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加为收藏 |
当前位置:客家经济网 >> 客家经济 >>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综述 >> 族群认同与文化生产——关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人类学研究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源流 |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综述 | 首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 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 中国广东省河源市 2010.11.28-12.2 | 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 中国广西北海市 2011.11.30-12.2 | 世界客属第25届恳亲大会 中国福建省三明市 2012.11.20-11.22 | 世界客属第26届恳亲大会 印尼首都雅加达 2013.9.9-9.11 | 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 中国河南省开封市 2014.10.17-10.19 | 世界客属第28届恳亲大会 中国台湾省新竹县 2015.10.16-10.18 | 世界客属第29届恳亲大会 中国香港2017.10.12-10.15 | 世界客属第30届恳亲大会 马来西亚吉隆坡 2019.10.18-10.20 | 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 中国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 2023.11.7-11.9
族群认同与文化生产——关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人类学研究
客家经济网   2011 年 9 月 16 日 23 时 15 分 2 秒  
来源: 河源日报 周建新   2009-6-10 11:18:32
(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始于1971年,此后每隔一或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地召开,至今已举办20届。随着客家热遍布全球,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从单纯的恳亲联谊(乡情报告会),扩展到文化(大型文娱演出、艺文、美食)、学术(国际客家研讨会)、经济(商贸洽谈)、政治(统战)等层面。它不仅是联络客属乡谊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还是新时期多元性的族群认同和文化生产的平台和场域。特別是近年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申办都需激烈竞争、精心策划、周密实施,参会人数多达数千,经贸洽谈资金数十亿元。国家领导人亲临大会,承办的省市政府全力以赴,规模越来越大,內容越来越丰富,规格越来越高。在海内外客家人心目中,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地位和影响不亚于奥运会。在人类学族群理论的视野下,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这一民间运动和群体事件,是全球化语境下客家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自觉和族群认同,并被各方力量策略性运用而得以变化发展,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创造和再发明。它包含着若干层次的族群认同与文化生产过程。

关键字: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族群认同  文化生产  族群人类学

Sorce : unpublished
Contact information for the author:
ZHOU Jian-xin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Center of Hakka Research at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Email:jxzhou16@163.com
Tel/Fax 0797-8393678
通信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红旗大道53号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
Center of Hakka Research,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P.R.China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族群和族群认同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也是当今最敏感的世界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是关乎世界和平与战争的一个重大考量因素,近年来更因族群问题与国际政治、战争动乱的叠合共生关系,愈发为学界所重视,成为一个重大的研究领域与方向。关于族群与族群认同的讨论,已有原生论、工具论、边界说、民族-国家建构说等不同的学说流派。这种学术纷争和研究实践的背后几乎都有不同族群研究和人类学个案的支持。就我国而言,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而对汉族则很少关注。实际上作为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的族群认同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作为汉族的一个重要族群的客家及其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无疑是探讨汉族的族群认同和文化生产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个案和切入口。

  客家学是当前学界的一门显学,有关客家渊源、妇女、民俗、宗教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而对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这一重要文化事象却几乎付之阙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始于1971年,此后每隔一或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地召开,至今已举办21届。随着客家热遍布全球,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从单纯的恳亲联谊,发展到文化、学术、经贸、政治各界人士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成为新时期客家族群认同和文化生产和创造的平台和场域。目前所见的多为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一般性、普及性的宣传、介绍资料。日本学者绪方修教授的《世界客家大会の行》是所见该课题的惟一学术专著。1此外,刘义章和老冠祥的《香港与客家运动》,2周建新的《在路上:客家人的族群意象与文化建构》等论文,3对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进行过初步探讨。在近几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同期举行的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上,亦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但其内容主要是将其作为联谊客家乡情的自发性活动和乡土性资源而粗略提及,这显然是不够的,亟待系统、全面、精细的个案分析和理论探讨。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本为客家人基于地缘、语缘和族缘等传统性社会关系而组成,创办的初衷是对外团结客属,共谋发展、对抗外来攻击,具有边缘向中心挣扎和抵抗的族群意识和文化认同。然而随着政府、知识分子、投资者等的介入,打破了其原先单一、同质的性质特点,不同行动主体按照各自的行为逻辑进行活动,使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由一个单纯的客属联谊和族群认同运动,成为一个多元的、异质的、扭结的场域,开始有了大量的文化生产和文化创造,呈现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申办、筹备、举办等每个环节。历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实践表明,传统文化资源不仅被客家人所利用,亦被地方政府和国家力量策略性利用。通过“化边缘为资本”,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这一社会组织和文化资源得以转化为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本。这是新时期对于客家族群和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发明和文化再生产,是一种新的族群认同。对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进行族群人类学研究,有利于反思和丰富已有的族群认同和文化生产理论。此外,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研究对丰富族群和区域文化、华人华侨史等多学科领域的内容,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由来:从清代民间会社到香港崇正总会

