠一招一式,扎扎实实地抓技术、抓人才、抓产品。”
    不能不说,中国的光伏产业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我国目前使用的太阳能发电量仅占世界总量的5%,这与政府尚未落实太阳能发电上网价格有很大关系。这种不对称再与近几年官方统计所称的“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量在全球约占90%”相比,似乎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光电入网价格一天不定,国内市场便一天难成气候。中国一直在试图通过模仿国外的屋顶计划来开拓国内市场。
    屋顶计划是德国率先推出的。德国在2000个民居屋顶上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荷兰、日本也都相继推出了类似的计划。时至今日,日本已有50万户家庭安装了太阳能屋顶系统。而且早在6年前,政府就结束了对屋顶系统的补贴,因为当时日本的光伏产业已经完全具备了和其它电源竞争的能力。日本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对太阳能技术的开发和后续部署上持续的公共投资。
    而在中国,以金融中心上海为例,为配合世博会的召开,上海市在2003年筹备了一项叫做“十万屋顶计划”的工程,初步规划每户家庭的太阳能发电能力达3000瓦,这项工程完全投入使用将产生30万千瓦的电力供应。甚至有人畅想在30年后,把太阳能屋顶计划普及起来。然而几年后,十万屋顶仅剩一家。
    上海并不是孤例。目前国内只有江苏省出台了光伏发电固定电价政策,规定2009~2011年的入网价格分别是2.15元/度、1.7元/度和1.4元/度。其它所有省市都未固定光伏发电入网价格。
    其实,光伏企业对光电入网充满了憧憬,他们一直在追求光电和火电成本的持平。两年前,尚德、赛维等13家光伏企业在洛阳签署了《洛阳宣言》,誓称要在2012年将光伏发电成本降至1元/度。今年已有企业宣称发电成本已经降至0.8元/度。
    光伏产业未来的主旋律已影影绰绰,模糊可见。多晶硅权威专家、中科院院士王占国指出未来的主导是薄膜太阳能。何祚庥说:“聚光太阳能发电将会成为晶体硅、薄膜电池的替代者。”
    薄膜太阳能可望大幅度降低材料消耗和成本,必定是光伏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但很难现在就实现产业化。至少未来10年内,光伏产业的主导还会是晶硅太阳能。而薄膜太阳能要成为主导取决于四点:转换效率达到30%;成本低;原材料丰富;环境友好无污染。然而,中国光伏企业达到这四点很难,尤其是转换效率这一点就足以卡死所有企业。
    2010年11月初,无锡尚德在上海投产了一家新的晶硅电池生产厂。这家工厂原本是尚德用来生产薄膜电池的,尚德曾计划在2010年形成400MW的产能。然而,2009年尚德上海薄膜厂的产量只有20MW,而同期尚德的晶硅电池的产量却高达704MW。2010年,施正荣索性改弦更张,把薄膜电池厂改成晶硅电池厂。国内第二大光伏企业英利在10年之内也将不会涉足薄膜领域。
    不过,在正泰太阳能总经理杨立友看来,尚德的选择并不等于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杨立友和施正荣一样有过多年薄膜太阳能研发经验,这位李政道的博士研究生说:“转化率的技术突破是迟早的事。”因此他带领正泰太阳能坚守薄膜路线。而过江之鲫中,竟然还有一家从事光盘装备制造的企业。2010年,这家名叫宏威数码的公司在东莞投资130亿元做薄膜太阳能项目,并已开始运行量产。
    回望来路,1986年国家计委在农村能源“1986~1990年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列出了《太阳电池》专题,光伏产业才缓慢起步。2004年以来,我国的光伏产业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光伏制造业已经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然而,中国的光伏产业给中国带来的是出口大国、使用小国,生产大国、盈利小国的扭曲形象。中国光伏产业甚至和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一样,正在沦为世界光伏产业的代工厂。
    可以肯定的是,光伏行业的高毛利时代结束了。然而即便如此,未来几年这个产业必定会迎来一场大繁荣,以及繁荣背后的种种问题。对于光伏企业来说,行业洗牌不可避免,只有那些能够把握国内市场且有长远发展规划的企业才会笑到最后。
    一元钱一度电并不遥远
    文 施正荣
    2001年我回国创业,一方面是基于对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清醒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知识分子的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想将自己所学投身于祖国的一种美好愿望和抱负。2002年尚德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生产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率不仅达到了世界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而且10兆瓦的产能也相当于此前4年全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总和,一下子就使中国与世界光伏产业的差距缩短了15年。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尚德的产能已突破1800兆瓦,2011年底将突破2400兆瓦。10年里,尚德已累计向80多个国家1800多家客户提供了超4000兆瓦的光伏产品和系统(相当于4个百万千瓦机组),如按平均1瓦一年发1度电计算,每年能够生产40亿度绿色电力。