  提到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还得从香港崇正总会说起。香港崇正总会始建于1921年,初期名为"香港崇正工商总会",1925年正式更名为"香港崇正总会",取其“崇尚正义,崇正黜邪”之意旨,象征客家人刻苦、耐劳、勤俭、敢作、敢为、敢当、团结互助、爱国、富于创造、崇尚正义、威武不屈的精神。香港崇正总会自成立之日起,在历届首长的领导下,秉承创会客家先贤赖际熙、胡文虎、张发奎等"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的遗训,大力弘扬客家精神,敦睦乡谊,服务社会,造福民众,关心和积极支持祖国的赈灾、助学及其他公益事业,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为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总会为庆祝其成立50周年暨“崇正大厦”落成,特邀47个国家地区的客属团体250位代表,于香港九龙弥敦道“国际大酒楼”及设在跑马地的香港崇正总会大礼堂举行庆祝活动。与会代表决议,将此次活动定为“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并约定此后每隔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地有关城市召开。自此开启了客家族群发展和客家运动的新篇章,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历史意义。

  虽然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产生可以说是直接孕育于香港崇正总会,然而其深层原因却是根植于客家族群的社会文化特性和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在此基础上渐次发展起来的传统民间会社和现代社团组织。

  客家人的族群特性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强烈的宗族观念和发达的宗族组织。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认为:“(客家人)最重视祖宗的手泽,最重视‘光前裕后’的工作,每每建筑宗庙兼住宅式的大屋,以为崇祀祖先,繁衍子孙的基地。……这是由以他们上代原是中原贵胄,虽辗转南下,而仍爱护祖宗盛名气缘故。”4尽管罗香林将客家人重视祖先与其“中原贵胄”的身世渊源等联的观点有所偏颇,但他所指出的客家人聚族而居、围屋而住的现象,无疑是客家地区的普遍情形。这除了传统中国人历来重视“崇本报先”、光宗耀祖的一贯目的外,还应看到它与历史上客家人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尽管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始终不忘姓氏宗族。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客家人在迁移和定居后为获得生存空间,必须增强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内聚力,而形成尊祖敬宗的共同心理。”5自明中叶始,客家人就透过建祠、修谱、祭墓、联宗等方式来维系对姓氏、宗族的认同情感。客家人对祖先崇拜的敬奉极为虔诚,不仅祭祀形式繁杂,种类多样,仪式隆重,而且祭拜的对象从远至姓氏始祖近至亲生父祖、从女性祖先到异姓祖神,皆依次敬奉、虔诚祭扫,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祖先崇拜的二元形态。6

  在传统客家社会,除了基于血缘和姓氏的宗族组织以外,还广泛存在和活跃着一些民间组织:会与社。最初的会与社是和乡民祭祀活动相关,常常是以某一神庙和神明为中心而组成的神明会,如观音会、伯公会、五显公王会、水府庙会、花灯会等。7这些传统民间会社体现了在宗族之外道德性、职业性或兴趣性组织的滋长,它们在政府机构、家族组织之外为基层社会提供了又一类社会整合途径,表明民间社会可以在宗族的旗帜下凝聚,也可以在共同的神灵面前聚集。后来民间会社从神明会扩展到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例如旨在进行社会救助和保障等善行、义举的的义仓会、义冢会、育婴会等善会,又如切蹉八股技艺、博取功名的科举文社、文会等。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神明会还是善会、文社,均与宗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加强了宗族、庙宇和墟市之间的联系,共同促进客家地方社会的形构和发展。