    10年的时间,中国俨然成为了太阳能光伏制造大国,然而这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更不能成为我们沾沾自喜的理由。未来,我们更应向太阳能光伏应用大国的方向迈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破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难题。
    目前太阳能产业和市场在中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而纵观欧洲、日本,包括正在迅速崛起的美国光伏市场的发展经验不难发现,光伏市场的启动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必须积极加入到鼓励太阳能光伏应用的队伍中来,站在未来的角度协调统筹,不仅要有目标,更要有可执行的行动计划。
    首先,开源节流是国家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途径。一方面,要将节能减排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各地GDP考核之中,通过一定的行政约束力,不断降低单位GDP的碳强度,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做到广开源,以包容开放的态度,鼓励各种替代性新能源的发展。在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使自然环境得到改善,从而确保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得到双重提高。
    其次,能源安全要成为国家制定能源战略计划的一项重要考量要素。国际纷争的频发常常导致石油、天然气等进口型能源面临中断或供应不足的威胁,而前不久日本福岛核泄露事故的发生,更使能源本身安全性问题成为了关注焦点。德国、瑞士已明确列出了弃核时间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也开始重新审视各自的核能发展计划。可见,对于能源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可持续性,更要考虑其安全性。
    太阳能是自然界蕴藏最丰富、最清洁、最安全的能源,这一点已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然而在中国,这并不能完全说服人们放弃使用传统能源而选用太阳能,因为光伏发电使用贵、使用难的问题依旧困扰着终端用户。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借鉴欧美的成功经验,一方面尽快出台合理有效的光伏上网电价政策,通过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实现抑火扬绿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强电网技术的改造,朝着智能电网的方向发展,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当然,除了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支持与鼓励,作为企业,我们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来推动市场需求。我们始终坚信,有了市场才能更好地反哺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企业不断降低光伏产品的生产成本,从根源上解决太阳能发电贵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光伏人才,不断加强技术研发的力度,提高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因为每提高1%,成本就会降低7%;另一方面,企业也应从生产管理的角度降低成本,通过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方式,提高资源使用率,减少浪费,在生产清洁能源产品的同时,真正做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
    此外,光伏项目的示范是对广大公众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理念宣导,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国内示范性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以尚德为例,在过去几年中,我们不仅为北京鸟巢、世博会中国馆和主题馆屋顶等公共基础设施提供了绿色电力,还在宁夏石嘴山投资建造了中国第一个10兆瓦级光伏电站。 在江苏东台,尚德与华电合作,投资兴建了国内首个滩涂光伏电站。在2008年奥运圣火登顶行动中,我们策划了“珠峰行动”,为大本营提供了符合原始生态保护要求的光伏电力。我们还十分关注高海拔地区的能源利用,为世界最高海拔的小学、中学、村庄以及哨所捐赠了独立光伏系统,使那里的居民从此过上了有电的光明生活。
    我坚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太阳能光伏将很快实现“1美元1瓦”的成本目标,在中国实现“1元钱1度电”的电站发电成本目标也将不再遥远。“让家家户户能够使用上负担得起的太阳能”——怀着这一绿色梦想,我们已整装待发,向下一个10年,出发。
    政府补贴具有战略意义
    文 马学禄
    中国光伏行业的第一个全产业链项目是英利集团。
    英利的成长过程很艰苦。从技术方面讲,当时国内是没有参照样本的,需要自己独自开创。另外,也无相关的人才培训体系,教育体系中也没有找到类似的系统,到现在国内还没有建立起来相应的光伏人才培养系统。在市场方面,当时的全球光伏市场还不明朗,市场的开拓需要自己去创新。因此,英利的发展相对来说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的。
    从现状来看,光伏行业的高毛利时代结束了。当然,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靠投机解决问题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如今必须靠一招一式、扎扎实实地抓技术、抓人才、抓产品。
    企业的壮大不仅是产能的扩张过程,还是资本聚集、团队培养的过程。统一统计标准对衡量产业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国家决策、调控的依据,还是企业做出战略决策的依据。现在工信部组织了一个中国光伏产业联盟,这是一个内部组织,其提供的数据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应该把这种非法人机构升级为社团法人机构,定期公布权威、准确的统计数据,发挥其在行业上的指导作用。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盲目性。
    光伏产业的市场是政府补贴、引导的市场,补贴是必要的。因为在现有的经济体系中,化石能源的环境和资源成本没有计入生产过程中,这方面的成本是很高的。这也让现有经济体系的衡量方式没有反映出真实成本,而清洁能源的成本是很低微的,这两种能源在对比方式上就存在着不公平。而且,光伏产业的技术发展成熟需要一个过程,随着行业发展成熟,政府补贴也会呈下降态势。
    目前的政府补贴应该考虑如何衡量清洁能源在未来能源系统中的地位。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用美国人的消费标准来衡量,汽油仅够用10年。按现有的全球平均标准衡量,石油只够用几十年,煤仅够用100年。需要强调的是化石能源不仅是能源,还是化工原料。只要是资源,总有消耗光的时候。
    从现状分析,我国已经到了能源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了。进入这一时期的标志是电荒。今年的电荒提前两三个月到来,而且规模有扩大趋势,这意味着很多工厂不能开工。建大规模火电,运输方面又需要很大的成本,而且现在油价又上涨。
    同时,经济发展绝对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了。国家应该从战略全局考虑,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时。国家起码应该用100年甚至500年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因此,适当加大对光伏行业的补贴力度是有战略意义的。
    现在市场上的游资太多,投机性过强。政府应该引导资金到真正对经济发展有意义的地方去,而不是拿去炒房、炒大蒜。当然这些投资本身也是无奈之举,但这种流动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秩序。
    我认为,应该用节约能源的资金来发展可再生能源。节约1000瓦电能,只需要投入2000元,今后基本没有运行成本。而建设1000瓦火电站要投入4000元,后续还要烧煤、烧油,还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以致人类还要为修复已恶化的环境付出更大代价。目前全国装机总量为10亿千瓦,节约1/4是个轻而易举的事。当然这里存在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调整好这个利益分配,则会对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产生极大益处。
    另外,国家对光伏产业规划的超前性和延续性非常重视。研发的基础设施需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限于修铁路,不仅限于铁路的提速。比如我坐巴士到北京六里桥需要一个半小时,但要想进入三环,即便你是运动员,没20分钟时间也进不去,路太堵。从保定乘火车到北京站需要58分钟,但走出车站需要一刻钟,坐车租车还需要20分钟,近40分钟时间没了,火车提速又有多少帮助?放在光伏产业也是一样的,要提高各种功能的系统性和衔接性,应该重视社会微循环系统。
    最近德国要下调光伏补贴,于是,集成商就要集中在补贴下降前大量安装系统,以得到补贴。这给市场释放了一个巨大需求的信号,因此很多企业并不能理性对待,盲目进入,进而导致产能过剩、扩张过快、供大于求,以及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这把双刃剑,会导致一批中小企业倒闭。整个行业需要进行整合,并压缩各个生产环节的利润水平,使其趋向于成熟行业的利率水平,使这个行业向成熟行业靠拢,使其具备和传统能源竞争的能力。但是,企业倒闭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然而,这是全球光伏行业总的态势。
    发电并网难题待解
    文 彭小峰
    我经常给员工们这样解释公司的名称:赛,是一种速度的竞争,象征着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超越;维,是一种空间的维度,象征着我们要本着长远发展的态度,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对待我们的事业。这几年来,光伏产业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整体来看,这个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2005年7月赛维LDK成立,两年后登陆美国纽交所,成为江西省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企业,也是中国新能源领域最大的一次IPO。2010年,我们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光伏企业。