  到了晚清,客家人的宗族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一种超出宗族观念的高层次的团体精神,在客家人中间逐渐扩展开来。这主要表现在客家人中间出现了许多非一族一姓的民间组织。8这些晚清客家民间组织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出现了不少从事反清活动、具有鲜明政治性的“革命”会党,如三合会、联志社等;二是涌现了比宗族组织范围更广的地缘组织,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会馆。后者与本文所讲述的香港崇正总会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关系更为密切。

  客家会馆由侨寓外乡特别是侨居海外的客家人所建,其中主要分布于海外客家人最为集中的东南亚地区。据统计,仅马来西亚就有客家会馆93个。早期的客家社团组织,以庙宇神明崇拜为主,例如马来西亚最早的客家华侨社团是地缘性团体“槟州嘉应会馆”的前身——仁和公司,创立于1801年,“昔年馆宇,颇似神庙。”“客家人在东印度之团体组织,其历史较长者,当以巴达维亚之客属总义祠为最著。总义祠倡设于同治四年乙丑岁,即1865年,……其初不过祭祀先民而已。”9同时也存在一些以地缘为纽带的同乡会组织,诸如惠州会馆、永定会馆、丰永大公司等,但这些组织规模小,活动少,影响不大。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客人南来日众,人事交接日繁,分布区域日广,社会关系日密,非作有组织之大团结,不足以联络感情,互通音问,及收团结互助之效。”此时客家民间社团组织出现了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逐步从宗族组织发展到地缘组织,二是从经济互助组织发展到政治团体,三是从分散的小团体发展到人员集中的大团体。然而,此期的客家会馆依然主要是地缘性的民间社团。据萧新煌等学者研究表明,东南亚客家会馆几乎都以团结互助、联络感情、合作发展为宗旨,其功能具有重要的社会性意义,但是在政治与文化方面似乎较为没有发挥效用,尤其是作为“客家”会馆,虽然地缘与族群有密切的关系,但就表现的情形来看,客家族群性格并未如其地缘性清楚。10

  与客家会馆相较而言,香港崇正总会自创立起就以“联络海内外客属人士,考证客家源流,交换知识,振兴工商事业,兴学育才,使海内外客家人联成一贯系统,共谋公益,以天下为己任,爱国家、爱民族、爱社会”为根本宗旨,并努力践行。香港崇正总会之所以与一般客家民间社团不众,其原因还要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客家人针对他群污名、丑化客家人的行径而展开的文化抗争。当时不少社会人士出于偏见、轻蔑、误解与无知而造成对客家有意或无意的污蔑与中伤,在口头或书面上称客家人为“客贼”、“犭客”、“非汉种,亦非粤种”、“退化、野蛮部落之民”,等等,极大地震动、刺激了客家人,引起了广大客家人的强烈不满与反对。当时客家人中的一批贤达人士纷纷撰文著书,为客家人正名立论。土客矛盾从械斗开始转变为笔战,大批客家知识精英以笔为旗,撰述客家历史和文化。1905年,清末回梅州定居的黄遵宪以及从台湾回祖籍梅州蕉岭的丘逢甲等客家知名人士,在黄遵宪住地“人境庐”成立“客家研究会”,严厉驳斥上述的奇谈怪论,申明客家“根在中原”,是中原南迁的“汉人”。1906年,晚清嘉应州三大诗人之一、兴宁名士胡曦撰刊《广东民族考》一书,论证客家来自中原河洛,是汉族一支。1907—1909年大埔人邹鲁撰《汉族客福考》一文,论证客家与中原汉人同祖同宗同源。此外梅县人钟用和撰《客家源流》、大埔人温廷敬还实地调查而撰《客家非汉族驳辩》。