    赛维LDK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选择了一个朝阳产业。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许多的困难,这里很多也是大多数光伏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过的困难。
    2008年,全球经济包括整个光伏行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赛维LDK在这时也经受着自成立以来最大的困难。多晶硅材料及各项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产业链上下游公司取消或暂缓合同、订单的履行,全球经济整体疲软导致整个光伏市场需求的低迷。这些问题像一座山压在包括赛维LDK在内的所有光伏企业的头顶。
    我们在面临金融危机时果断的制定了不裁员、不减薪、不减产的“三不”政策,第一时间稳定了我们内部员工的情绪,保证了赛维LDK内部的团结统一,使我们齐心合力共同面对困难。
    生产上,我们竭尽全力降低成本,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技术上,我们积极主动研发技术,改进工艺,为进一步降低成本做着努力;销售上,我们努力稳定老客户,积极开拓新客户,通过长期订单的方式将公司产品的销售稳定下来。
    通过所有人的不懈努力,赛维LDK终于伴着光伏行业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在2009年有了突破性的新增长。
    除了金融危机外,我们还面临着近期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制约光伏发展的问题,那就是光伏发电的并网问题。
    长期以来,光伏发电由于成本、价格以及发电时间集中在白天等诸多因素,其并网问题一直都制约着光伏产业的发展。这个问题涉及到多方面,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其中包括电价补贴,鼓励光伏并网,简化并网程序等;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自身不断研发新技术,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以满足并网直至与传统能源平价上网。
    今年年初,赛维LDK在我国的“十二五”规划期间,也制定了自己的五年规划。“十二五”期间,赛维LDK将实现从光伏科技企业到新能源科技集团的跨越转型,将向着世界500强的目标迈进,向着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世界级新能源集团迈进。
    从光伏科技企业到新能源科技集团的跨越绝非易事,而成为世界500强和实现销售收入过千亿的目标同样给予赛维LDK巨大的挑战。但我相信,在上述多项举措齐头并进下,在赛维人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目标并不遥远,而赛维LDK“阳光照亮未来”的愿望也终将实现。
    制高点决定创造力
    文 靳保芳
    15年前,成立于河北宁晋县的晶龙实业集团,当时只有三台拉晶炉和30名员工。如今,我们已经是中国企业500强,国内光伏的领军企业。目前,我们在河北、上海、江苏等地设有生产和研发基地,在德国和美国设有研发机构。
    2005年,光伏行业进入了最为火爆的发展时期,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一路攀升。然而,以单晶硅起家的晶龙,曾遭遇过产品转型的瓶颈。当时晶龙年产太阳能级单晶硅达到1500多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左右,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一,由此我们曾提出了世界单晶硅生产基地的口号。
    不过,国内权威专家却给晶龙泼了一盆冷水——不就是一个搞基础材料的企业来追逐太阳能产业?卖材料能有什么出息?这样的话,确实刺激了我。的确,生产单晶硅在整个太阳能产业的U型曲线中位于底部。2005年,我们的销售收入不到20亿元,在业界规模仍然较小。
    于是,拿下产业链高端,成为晶龙的一个方向。我们迅速选定战略合作者,与被誉为“太阳能之父”的马丁格林创办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全面合作,成立由晶龙控股的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
    这被视为晶龙转型的关键。晶龙由此形成了从拉晶、切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安装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条。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2009年仍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2010年晶龙集团销售收入再次增长一倍多。今年前5个月已经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
    熟悉太阳能产业的人都知道,在这个新兴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当晶龙决定与澳大利亚方面合作,引进其先进技术补长自己的短板时,一个新的问题随之而来。
    澳大利亚方面看中了晶龙在基础材料上的优势,要求在新成立的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中,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持有15%的股份。当时有人说,市里、省里也没见合资合作中有几个科技入股的,科技入股不就是白给股份吗?