  1921年,清朝翰林、时任香港大学中文系主任的赖际熙联合刘友梅、林翊球、李瑞琴、黄茂林、古瑞基等人在香港成立崇正总会,使客家人在这场“去污名化”的反抗斗争有了一个组织和基地。赖际熙还串连汕头、上海、广州客家名流,批评商务印书馆《世界地理》把客家说为“退化部落”,并编撰《崇正同人系谱》一书,从源流、氏族、言语言、礼俗、人物、艺文等方面论述客家。香港崇正总会的早期领导人物之一胡文虎等人还资助罗香林对客家人和客家精神进行系统研究,使客家人建立自己的族群历史,以此促进客家族群共同意识的塑造。胡文虎还非常重视“客家精神”的提倡,在《香港崇正总会三年周年纪念特刊》上,他还特地写了一篇专文详细地分析 “客家精神”,将“刻苦耐劳之精神”、“刚强弘毅之精神”、“劬勤创业之精神”、“团结奋斗之精神”套贯于客家族群,“自昔结集团体,首贯各会员有共同精神”。11香港崇正总会虽不冠以“客家”之名,却有着强烈的客家族群认同。早在它成立时,创办人之一李瑞琴就提议:“吾系侨港人士,以工商二界为多。窃谓吾人拟组织之团体,当以旅港崇正工商总会为名,不必冠以客家二字。因吾人坚忍耐劳,赋有独立之性质,所习又不与人同化,故土客之间,情感不无隔阂。吾人雅不以四万万五千万之中华民族,各分畛域,故取崇正黜邪之宏义。”12李氏一语道出了香港崇正总会建会的真正意图和良苦用心。

  通过客家族群意识和“客家精神”的提倡,构建起了客家族群的自我认同,建立更加广泛客家人的联系交流已是势在必行。故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诞生于1971年香港崇正总会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亦是水成渠成之盛事。从此,“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便在世界各地分别举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也被誉为海外客家人团结的新里程碑,亦为海外中国人洲际联谊之篙矢。”(香港崇正总会会长黄石华语)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也把客家文化的承传载体由地缘性、血缘性的社团发展为超越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且走向国际性、制度化、一体化的民间联谊活动形式,从而构筑了世界客家华人、华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网络。

三、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发展、规模和影响

  自1971年第一届世界恳亲大会在香港举办,迄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五个年头,先后举办了21届。从历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会务情况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参会的客属社团和代表人数多。社团最多的一次是第20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共有155个社团参加,最少的也有15个社团参加(第8届)。在河南郑州、江西赣州和四川成都,每届都有3000余名代表参加。

  第二,举办地点多样化。先后在美国(2次)、马来西亚(2次)、日本(1次)、泰国(1次)、毛里求斯(1次)、印度尼西亚(1次)、新加坡(1次)和中国香港(1次)、台湾(6次)、广东(1次)、福建(1次)、河南(1次)、四川(1次)举办。尤其吸人注目的是,自1994年起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内地开始积极参与到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之中。

  第三,举办时间基本固定且集中。基本上是每两年举办一届,除第2届与第3届是相隔三年举办,而第15届至第21届为隔一年举办例外,每届召开的时间都在每年的10月、11和12月举行。

  第四,活动多样,内容丰富。每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基本上都要举办以下活动:1、主席团会议——主要内容是确定本届大会的议程,研究各地的客属社团提案,确定下一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主办社团与地点;2、开幕式及客家民俗、民间文艺表演;3、乡情报告会——由各地客属社团报告乡情;4、国际客家学研讨会;5、经贸洽谈会;6、客家文化艺术展;7、品尝客家风味小吃;8、旅游观光;9、闭幕式、交接仪式及文艺晚会。由于为了突显举办地的地方特色,展现举办城市的风采,每届的主办城市为了突出东道主的地方特色,主办方在上项每项活动内容上可谓是煞费苦心、精心准备。例如品尝闽西风味小吃、宁化石璧客家公祠公祭(第十七届),客家文化城、信丰脐橙园游(第十九届),“龙种客家,龙行天下”祭龙仪式(第二十届)等。