    面对质疑,我的看法是:世界先进的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手中,合资的科学家团队正是来自这里,技术上都是世界顶尖高手。合资后,正好可以补齐晶龙在生产太阳能电池上的技术短板,技术入股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飞跃。所以最后就这么定了。
    另外,资金、人员等都是企业面临的问题。但是如何才能使其迎刃而解呢?我们把创新看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我们可以不买设备,可以不干别的,但是必须把创新搞上去,否则企业发展就没有动力。换句话说,形成了良性循环,就会变成企业的自觉行动。因为通过创新你可以降低成本,你才能参与市场竞争,因为创新你才能生产出市场认可的满意产品。
    同时,就企业的产业升级而言,决不是简单拿别人的技术、设备拼凑起来的升级,而必须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升级。我们拥有一个省级科技中心、四个研发机构、两个实验室、两个博士后工作站,一支150多名的国内外专家科研团队。晶龙拥有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且替代进口的创新项目多达20余项。这些技术上的创新改变了过去简单模仿别人制造的局面。
    目前,全球光伏市场主要依赖各国政府的补贴政策支持,固定上网电价是公认的对光伏产业发展最为有效的激励政策,但国内未出台类似的上网电价。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几乎全部依赖出口,主要是欧美市场,国内装机容量仅占太阳能光伏产量的3%左右,致使国内光伏企业发展受制于国外市场。
    我们希望国家尽快出台并网发电政策机制,尽快启动国内市场,及早摆脱国内光伏产业受制于国外市场的尴尬局面;同时加强行业引导,避免无序竞争,使光伏产业成为我国在国际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不能走纯制造的老路
    文 苏维利
    6年前我离开天威英利时,国内光伏企业绝大多数是制造商,我希望有一个公司能在已有的制造优势上为客户提供更深层次的、专业的光伏服务。由此,天华阳光公司应运而生。
    天华阳光前期主要在欧美国家从事光伏电站的投融资与开发、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如果用建筑行业来做比喻,光伏制造企业相当于建材商,天华阳光就相当于光伏业的房地产开发商。
    经过多年欧美市场的运作,天华阳光拥有了丰富的终端运营和管理经验。尽管国内光伏市场的投资领域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成熟的商业模式,我们对未来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寄予希望。我们希望回归中国,希望为中国的光伏发展贡献力量,将天华阳光的经验和技术服务于中国光伏行业。
    中国光伏市场预计会在23年内有较大发展,在此之前,政府、不同行业链参与者都将经历不断摸索和调整的过程。在光伏特许权招标项目中,国家队几乎包揽光伏项目投资的名额,参与竞标的民营企业不是因技术不通过沦为废标,就是在价格鏖战中丧失所有优势,这看上去仿佛民营企业在光伏电站投资方面需绕道而行。
    对此,我们有不同的理解。在光伏产业发展道路中,可能大型央企需要充当先锋,做探路者。从技术条件方面来看,上网、应用、基础数据等都需要一个补充完善的过程。现在中国还没有一套准确的光伏气象数据资料,无论在云南、甘肃、黑龙江还是阳光资源丰富的西藏和新疆,投资光伏都没有准确的应用数据作为参照。在没有基础资料的支撑下,现在的投资都是摸石头过河,并非成熟的商业投资行为。国有企业率先尝试,为了今后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而做铺垫。只有经过市场投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这一过程,才能实现平价上网的良性光伏发展之路。
    面对国内企业,天华阳光愿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政府、各类行业链的企业等全方位合作,共推中国光伏发展。一方面不断探索国内光伏市场,把成熟的技术和丰富经验引入国内;另一方面发挥天华阳光全球布局的优势,把国内优质产品输出至天华阳光全球高回报率的新能源项目中。与此同时,携手各界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提升中国光伏品牌,把优质的光伏服务推向全球,将中国资本向海外终端市场输出,实现通过服务和资本盈利。