表1 历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概况
届别        时间        地点        规模
1        1971年9月25日        香港        47个国家地区的客属团体250位代表
2        1973年10月5日至8日        台北        67个客属团体2400位代表
3        1976年10月7日至9日        台北        61个团体1352位代表
4        1978年9月29日至10月2日        美国旧金山        25个客属团体共820位代表
5        1980年10月3日至7日        日本东京        33个客属团体共1100位代表
6        1982年9月25日至26日        泰国曼谷        70个客属社团共1352位代表
7        1984年10月7日        台北        70个客属社团1352位代表
8        1986年5月19日至22日        毛里求斯波累市        15个客属团体共210位代表
9        1988年10月21日至22日        美国旧金山        31个客属团体共458位代表
大陆(梅州)首次组团参加
10        1990年6月8日至10日        马来西亚沙巴州首府        70多个客属社团共1500位代表
11        1992年10月6日至8日        台湾高雄        56个客属社团共2500位代表
12        1994年12月        广东梅州        56个客属社团2500余代表
13        1996年11月9日至12日        新加坡        100余个社团2000余代表
14        1998年10月6日至8日        台湾        33个客属团体578位代表和台湾30个客属团体948位代表
15        1999年11月4日至7日        马来西亚吉隆坡        42个客属社团2000余代表
16        2000年11月19日至21日        福建龙岩        124个客属社团3500余代表
17        2002年11月2日至5日        印尼雅加达        60多个客属社团800余代表
18        2003年10月26日至28日        河南郑州        138个客属社团2380名代表
19        2004年11月18至20日        江西赣州        3000余代表
20        2005年10月12日至14日        四川成都        155个客属社团3500余名代表
21        2006年10月28日至30日        台湾        70多个客属社团1200多位代表和台湾万余名客家乡亲参加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由来及历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概况》一文及其相关资料整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规模日益扩大,规格日益提高,会议的文化、经济信息量都越来越大。主办城市也日益重视,并得到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政要的关注和支持。尤其自1994年在广东梅州举办的第12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起,大陆客家开始积极而广泛地参与到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使得参加的社团和代表一届比一届增加,规模一届比一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档次越来越高,每届召开之际,都受到国家以及承办社团所在省市的高度重视,一些国家的政要人物还亲临大会。如1994年12月在广东省梅州市举行的世界客属第十二届恳亲大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谢非、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等领导亲临大会指导;1996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客属第十三届恳亲大会,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出席大会并致词祝贺;1998年10月在台北市举行的第十四届恳亲大会,吴伯雄主持大会;1999年11月在吉隆坡举行的第十五届恳亲大会,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亦亲自出席大会开幕式,盛赞客家族群对马来西亚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2000年11月在福建省龙岩市举行的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不仅主题鲜明,突出“团结”、“发展”,且中央和福建省领导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罗豪才、张克辉亲临大会指导。2004年1月在江西省赣州市举行的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延东、罗豪才等亲临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还为2005年10月在四川成都举行的世界客属第二十届恳亲大会发来贺信,希望“海内外客属乡亲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联系、沟通感情、增进友谊,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详见表2。

表2  近几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主要活动内容
届别        出席政要人物        主要内容
12        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副总理邹家华        乡情报告会、客家美食节、经贸洽谈、山歌表演
13        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        客家文化源流展、客家美食品尝会、联欢晚会、第三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
14        台湾政要多人        乡情报告会、艺文展览、第四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客家之夜、新竹义民庙及苗栗西湖渡假村旅游
15        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        客家书画艺术展、客家山歌演唱会、第五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乡情报告会、客属在商业经济的联系
16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兆国、罗豪才、张克辉        大型客家文艺表演、乡情报告会、第六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闽西风味小食品尝、宁化石壁客家公祠公祭、福建省第二届客家文化旅游节
17        印尼副总统汉扎哈兹、中国驻印尼大使卢树民        客家旅游、文化、经贸及投资展销会、乡情报告、第八届国家客家学术研讨会
18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副主席罗豪才        大型文艺晚会、根在中原拜祖、乡情报告会、客家学术研讨会及中国心故乡情文艺晚会、经贸洽谈、签约27亿美元
19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副主席罗豪才        大型文艺晚会、乡情报告会、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参观客家民居、品尝客家美食、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 信丰脐橙园游,经贸洽谈、签约41.7亿,捐赠808万
20        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        大型文艺晚会、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乡情报告会、祭龙仪式、世界华商峰会暨四川投资项目洽谈会,投资45亿元,捐赠350多万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世界客家资讯网(http://www.worldhakka.org)以及历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宣传资料等整理。

  正是看到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所蕴含的象征符号意义和现实利益关系,于是乎,于是引发各地的客家人竞争相争逐,积极申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举办权,其申办竞争之激烈,几可与争夺奥运会主办权媲美。以第十九届为例,江西省赣州市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是通过电传正式向第十七届大会递交了申办2004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提案,并通报海内外一些客属社团;二是加强与海内外客属社团及知名人士的联系和沟通,向他们再次表达赣州申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强烈愿望,努力争取各方支持;三是编印出版《赣南客家》画报,生动展示了赣南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在申报评选会上,赣州市派出以以市政府副市长邓扬辉为首席代表、市政协副主席潘其乐为副代表的申报代表团到达雅加达,继续大力开展联谊、宣传攻势。经过激烈的辩论,反复蹉商,赣州最终击败竞争对手美国、加拿大、中国大陆河南、四川等省而获得2004年世界客属第十九届恳亲大会的主办权。由于意识到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这一资源的珍贵性和稀缺性,有些客家地区甚至主张开展不同层次、范围的客属恳亲和联谊活动。例如福建省三明市客联会提出“鉴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国际性的,而且每二年一次,由于诸多因素局限,参与者受到一定制约,因此缺乏广泛性,特别是占世界客家人总人口的80%的中国大陆客家人,能出境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十分有限。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谨倡议举办中国境内客属恳亲联谊大会。”13

  30多年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从过去单纯的恳亲联谊,发展到今天的文化、教育、科技、经贸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成为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随着客家热遍布全球,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已不单单是海内外客属乡亲的聚会,而被经济界、学术界乃至政界广泛关注。

四、简短的结语

  在族群人类学的理论视野关照下,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一个分析族群历史文化和族群认同很好的个案,它包含着若干层次的族群认同与文化生产过程。在发生与组织层面,世客会由原先的自发性演变为后来的自主自觉。在文化认同层面,世客会由最初的客家人祖籍地的地域认同发展到文化意义上的族群认同再上升到国家认同。在文化生产层面,世客会由原本单纯的客家人之间的乡情联谊,由于地方政府的积极参与而被赋予了招商引资和发展经济的内容。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运作过程充分说明:文化可以被生产,传统得以被创造或发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就是全球化语境下客家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自觉和族群认同,并被各方力量策略性运用,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创造和生产。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本为客家人基于地缘、语缘、血缘和族群等传统性社会关系而组成,创办的初衷是团结客属,共谋发展,对抗外来攻击,具有边缘向中心挣扎、抵抗的意识和过程。然而随着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政府、知识分子、外界投资者等的介入,打破了原先同质性的场域,产生了不同的场,每个场的行动主体按照各自的行为逻辑进行活动,使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由一个单纯的客属联谊活动,成为一个不同行动主体的参与的多元的、异质的、扭结的场域,呈现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申办、筹备、举办等每个环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这种乡土性、族缘性的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被客家人所利用,亦被地方政府(不管是客家省市还是非客家省市)甚至国家政权策略性利用。这是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发明,说明传统在“现代性”的外衣下继续作用,甚至在许多层面强大和复兴。