    务必重视技术创新
    文 孙志安
    安阳市凤凰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滑县,成立于2009年4月,注册资本1.5亿元,资产7.8亿元。仅用了两年,凤凰光伏资产就达到了15亿元,销售收入18亿元。
    不过,凤凰光伏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难题。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主要依靠政策补贴驱动,国内光伏企业具有三头在外(技术装备、市场、原料)的劣势,使得市场变化与震荡对企业日常经营影响巨大。2011年,国际太阳能市场更是步入同质化竞争时代,单一依靠装备、产能推动发展的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此,凤凰光伏依靠技术创新高速发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技术能力储备,推动质量的提升,优化成本结构。至今,凤凰光伏仍然坚持实施品牌战略,不做贴牌产品。
    在未进入光伏行业之前,我们对光伏产业发展方式、路径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与分析,发现历次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都与技术发展紧密相关。每一次技术的创新就会大幅降低成本,推动光伏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由此得出光伏产业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推动发展。凤凰光伏自成立伊始就树立了“研发就是企业的生命力”这一基本的发展原则,无论在研发队伍的建设、研发项目的选择、资金的配套上我们历来都是开绿灯。
    虽然我们购买了先进的设备,但是在这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却是装备带来的。如何依靠我们自身技术力量,优化和改造设备使它价值最大化,一直是我们研发工作的重中之重。
    虽然今年一季度以来,由于欧洲市场的变化特别是意大利政府下调光伏补贴,使得从组件、电池、硅片乃至硅料全产业链都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压力,流动性不足,光伏行业弥漫着悲观、无奈的声音,但我们依然看好光伏产业,多晶硅片已逐步成为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主流产品,2010年全球年度安装量13GW,2011年全球市场预计比2010年增长20%,达到17GW,这在光伏发展的历史中是史无前例的,预计2015年全球年度安装量将达到55GW。
    我对未来的市场发展有两个基本的判断:长期来看(未来5年)光伏行业还是整体向好的。从各国政策导向来看,日本大地震后各国能源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力发展光伏的声音不绝于耳,光伏发电这样的绿色无污染的能源方式又一次迎来了发展机遇;从市场面来看,虽然欧洲市场增量减缓,作为光伏市场的高地——德国政府宣布全面弃核,为欧洲市场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另外,美国、印度、非洲等新兴市场都具有建设大规模光伏电站的需求、能力和条件,这些都预示着光伏行业未来的巨大发展潜力。
    短期不可避免的市场回调,光伏产业发展过程必将经历不断洗牌。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降低成本,逐渐接近与达到平价上网。因此,这一次市场的调整是非常必要的。我个人认为,通过这样的调整,让盲目追求快速扩张的中国企业逐渐变得理性而成熟,使得光伏行业更加健康,这样的调整没有什么不好。
    全产业链尤为重要
    文 李河君
    2006年,我当选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时,对太阳能还不是很了解,还是商会从事太阳能电池制造的朋友告诉我太阳能的发电成本是三四元。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太阳能成本降到一元钱需要30~40年,但2009年,太阳能发电成本已经降到了一元上下,事实上只用了三年。我相信,当太阳能的成本在不远的将来降到每度0.5元,同核电、火电、石油的成本一样时,那将是能源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从2006~2009年,汉能历经三年行业调研,进入薄膜太阳能行业。之所以选择薄膜太阳能电池,一方面是由于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属于第二代太阳能电池技术,与第一代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相比,具有环境友好、无污染、成本低、弱光下能发电,平均发电量高等优势;另一方面,汉能在薄膜太阳能电池方面拥有先进的自有技术,这是汉能进入薄膜太阳能行业的信心所在。