  在地方政府层面,他们卷入客家认同,如此热衷于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主要在于树立形象、对外宣传、发展经济的目的。说到底这还是沿袭“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线,无论对于有着有形还是无形的客家文化资源的地方政府来说,“打客家牌”,也许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所谓“打客家牌”,就是利用海外客籍华侨华人这个跨国文化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家乡情结,以客家认同为纽带,以吸引客家富商前往投资。于是客家联谊会、恳亲会、文化节等各种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文化,被客家地区的政府和文化精英们重新发明出来。闽西“客家祖地”、“客家公祠”,赣南“客家摇篮”或“客家大本营”,梅州“世界客都”等,很多地域性的物质与文化资源也被冠以“客家”的品牌,成为新时期民族主义的地域性建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只不过是其中最为瞩目、发展最为红火、影响最为深远的内容之一而已。

    而国家之所以参与到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主要是试图通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这个桥梁和纽带,策略性地运用于统战、统一的国家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和统一这个更大范围的秩序中来。利用海外客属乡贤,深化亲情,加强交流合作,促进中国和平统一、中华民族复兴。于是便会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或发来贺信,负责统战工作的政要人物更是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相当活跃,他们出席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开幕式致辞,接见各国客籍名流和财阀,光临经贸洽谈签字仪式等。政要们的“露脸”,实际上是国家的“露脸”和重视,代表着国家政权的认同和肯定,其意义自然非同凡响。如果说,历史上的反污名化、还我客家语等客家运动主要是客家人为自己争取正统文化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话,那么,当下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客家运动却被国家力量引导,自觉地服务于国家认同,来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学者怀疑当代客家运动是否是在一定权力背景支配下建构起来的?笔者曾认为这个权力背景或许就是世界范围的经济全球化和本土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海外华人社团是在日益本土化的背景下开始其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的,实际上,全球化和本土化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14仅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来论,其性质应该理解为客家族群在全球化背景下谋求发展的自觉行动,是一种传统的创造或再发明。


参考书目
1绪方修,2004,《世界客家大会の行》。东京:现代书馆。
2刘义章、老冠祥,2005,<香港与世界客家运动>,收录于《“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周建新,2006,<在路上:客家族群意象与文化建构>,收录于罗勇主编《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第1-24页。
4罗香林,1992,《客家研究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56页。
5孔永松,1992,<略论明中叶以后客家的家族制的发展>,收录于《中国客家民系研究》。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第164页。
6周建新,《客家祖先崇拜的二元形态与客家社会》,《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11-15页。
7客家地区的灯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灯会是指家户或宗族内在元宵节期
间举行的民间活动,俗称“上灯”。“灯”与“丁”谐音,故上灯活动即希冀宗族繁衍昌盛,兴旺发达。广义的灯会则指社区内举办的元宵活动,通常邀请神灵参加,俗称“迎神”。参见房学嘉,2002,《围不住的围龙屋:粤东古镇松口的社会变迁》。广州:花城出版社,第200-201页。
8韩志远,《客家与民间结社》,《客家》2005年第3期,第21-26页。
9罗平山,1950,<崇正总会三十周年纪念祝词>。《崇正总会30周年纪念特刊》,
第72页。
10萧新煌、张维安、范振乾、林开忠、李美贤、张翰璧,《东南亚的客家会馆的历史与功能的探讨》,《亚太研究论坛》2005年第28期,第185-216页。
11张侃,《从社会资本到族群意识:以胡文虎与客家运动为例》,《福建文化坛》2004年第1期,第73-75页。
12罗香林,1950,《香港崇正总会发展史》,《崇正总会30周年纪念特刊》,第3-11页。
13福建省三明市客家宗亲联谊会,《举办客属恳亲联谊大会的倡议书》,2001年。
14曾玲,《认同形态与跨国网络:当代海外华人宗乡社团的全球化初探》,《世界民族》2004年第6期,第45-55页。