    太阳能产业的特色,我总结起来是三个字:高(科技),大(规模),全(产业链)。太阳能行业空间是非常大的,我将之定义为高科技能源。太阳能即是高科技,又是能源。这样两个具有潜力的行业叠加,1+1不是等于2,而是1+1=11。据权威预测,到2020年,全球太阳能产业将达到300GW~500GW产能,总投资额3万亿元~5万亿元。所以,做新能源行业,跟其它行业不一样,它需要的投资很大。真正要想成规模,需要千亿级投资。以前很多中小企业,尝试做薄膜太阳能电池,都纷纷失败,原因是没有规模,产品成本高居不下,没有市场。
    此外,太阳能行业是以科技为导向的行业,光做中游是不行的,战略风险非常大。很多生产太阳能电池板的企业,都只占据“微笑曲线”的下端,设备是进口的,产品是出口的。汉能则不同,我们的设备是自己制造的,产品核心技术是自己的,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这是汉能的一大优势。此外,汉能做太阳能,不光做电池,而是要整合全产业链:上游的高端设备制造,中游的组件生产,下游的发电。汉能并不仅仅是生产薄膜电池,同时围绕太阳能电池还形成了完整的清洁能源产业链。
    想要领衔新能源革命,对企业来说还有一点不可或缺,就是软实力。在太阳能及新能源行业,单独一个企业是干不起来的,必须需要政府、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国家开发银行2010年年底给汉能43亿元薄膜太阳能贷款,它为什么愿意与汉能一起进入太阳能行业?是基于对汉能的信任,是基于国家对新能源行业的支持,这是令我非常感动的事。
    诚然,在新能源行业,汉能人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机遇,更有来自技术、市场等各方面的挑战。然而,多年在商海中的摸爬滚打,让我感到,我们往往高估了一到两年的变化,而低估了5到10年的变化。我们可能对一到两年的变化感到失望,而对5到10年的变化会感到惊喜。我相信,未来10年,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三来一补”模式亟待改变
    文 贺贤汉
    2004年,我们开始关注以太阳能产业为代表的绿色能源。我相信新兴能源产业整体提升所带来的市场机遇是不可估量的。
    为了在新能源盛宴中分得一杯羹,实现太阳能发电配套设备制造的专业化,2005年3月我们成立了上海汉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可以说,我们是从半导体制造业的后台走向了光伏产品设备制造的前台。
    尽管我们在太阳能装备制造行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但是,我们也看到,中国太阳能制造公司依旧沿袭着改革开放初的“三来一补”发展模式。
    以太阳能电池片为例,几年前,从原材料到生产设备全部依赖进口,而最终产品全部用于出口。即使是现在,我国太阳能国产化装备和原材料供应也只占到一半左右,生产的太阳能电池90%以上用于出口。我想中国太阳能产业要真正做大做强,首先是太阳能装备制造的大与强。中国太阳能产业大而不强,原因在于很大一部分利润无可避免地被世界先进设备厂商“盘剥”。
    所以经过这些年的思考,从我们导入先进技术到引领行业发展的发展实践来看,都指向着一条要制造更要创造的道路。
    而这条道路也并非坦途。尽管我们原来从事的半导体行业与光伏行业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毕竟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此前,我们的设备(如线切割机)也曾经历过上马之后又被迫下马的事情。来我们企业进行测评的专家认为,产品的技术参数难以达到相应要求,如果匆匆投入生产,结果可想而知,于是重新再来成了迫不得已的事。为此我们也砸进去了不少钱。
    所以,对于我们这种转型企业来说,从原有制造走向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坚信,中国太阳能产业虽然经过几年快速发展,但仍处于上升通道并有非常巨大的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太阳能发电的应用正在提速,中国太阳能电池最大的生产商无锡尚德、常州天合、苏州阿特斯、浙江昱辉、江西LDK等“五朵金花”,未来还将增加产能,市场推广前景十分看好,这也为上海汉虹提供了巨大商机。当中国太阳能产业准备“弯道超车”的时候,我们将鼎力支持太阳能产业,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应该大力扶持知名企业
    文 高纪凡
    当年受到国外太阳能光伏行业蓬勃发展影响,尤其是看到《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以及美国政府“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的推出,我与几位科研人员于1997年成立了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因为我相信这种趋势也必将有益于中国。我们始终以提升太阳能行业的竞争力和能源的效率为己任,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光伏产业。
    在我看来,未来5年光伏产业平均增长会在20%~30%,2015到2020年增幅在百分之十几,基本呈平滑的下降趋势,但总的来看,还是处在一个成长期。至于说政府补贴的持续下降,这是两码事儿。德国自2004年开始,补贴每年都在下降。补贴下降不是去年开始的,而是整个光伏行业必然趋势。
    未来发展光伏太阳能有什么危机或者挑战?首先是耗能污染的问题,我希望业界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关于能耗,整个太阳能晶体硅产业链,从石英矿的开采,到太阳能电站安装的完毕,包括材料的生产、运输中间、装完电站所有的能耗加进去都是有限的。像甘肃这样的西部省份,两年半时间就可把太阳能发电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如电站安装等所有能耗全部收回,电站的发电寿命年限是25~30年。
    从能源的角度看,是一分的投入10倍的产出,所以说高耗能是种误读。
    另外,今年我们已经在公司的屋顶上建立了一个两兆瓦的太阳能电站,希望逐步地使用太阳能发的电来生产我们的产品。我想随着未来条件的许可和技术创新成本的降低,用更多的太阳能发电来生产我们的太阳能,我相信有一天当然包括储能电池技术的成熟,全部用太阳能生产太阳能,这个都可以实现。严格讲,太阳能是高耗能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2008年,因为个别厂家急于求成,在价格很贵的情况下,清洁项目还没上马就开始做,结果被《纽约时报》报道其有一定的污染排放。这是个别厂家的阶段性行为,实际上多晶硅可以做到污染接近于零排放的情况。
    多晶硅在中国没有兴起以前,主要在美国、日本、德国生产,这三个国家是一个污染企业容易存在的国家吗?肯定不是。另外,2008年以后,随着多晶硅价格的下调,外国管制的环境以及企业本身的质量要求,我相信绝大多数企业已经能够达到对环境无污染的情况。从硅片到电池组件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本身都非常好,所以整体来讲,高耗能污染的概念应该给它重新正名。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随着太阳能发电成本的不断下降,储能要是跟不上的话,它的发展将会受阻。所以在发展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同时,要非常重视储能技术的发展,这样太阳能发电才能在第一阶段成为能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储能电池的发展,并不是汽车锂电池的概念,它是更大容量电池的发展,势必将影响太阳能的持续发展。当然,影响时间可能在2020年左右。2020年后首先必须解决储能的问题,如果有储能的话,光伏产业还可以继续往前走。
    要特别注意的是,光伏行业的发展实际上是通过科技创新为人类创造价值,但有些企业为了个人、企业的利益,通过违法手段制作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应该彻底打击。因为它不仅对中国的光伏产业有害,甚至对全球的光伏产业都有害。这些产品不管是在中国用,还是在外国用,在它20年的保质期内,如果出了大的质量问题,影响的将是中国光伏行业的声誉。
    此外,建议政府大力培育行业里具有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像日本20世纪70年代,在家电行业全球领先的企业,像韩国在半导体行业领先的企业。光伏产业要成为中国产业的骄傲,一定要有这样的定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